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中?
摘要:追根溯源,筆者認為“大學敘事”作為現當代文學史中的一條線索,它是依附于知識分子題材寫作這個大概念下的一個小概念。它是包含于知識分子題材寫作下的一個題材類屬。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學的題材越來越豐富,文學呈現出無根化,私欲化的趨向,“大學敘事”也開始成了一個可供單獨研究的視角。但是,要探清“大學敘事”中敘事角度的變化,還是得先重回“五四”啟蒙文學的起點。
關鍵詞:大學敘事;向外轉;向內轉;世俗化
一、社會思潮影響下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1920-1930)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大量的外國文藝思潮,科學知識,現代工業(yè)技術都涌入這個“積弱”的中國,一系列新式學堂的建立,新式文化教育的產生都由外部和內部重新改造著這個國家。陳獨秀作為東渡日本回國的新知識分子,在《新青年》這本雜志上提出:“要從西方引進德先生(即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即科學Science)‘來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1)。而后胡適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也正式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以知識分子為主導的“五四”文學運動,其主題是“啟蒙”與“救亡”,其目的是反封建,反傳統(tǒng),建立新的“人的文學”。在這樣的“社會思潮”下,“知識分子”承擔著“啟蒙”與“救亡”的重任,他們的創(chuàng)作指向外界,和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系。
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一定程度上受到“外轉”的影響。例如魯迅的小說《在酒樓上》中就描述了與經歷革命浪潮之后失落的“彷徨者——呂緯甫”之間的對話。小說中寫到:“我就邀他同座,……但當他緩緩的四顧的時候,卻對廢園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匆姷纳淙说墓饷怼保?)。這一段描寫反映了“新式”知識分子在經歷“五四”落潮期的精神境遇。呂緯甫作為一名“新式”知識分子,也曾是一名熾熱的激進青年。他去城隍廟中拔過神像的胡子,議論改革中國的方法不惜與同學打架。對于社會的失望,使得呂緯甫變得渾渾噩噩不再如從前般充滿朝氣,連他自己都覺得自己“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成為了社會動蕩時期的落荒者。通過魯迅對“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精神境遇的片段式抒寫,還是能看到他們身上片段式的“大學敘事”的掠影。
在20年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魯迅的《在酒樓上》,嚴格意義上來看不是直接描寫“大學敘事”的作品?!皡尉暩Α笔降闹R分子,在受到“新教育”和“舊規(guī)范”的沖擊下,自身的“學生氣質又凸顯出來,成為了社會落魄的犧牲品。因此魯迅所開創(chuàng)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可以看作是“大學敘事”小說的“母胎”。
二、“革命”、“政治”屬性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1930-1970)
文學發(fā)展的進程,總是跟隨著文學思潮和社會運動。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正如郭沫若所說:“‘個人主義的文藝老早過去了、‘代替他們的必定是‘無產階級文藝”(3)。左傾化和革命化以后,知識分子對社會的革命命脈由堅定走向了彷徨。茅盾的小說《幻滅》將背景置于大學校園之中,具有“大學敘事”的屬性。小說主要描述了個人幸福的破滅導致了“靜女士”對革命喪失信心的心路歷程。“學生運動”,“情感變化”都接近現代“大學敘事”的特性。遺憾的是作者并非刻意進行“大學敘事”,而且“革命+戀愛”式的寫作,使得《幻滅》的主題仍然是一部“探索小說”。
1942年毛澤東發(fā)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此次講話中提到“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一定要在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斗爭的過程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為工農兵的文藝,真正無產階級的文藝”(4)。從上述的發(fā)言可以看出,在當代文學發(fā)展的前30年里,文學的“政治一體化”格局已經成型。在“十七年文學”中《紅豆》是受到討論的熱點作品。作者開篇就塑造了一種典雅的懷舊氛圍,“天氣陰沉”,“雪花飛舞”?!敖怠薄褒R虹”二人的相遇也極具羅曼蒂克的氣息,“彈琴賦詩”,“見花傷情”極具浪漫化。次要人物“蕭素”的悲壯犧牲,讓“江玫”剎那間成長為堅定的革命者。愛情,友情,親情,精神成長,校園生活,這四點要素都在宗璞的《紅豆》中得以體現。在特定年代里《紅豆》被寄寓了一定的政治意義,即便如此,“江玫”在解放前夕,得知“齊虹”要走。仍然是悲痛不已,淚流滿面。這段描寫被認為是充滿了“資產階級的思想感情”(5)而受到了批判。
較之20年代,30年代創(chuàng)作中“校園”的涵義更為豐富,但其“大學敘事”的本體性并不明顯。從指向上看,30年代的小說還是外轉的,以批判社會問題,揭示社會弊病為主。4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的創(chuàng)作,作家則置身于政治圖景中,文學“工具論”的作用被放置到一個極高的位置。轉向外部,跟隨政治,追求宏大敘事是這一時期“大學敘事”的普遍特點。
三、新世紀“大學敘事”向文學本身的回歸(1990-新世紀)
精神失落是世俗化的表征。文理平的論文則直接闡明:人文精神的失落是由于內在的欲望所導致的,這種轉向是向內指的。伴隨這種變動,此時的“大學敘事”借由它獨特校園人生經驗的視角,帶給我們一個訊號;“下課的鐘聲已經敲響,知識分子‘導師身份已經自行消解”(6)。校園已經進入到一種世俗化的狀態(tài),承載著“人文精神”道統(tǒng)的大學老師,位置發(fā)生了偏移。
《桃李》開篇就道出了“知識分子”庸俗化的傾向。小說開頭寫到“老板”從南方回來了,師姐說:“先生回來了?!痹谶@段描述中,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把“老師”喊作老板,顯得“老師”有權有勢;第二,師姐喊“老師”為“先生”,既可以指老師,亦可以指老公,曖昧不清。不管是“老板”也好,“先生”也罷。教師不再是“五四”時期那樣以“啟蒙”為己任的知識分子,取而代之的是庸俗化的“邵景文”式的知識分子符號。
“大學敘事”內轉的第二個特點是“無根化”?!盁o根”即是沒有寄托。在新世紀以后,社會迅速發(fā)展。各大高校紛紛擴招,擴建。越來越多的學子開始從自己的生地去往各地求學,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去到別的城市。城市的漂泊感,讓心靈沒有依托?!短依睢分械摹吧劬拔摹北闶菬o根意識的典型人物。表面上看“邵景文”寶馬香車,美人金錢一一俱全,實則一無所有?!吧劬拔摹痹臼且幻麩釔畚膶W的青年,老父慘死使他變得功利主義選擇以法律復仇。在“宋天元”的引誘下,“邵景文”打贏官司獲得了大筆的金錢。在金錢的誘惑下,“邵景文”失去了理智,最終妻離子散,死于情人之手?!吧劬拔摹闭窃谖镔|和欲望中逐漸迷失自己,成為了無根的人。
“大學敘事”內轉的特點之三:個人化的傾向。這種個人化的傾向不追求“宏大敘事”,呈現出一種私欲化的意味?!短依睢分小袄钣辍焙汀八{娜”是正在熱戀的新人,“藍娜”向“李雨”展露了自己全裸的軀體,作者稱這是“世俗的玉”,“有溫度的玉”。如此暴露香艷的場景,正是“下半身”寫作的欲望化書寫。欲望化的書寫代替了節(jié)制的情感,個人化的書寫取代了崇高,私欲化的書寫消解了社會使命感。不論在政治語境下的“戴著鐐銬跳舞”,到新世紀的大膽直露。外轉是不是就一定要“宏大敘事”呢?內轉是不是就一定要視線下移呢?不管“大學敘事”外轉還是內轉,都需要處理好“個體”與“當下”的關系,建構滲透人心的審美空間。
注釋: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頁
魯迅《魯迅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頁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頁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九四二年五月)》,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66年版
張少康、張?zhí)煲怼丁凹t豆”的問題在哪里?》,人民文學,1958 年般,第 9 期。
轉引自程光偉《引文式研究:重尋“人文精神討論”》,文藝研究,2013年版,第2期,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