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麥肯錫的調查顯示,一些國家只有2%-3%的勞動力對工作高度投入,但另一方面人們浪費在社交網(wǎng)絡上的時間卻日益增多,在一些毫無報酬而又艱巨的任務上投入巨大的熱情與時間。心理學家將這一看似非理性的現(xiàn)象命名為“湯姆·索亞效應”。
美國文豪馬克·吐溫的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湯姆因為偷吃東西被波莉姨媽懲罰,星期六他不能去玩耍,而是要粉刷圍墻,這令湯姆感到灰心絕望。但當他的朋友本嘲笑他的時候,他卻說,把顏料涂到柵欄上是一種特權,“哪個男孩子能天天有機會刷墻?”“要知道,波莉姨媽對這面墻是很講究的……刷這墻一定得非常精心。我想,在一千,也許在兩千個孩子里,也找不出一個能按波莉姨媽的要求刷好這道墻的?!痹跍返拿枋鱿?,這活兒看起來很誘人,這讓朋友本更加躍躍欲試。當他表示自己想刷幾下的時候,湯姆拒絕了。直到他以自己的蘋果作為交換,湯姆才給了他刷柵欄的機會。
馬克·吐溫總結道:“所謂‘工作,就是一個人被迫要干的事情,至于‘玩就是一個人沒有義務要干的事情?!薄霸谙募?,英國有錢紳士每天駕著四輪馬車沿著同樣的路線走上30-50英里,他們?yōu)檫@種特權花了很多錢??墒侨绻愀跺X給他們,把這樁事情變成了工作,他們就撒手不干了?!?/p>
如今,人力資源工作者們絞盡腦汁為員工設計激勵機制,來提升他們的投入度,但卻難覓卓有成效的方法。因為“管理”有時候很奇怪,它把有意思的工作變成了苦工,把游戲和興趣硬生生變成了工作,通過減少內在激勵因素,讓創(chuàng)造性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續(xù)傾倒。
梅考克法則由美國國際農機商用公司董事長西洛斯·梅考克提出,該法則來自“鸕鶿罷工”這一典故。
一群鸕鶿辛辛苦苦跟著一位漁夫十幾年,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腿腳不靈便,眼睛也不好使了,捕魚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后來,漁夫又買了幾只小鸕鶿,經過簡單訓練,便讓新老鸕鶿一起出海捕魚。由于漁夫的精心調教,加之老鸕鶿的“傳幫帶”,新買的鸕鶿很快學會了捕魚的本領,漁夫很高興。
新來的鸕鶿很知足:只是干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工作,主人就對自己這么好,便下定了知恩必報的決心,一個個拼命地為主人工作。而那幾只老鸕鶿因為老得不能出海了,主人便對它們冷淡起來,吃的住的都比新來的鸕鶿差遠了。
一天,幾只年輕的鸕鶿突然集體罷工,任憑漁夫如何驅趕,再也不肯下海捕魚。漁夫抱怨說:“我待你們不薄呀,每天讓你們吃著鮮嫩的小魚,住著舒適的窩棚,時不時還讓你們休息一天半天,你們不思回報,卻鬧起了情緒,怎么這么沒良心呀!”這時,一只年輕的鸕鶿發(fā)話了:“主人呀,你對我們越好,我們越害怕。你想想,現(xiàn)在我們身強力壯,有吃有喝,但老了,還不落個老鸕鶿一樣的下場?!”
鸕鶿從最初希望“有吃有喝”,到企盼“年邁體弱時也有小魚吃”,這些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它象征著需要滿足員工的需求,否則將沒有人真心為經營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