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葉馨
摘要:中國古代文人在書寫自己的坎坷遭遇和仕宦不順時,常常借助“求女”不得和閨怨之情,隱晦表達其政治失意之隱痛。本文將分別從閨怨與求女兩個方面出發(fā),探析在隱喻視野之下,文人對于政治理想幻滅的宛曲表達。
關鍵詞:政治隱喻;求女;閨怨
縱觀文學史上的文人墨客,多將坎壈詠懷與閨怨、“求女”相融合,從而形成了立意獨特、委婉曲折的作品。
一、閨怨與政治隱喻
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閨怨題材,主要是以女性為主體,述說來自閨中女子的怨念與期盼。詩經(jīng)時代,閨怨詩正式發(fā)端——宋代朱熹《詩集傳》注釋《詩經(jīng)·小雅·白華》時言:“周幽王得褒姒,黜申后,申后作此詩以自傷,是為宮怨詩之濫觴?!保?)自此之后,涌現(xiàn)出更多的閨怨題材作品。先秦時期的閨怨詩較為傳統(tǒng),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激烈動蕩,傳統(tǒng)的閨怨詩在此時出現(xiàn)了新變,開始出現(xiàn)以男性為主體,借助閨中女子的幽怨來抒發(fā)政治頗不得志的苦悶之現(xiàn)象。
而后的閨怨題材不再囿于抒發(fā)女性的孤獨寂寞與哀怨了,譬如曹魏時期的曹植,唐代李白、杜甫等等都有此類創(chuàng)作。這一類的閨怨詩借助女性的視角及口吻,表面上在描寫情感,實乃抒發(fā)男性政壇失意或是仕途不順,如魏晉時期的曹子建創(chuàng)作的《七哀》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借問嘆者誰,自云宕子妻。君行逾十年,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常不開,賤妾當何依。(2)
《七哀》表面是在訴說“妾”對于“夫君”的思念和衷腸,實乃曹植借由閨怨來抒發(fā)他對于曹丕難以直述的情感。曹操過世后,曹植的親哥哥曹丕稱帝,對其十分戒備,曹植無處施展自己的抱負,故而在此詩中自擬為“愁思婦”、“宕子妻”,因不受其夫君寵眷而遭冷遇。元代的劉履在《選詩補注》卷二中說:“子建與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各勢,不相親與,故特以孤妾自喻?!痹娭蟹蚓笧槠湫珠L曹丕,自己則以賤妾自喻,一個猶如“濁水泥”,一個猶如“清路塵”,一浮一沉,不相交集,借由閨怨表達其內(nèi)心之苦悶。
生活在唐代的杜甫,在唐肅宗乾元二年之秋季,即安史之亂后寫下《佳人》一詩: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zhuǎn)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婚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3)
《唐詩解》評述此詩云:“然其自況之意,蓋亦不淺。夫少陵冒險以奔行在,千里從君,可謂忠矣,然肅宗漫步不加禮,一論房琯而遂廢斥于華州,流離艱苦,采橡栗以食,此與‘倚修竹者何異耶?吁!讀此而知唐室待臣之薄也。”(4)雖然對于此詩的主題歷來有所爭議,部分學者認為作者真實在寫喪亂中的一位佳人之凄慘身世,但是不少學者認為,此詩很有可能是杜甫自況之作。詩中的“幽居在空谷”正是文人高潔品質(zhì)的自喻,與世俗紅塵相隔絕,遺世獨立,高蹈避世。詩中“關中喪亂”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在戰(zhàn)亂中,昔日的高門大族也不復存在,而“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zhuǎn)燭”(5)也正是杜甫在歷經(jīng)了世情之后的一番感慨。杜甫一心想要輔佐君王,被唐肅宗封為左拾遺,本意“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6)(《奉贈韋左丞相二十二韻》),但不曾想其好友房琯被肅宗委以重任,平定叛亂,卻最終兵敗長安城。戰(zhàn)敗后,唐肅宗將一切責任歸咎于房琯,杜甫卻意氣用事,替房琯說好話,導致被肅宗疏遠,被貶至華州一帶。故而在此詩中,杜甫說:“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7),亦是借助一位被人拋棄的佳人之語來自比,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憂悶之情。
二、“求女”與政治理想
古人在“修齊治平”的觀念下,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追尋人生“三不朽”,但在此過程中,或是仕宦失意或是生逢坎坷,難以一展宏圖。他們有時難以直抒胸臆,便借由閨中女子的怨情,抒發(fā)坎壈之情。
戰(zhàn)國大詩人屈原,在經(jīng)歷了政治的一系列挫敗之后,寫下了千古名篇《離騷》。太史公司馬遷曾經(jīng)稱贊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保?)在《離騷》中,屈原塑造了一位高冠長佩,乘風御龍,上叩帝閽、下求神女,不與世俗合污的高凈之人的形象?!拔崃钬S隆以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9),“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10),在詩人的想象中,他駕著龍車,讓月神、風神前后相隨,上天入地,窮盡一切去尋求一位女神。李陳玉在《離騷纂義》里說:“言求女者,求賢君之譬也。”(11)后世學者普遍認為,他的“求女”未必是尋求攝人心魄的女神和令人心馳神往的愛情,在很大程度上來說,“美人”很有可能是其自身理想或者賢明君主的化身。
晉宋易代之際的陶淵明,寫作《閑情賦》一篇,此作曾被昭明太子蕭統(tǒng)評價為“白璧微瑕者,唯在《閑情》一賦”。(12)在賦中,作者發(fā)下十愿,分別想要成為心儀女子的衣領、束帶、膏澤、眉黛、藺席、絲履、影子、燈燭、竹扇、桐木,以一親芳澤,但是最終求美人而不得。求女不得,便又回歸到述說詩人的平生志愿上來。此賦一反陶潛的平淡醇美之風,文字顯得頗為露骨,大膽表露其思慕之情。后世學者錄立嵚曾經(jīng)評價此賦曰:“賦作于彭澤致仕之后,以追求愛情的失敗表達政治理想的幻滅。”(13)縱觀陶淵明一生,四仕四隱,最后一次做官是在彭澤做縣令,又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自身個性與官場難以投合,最終棄官歸田。此篇也極有可能是借由“求女”不得隱喻政治理想失敗。
自屈原以來的求女主題對后世文學一直影響頗深,其香草美人的寓托興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詩人。到了唐代,李白的《長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緑水之波瀾。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14)亦可視作是屈原“求女”主題的延伸?!堕L相思》的創(chuàng)作時間一般來說被認為是在李白“賜金放還”之后所作,有學者認為這首詩別有寄托,認為詩中對于“如花隔云端”的美人的思念,實際上就是他在被迫離開長安以后,對于唐玄宗的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