樂妍
摘要:嗓音迷人卻又致命的海妖塞壬最早出現(xiàn)在《奧德賽》中,隨后成為西方的經(jīng)典意象出現(xiàn)在各藝術領域。但不論是在文本世界還是繪畫世界,媒介的局限都導致了塞壬的被迫“失聲”。而當“塞壬”跨越時間、跨越國度、跨越媒介來到韓國現(xiàn)代流行音樂中,其誘惑、歌聲都被賦予了現(xiàn)代意義。
關鍵詞:塞壬;流行音樂;韓語
歌手鮑勃·迪倫作為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次年就歌曲與文學聯(lián)系的演說中提到了《奧德賽》對他的深遠影響。“他是個遠航之人,卻總是四處停留”(1),奧德修斯在漫漫歸途中遇到了各種陷阱和誘惑,擁有天籟歌喉卻以人為食的海妖塞壬便是其中之一。而這一神話不僅對福斯特、卡夫卡等西方文人有著詩意啟發(fā),更在世界各藝術領域內(nèi)都頗具影響力。在韓國,殷志源、FTISLAND、宣美便分別發(fā)表過同名歌曲《Siren》,身兼第一作詞人的歌手們在對“塞壬”的現(xiàn)代闡釋中完成了自我表達。
一、塞壬的誘惑:神話色彩與現(xiàn)實指向
殷志源的《Siren》里僅有一句歌詞直接提到了塞壬:“你對我的誘惑,那如神話中出現(xiàn)的塞壬一般的誘惑”。就時間取向而言,“神話”一詞使歌曲遠離了史詩的敘事時間轉(zhuǎn)為指向現(xiàn)實世界,塞壬的形象內(nèi)涵也有了不同的時代特征。整首歌曲在“瘋了”“你”二詞的不斷重復中,直接表達了瘋狂的“我”對擁有塞壬般致命魅力的“你”的愛慕,但“你”卻是“好友的女人”,因此你的“誘惑”不僅有著肉欲的暗示還代表著倫理層面的禁忌。然而追溯源頭,《奧德賽》中塞壬的誘惑卻是超越肉體的精神誘惑,她以賦予奧德修斯超驗能力為誘餌,唱到:“我們知曉豐饒的大地上的一切事端”(2)。當塞壬走出古典語義,來到韓國的異質(zhì)文化空間,在與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碰撞中表現(xiàn)了韓國民眾對塞壬神話的接受與理解。并不是塞壬知曉未來的能力已不再具有誘惑力,而是歌手借用神話中的“塞壬”形象,通過肉欲這人性最原初的本能為現(xiàn)代人壓抑著的潛意識直接發(fā)聲,從而達到純文學的敘事文本無法達到的美學效果。
二、對塞壬的態(tài)度:理性規(guī)避到迎合狂歡
塞壬的歌聲雖能帶來短暫的解脫但最終迎來的卻是死亡,盡管如此,仍有兩行人有驚無險地逃脫了這致命誘惑:令水手們用蠟堵住耳朵并將自己綁在桅桿上的奧德修斯,以及此前用琴聲蓋過塞壬歌聲的俄爾甫斯。在死亡面前,他們無以享受解脫帶來的歡愉,而選擇承擔理性帶來的束縛。但在FTISLAND的《Siren》里,歌手卻傳達了完全不同的觀念:迎合塞壬的歌聲,享受當下的狂歡。在歌詞中,歌手先是暗示心情苦悶想尋找徹底的狂歡,隨后唱到:“跟我一起搖擺,只今天唱歌”,歌手所要傳達的意欲本身在搖滾元素的疊加中被直接表現(xiàn),更強有力地作用于聽眾的感官和情緒。歌詞還對“今天”多次強調(diào),表達了對生命內(nèi)在律動的感受和及時行樂的人生觀念,還有誓將對理性的反叛進行到底的決心。雖然全曲未曾出現(xiàn)和“塞壬”有關的詞語,但其內(nèi)在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三、塞壬的歌聲:他者世界到自我世界
當韓國的現(xiàn)代流行音樂以“siren”為題,便巧妙地利用了該詞在英語世界中的雙重含義——“警報”和“塞壬”,賦予了標題一語雙關的魅力。不同于文本世界內(nèi)存在于奧德修斯回憶中的他者“塞壬”,在女歌手宣美的《Siren》中,“我”作為女性對男性發(fā)出“你已深陷險境……我會令你痛苦”的警告,不僅擴展了《奧德賽》中的潛在內(nèi)涵,還引入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盡管全曲并未出現(xiàn)“塞壬”“女妖”等歌詞,但歌曲的直觀性讓聽眾下意識地將女歌手口中的“我”等同于曲名“塞壬”。而歌曲傳達的不僅僅是歌詞中“我”的故事,還兼具歌手的故事,因此歌手在表演時的所唱之歌就成為了“塞壬之歌”,此時誘惑從文本內(nèi)容走向聲音層面,塞壬也從他者世界出走到歌手的自我世界,歌手就成了“塞壬”。
塞壬的結(jié)局眾說紛紜,但大多認為她們最后投海自盡,這是因為以歌聲為傲的塞壬一經(jīng)誘惑失敗,不僅喪失了尊嚴,更代表著她們神性的消失。但韓語流行樂卻給了其意義發(fā)展的可能性,不同于傳統(tǒng)文本世界、繪畫世界中被迫“失聲”的塞壬,當《奧德賽》中的“塞壬”跨越時間、跨越國度、跨越媒介來到韓語流行樂中,雖然內(nèi)涵有所改變,但也創(chuàng)造了廣為流傳的現(xiàn)代異國解讀,為古希臘文明在異國的傳播增添了新的媒體渠道。
注釋:
Bob Dylan, Bob Dylan's Nobel Lecture: https: //www.svenskaakademien.se/en/nobel-lecture,2018.12.
[古希臘]荷馬著,王煥生譯:《荷馬史詩·奧德賽》,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226頁。
參考文獻:
[1][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高中甫等譯.古希臘神話與傳說[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
[2]趙荔紅.塞壬的歌聲魅影[J].東方藝術,2007,18.
[3]侯海榮,向欣.文學跨界現(xiàn)象與諾貝爾文學獎的價值取向——以鮑勃·迪倫獲獎引發(fā)的爭議為例[J].學習與探索,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