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梅
在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指導下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是高校英語口語教學改革的一種大膽嘗試。它在借鑒傳統(tǒng)教學方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注重學生情景體驗、角色體驗、演說訓練等方式,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引導學生在感知和體驗中訓練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改革嘗試,該模式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繼續(xù)探索。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注重教師一方進行英語知識的傳授,對學生來說是“要我學”。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難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充分調動和發(fā)揮。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入,各行各業(yè)對英語人才質量的需求不斷提升,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面臨嚴峻挑戰(zhàn)。在這種形勢下,筆者以本校的公共英語口語課程為試點,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引下,結合十年英語教學實踐,在高校英語口語教學中探索和總結出一系列體驗式教學法,受到歷屆學生歡迎,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體驗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習者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從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需求出發(fā),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地創(chuàng)設實際教學情境或模擬工作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和人際協(xié)作過程中經(jīng)歷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過程,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發(fā)展。
具體到高校英語口語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實際情境或仿真情境,將語言的實際運用貫穿到教與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在語言運用體驗中進行感知、理解、評價和運用,從而提高聽說讀寫能力。
體驗式教學思想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研究領域。說它古老,是指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2.1 教育學理論基礎
1)夸美紐斯的教學便捷性與直觀性教育思想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為了實現(xiàn)“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目標,在教學工作中要適應學習者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注重教學的便捷性與直觀性,如不要滿堂灌,而要啟發(fā)學習者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要通過直觀教具和親身體驗,讓學習者獲得盡可能多的直觀感知;要定期鞏固復習,循序漸進地教學等等。
2)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愛彌兒:論教育》一書中。他要求教育要遵從兒童的天性,使兒童獲得自由的充分的發(fā)展。也就是要求教育不能采取壓制和強迫的方式,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積極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兒童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克服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獲得主動的成長。
3)杜威的經(jīng)驗主義教育思想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和《民主主義與教育》等著作中深刻闡釋了其經(jīng)驗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經(jīng)驗”。他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jīng)驗的持續(xù)不斷的改造。有人把這三點概括為“三中心”,即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jīng)驗中心。為了實現(xiàn)這三個中心的宗旨,杜威認為生活是經(jīng)驗的基礎和源泉,學習者必須在實際生活的體驗中獲得經(jīng)驗的改造或重組。
以上教育思想可以看作是國外體驗式教學思想的淵源。綜合國外關于體驗式教學思想的理論闡述可以看出,國外相關理論對學習者的經(jīng)驗獲得、自然發(fā)展等理念較為重視。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這一理念和目標,已有研究涉及較少。本文擬通過十年來公共英語教學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這一研究領域的豐富和發(fā)展。
2.2 心理學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在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基礎上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最佳途徑不是教師直接傳授,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在教師和學習伙伴等其他人的幫助和支持下,學習者、教師和學習伙伴建立人際間的溝通協(xié)作關系,以及運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合作探究活動來實現(xiàn)意義建構過程。在此過程中,“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個核心要素。由此可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實現(xiàn)知識結構的建構過程。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學習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新知識與已有經(jīng)驗間建立積極聯(lián)系;通過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獲取新知識。
2)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識功能與人的呼吸、循環(huán)、新陳代謝等功能一樣,是一項基本的機體功能。認識功能的實現(xiàn),是主體通過同化和順應,實現(xiàn)機體內(nèi)部與外部環(huán)境的平衡。皮亞杰認為同化與順應不是被動實現(xiàn)的,而是主體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通過積極的實踐活動不斷調整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促使認知結構不斷更新和發(fā)展,從而達到新的適應和平衡。
3)社會心理學家大衛(wèi).庫伯的“體驗式學習圈”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大衛(wèi)?庫伯在借鑒杜威的經(jīng)驗主義教育思想、庫爾特·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和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的基礎之上,在其著作《體驗學習:體驗——學習發(fā)展的源泉》中提出了“體驗式學習圈理論” (Experiential? Learning)。該理論認為學習過程的起點來自于學習者的體驗或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的直接經(jīng)驗,二是通過知識傳授獲得的間接經(jīng)驗,也就是學習和獲得別人的體驗結果。他認為體驗式學習過程是一個閉合的環(huán)形結構圈。這個結構圈是由體驗(Experience)、反?。≧eflection)、思考(Theorization)、實踐(Action)四個學習階段相互聯(lián)系和銜接,共同構成的。在這個環(huán)形結構圈的每一站,特別是第一站的體驗和最后一站的實踐都離不開學員的主動探究和親身驗證。
筆者多年來從事公共英語口語教學,面對的學生大多處于青年中期(18-22歲)這個年齡段。這一階段的學生身體發(fā)育已基本成熟,初步具備了成年人的體質,身體各項機能較為健全和完善,但心理的發(fā)育尚未達到成熟和完善。特別是在學習心理方面,他們一方面自認為已經(jīng)是成人了,獨立意識增強,另一方面,離開了高中階段教師和父母的密切監(jiān)管,他們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方面急需得到專業(yè)指導。這一階段,隨著接觸到的學科領域逐漸廣闊,隨著生活閱歷和知識經(jīng)驗的積累逐漸增多,他們的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迅速發(fā)展,好奇心和求知欲日益旺盛,他們樂于親身體驗,渴望增加感知覺的體驗,希望在身臨其境的探知過程中學到“有用、有趣、有效”的知識。針對這一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筆者在多年工作中實踐和積累了以下體驗式教學的做法:
3.1 情境體驗法
情境體驗法是指英語口語教學中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確立相關的訓練主題,引導學生圍繞訓練主題,通過實地操作或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自主創(chuàng)設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在身臨其境中有效參與訓練過程,達到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如在一次“Talk show”訓練中,學生們圍繞“Talk abou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這一主題,分為四個小組,邊表演邊用英語向全班講述春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春聯(lián)的創(chuàng)作與寓意;除夕夜晚全家相聚的熱鬧場景;放煙花爆竹的安全注意事項。隨著一幅幅場景的展開,同學們在歡聲笑語中一邊體會著濃濃的年味,一邊感受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了一系列和節(jié)日、安全等主題有關的詞匯和語法,進一步提高了同學們的聽說與表達能力。
3.2 角色體驗法
角色體驗法是指教師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主題,設計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體驗和劇情沖突中進行語言訓練。這種方法一般適合緊密結合不同的專業(yè)特色進行。
如在給文傳學院的學生授課時,我設計了體驗式報道系列活動,推出“假日走訪”活動,開學后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英文報道展示。學生非常認真地分組進行策劃,深入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鄉(xiāng)村、火車站、商場超市、快餐店、醫(yī)院等進行采訪,帶回來的英文報道主題鮮明、內(nèi)容生動、感情真摯?!赌撩竦囊惶臁?、《列車員的五一假日》、《關注留守兒童》、《快遞員的真實生活》、《一名護士的不眠夜》等報道令人耳目一新,同學們深受感動。談體會時,有的學生說,“特別喜歡這種體驗式報告,我進一步明確了記者的角色定位,傾聽到基層百姓的聲音,這是最吸引人的?!庇械膶W生說,“在這種角色體驗活動中,我既是體驗者又是采訪者,面對被訪對象,我是記者,必須如實地獲取信息和完成稿件;回到課堂面對同學們,我又是發(fā)言人,有責任和義務把被訪對象的情況如實向大家進行報道。這種經(jīng)歷終身難忘?!痹诟餍〗M進行角色體驗和小組匯報結束后,我及時總結同學們在活動組織和語言表達中的優(yōu)缺點,并引導學生總結了報告過程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和關鍵詞匯。
3.3 演說訓練法
演說訓練法是指為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英語交際能力的需求,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緊密結合訓練主題,借助必需的視頻、英語趣配音App等現(xiàn)代化信息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英語劇表演、英語演講、經(jīng)典劇本配音等活動,體驗英語口語的樂趣。
針對學生入校后的學習興趣和英語需求調查,我在大一新生的前兩個學期都設計了童話劇表演,在大二第一學期設計了電影配音,大二第二學期設計了主題演講。在一次英語電影配音中,兩位學生選擇了《簡.愛》中簡·愛和羅切斯特那段著名的對白“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無法離開我,就像我現(xiàn)在無法離開你一樣。雖然上帝沒有這樣做,可我們在精神上是平等的?!睂W生對每個單詞都全情投入,全班同學一邊沉醉在英語原文的對白中,一邊深深被簡·愛與羅切斯特的跌宕起伏的愛情經(jīng)歷深深感動,深切體會到不管遇到什么樣的磨難,都不能放棄對自由的追求和理性的思索。
從事高校英語教學十余年來,通過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綜合運用情境體驗法、角色體驗法、演說訓練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受到歷屆學生的一致好評。學生反映從怕英語課轉變?yōu)榕斡⒄Z課,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高漲,英語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充滿了歡樂和趣味,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看待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客觀地說,體驗式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覺探究能力,彌補了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不足,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但另一方面,該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發(fā)展中的問題。如過于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容易導致教師主導作用的忽視;體驗式教學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基礎要求較高,如果學生不具備相關的知識積淀和基本能力,就容易在訓練中渾水摸魚或掉隊;此外,該模式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投入較大精力和時間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甚至課外花費的時間遠遠大于課堂45分鐘。如果學生沒有較扎實的基礎和堅強的意志,該模式的效果就有可能打折扣,等等。這些都是發(fā)展中的問題,有待于我們在以后的英語教學中進一步探索。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