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師:
您好!
從來信中看到,當班里的幼兒做錯事后不敢承認錯誤時,你偶然使用了表揚做錯事的孩子的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對于你積極探索班級管理中的問題的做法,我認為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你信中所涉及到的問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在此與你分享一下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雖然你所使用的表揚做錯事后道歉的方法,看起來有些不合乎常理,但它的確起了作用?!鞍嗬锏臍夥赵絹碓胶?,孩子們變得敢于擔當和誠實”。因此,我認為,這種方法在彼情彼景中是適宜的。當班級出現(xiàn)一些新問題時,我們總要想辦法解決和應對。但是同時我們要注意解決問題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應當記住,幼兒教育機構里的任何教育都要著眼于幼兒的發(fā)展,而不是教師管理的便利。你所使用的表揚的方法,有助于克服幼兒的不良行為傾向——做錯事后不敢承認錯誤,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適宜的。
但其中的一個小細節(jié)——沒有幼兒承認時,讓孩子回到自己座位的做法,是否適宜?是否有利于幼兒的發(fā)展?這種“恢復現(xiàn)場的破案方法”不適合用在班級管理中,因為它會使幼兒感到不被信任,自尊心受到威脅,是不利于幼兒健康自我概念的發(fā)展的。
我同意你的顧慮和擔心,這樣的表揚會使幼兒以為只要主動承認,犯點錯兒并沒有關系。所以這種方法只適合在一定的情況下使用,而不適宜長期、無條件地使用。而且如果一味強調班級氛圍,也容易偏離幼兒教育的根本。
我想說的是,教師的關注點不應在于等孩子做錯事后道歉然后表揚他,而在于思考,幼兒做錯事后為什么不敢認錯兒,如何防患于未然,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幼兒的犯錯兒行為。
幼兒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誠實的行為?依據(jù)相關研究與經(jīng)驗,這多與教師過多強調規(guī)則,過于嚴厲懲罰幼兒的錯誤行為有關。過多強調規(guī)則、嚴厲懲罰幼兒的錯誤行為已被全美幼兒教育協(xié)會(NAEYC)所發(fā)表的《適宜發(fā)展的方案》(DAP)列為不適宜的行為:“教師把大量時間都花在如下方面:強調規(guī)則、懲罰不受歡迎的行為、貶低做錯事的兒童、讓兒童靜靜地坐著、處理糾紛等?!盵1]如果教師過多地強調規(guī)則,幼兒就會如履薄冰,生怕自己違反了規(guī)則,而不能把精力放在更有益于自身發(fā)展的事情上。另外,教師過多地強調規(guī)則,有時候也會帶來幼兒告狀行為的增多,會使教師徒增許多不必要的解決問題的時間。因此,過多地強調規(guī)則,對于幼兒和教師實際上都潛存著許多不利,是班級管理中的誤區(qū)。那么如何不過多強調規(guī)則而又使幼兒能遵守必要的規(guī)則呢?《適宜發(fā)展的方案》對應上述不適宜做法提出了相應的適宜做法:“教師用正面指導的方法鼓勵兒童發(fā)展自我控制能力。如樹立榜樣,鼓勵所期望的行為,糾正兒童使之參加受歡迎的活動,制定明確的規(guī)則,教師的期望適合并尊重兒童的發(fā)展能力。”
此外,教師對待幼兒犯錯后的態(tài)度和行為,也是幼兒回避認錯兒的重要原因。如果一旦看到幼兒犯錯兒,教師就大發(fā)雷霆,嚴厲懲罰幼兒的錯誤行為,幼兒不敢承認錯誤就在所難免了。正像你信中分析的那樣:“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如果主動承認錯誤,最后帶來的是嚴厲的批評和懲罰,那還是不承認的好,因為不承認,說不定事情就會不了了之了。”
有項心理學實驗[2]把對兒童的批評分為以下三種方式。
1.個人取向:針對兒童的整體或人格特質。比如,“你真笨”“你太令人討厭了”。
2.過程取向:針對兒童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所運用的策略。比如,“你努力得不夠”“這種方法沒有效果”。
3.結果取向:針對兒童行為的結果。比如,“你這道題做錯了”“你把玩具擺得這么亂”。
研究結果表明,第二種方式即過程取向的批評效果最好,結果取向的效果次之,而個人取向的效果最差。原因何在?個人取向的批評會導致兒童把錯誤或失敗歸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自己壞,從而喪失繼續(xù)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信心,在面臨挫折或失敗時,他們可能不再努力,甚至干脆放棄。而過程取向的批評,會引導兒童從錯誤中看到自己的努力不夠,看到自己所用策略或方法不適宜,應該調整策略或方法等。所以,在后來面臨失敗或挫折時,他們更能夠堅持努力解決問題,而不會輕易放棄。
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批評雖然是兒童教育的一個常見手段,但是它是有策略、有藝術性的。針對兒童人格的批評會使兒童自我評價水平降低,自尊心受挫,因而兒童更趨向于回避這種批評。而針對事情本身的批評并不會威脅到兒童的自尊心,兒童只是感到這個事情沒有做好而已,相信下次如果更努力或多動腦筋情況就會改善。這樣的批評不會使兒童感到太難為情,因而不會刻意回避。所以,只要教師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幼兒的犯錯行為,不針對幼兒的人格,幼兒也許就不會犯了錯誤而不敢承認了。
事實上,對于幼兒的“犯錯兒”行為,教師還需要區(qū)別對待。幼兒有著自己獨特的、不同于成人的“年齡特點”。如果我們一味用成人世界的行為規(guī)范去衡量幼兒的行為,我們就會認為幼兒是在“犯規(guī)”、在“惹禍”。其實,幼兒“惹禍”行為的背后,大都隱匿著其“年齡特點”。我們曾對幼兒“惹禍”行為做了一下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它們多是由下列“年齡特點”造成的。
1.喜歡模仿成人。例如,幼兒前一天看到爸爸給皮鞋擦鞋油而使皮鞋變得锃亮,第二天就把護手霜抹在了墻上,因為他想使墻壁變得亮堂一些。
2.動作發(fā)展不成熟。幼兒由于精細動作發(fā)展不到位、手眼協(xié)調能力較差而經(jīng)常發(fā)生損壞東西的現(xiàn)象,比如,打碎碗、杯等。
3.喜歡游戲。有的幼兒由于急著搶占自己喜歡的活動區(qū)而把大便拉在褲子里;有的幼兒由于玩水太興奮而把自己的衣服搞得濕漉漉的。
4.好奇心強,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有的幼兒由于好奇小樹苗是否有“腳”才能“站”住而貿然拔掉小樹苗。
5.情緒沖動、自制力差。例如,幼兒由于憎恨故事里的鱷魚而用手扣掉繪本里的鱷魚形象。
……
凡此種種,教師會對這些行為感到非常熟悉。如果教師把幼兒的年齡特點擴展為“問題行為”“錯誤行為”,那對幼兒是十分不公平的。案例中提到,幼兒不喜歡吃平菇,把平菇扔到地上。這雖然算不上“年齡特點”,但事實上,成人都有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作為教師,對于幼兒的挑食行為,我們可否多些理解與寬容呢?還有灑湯,算是錯誤嗎?更何況對于動作發(fā)展還很不完善的幼兒來說,這不是很正常嗎?如果教師把任何不符合所謂的“常規(guī)”的行為都視作“錯誤”,那對于幼兒就過于苛刻了。
說到這里,你可能又產(chǎn)生了新的疑惑:那就不能批評、懲罰孩子了嗎?絕對不是。批評、懲罰其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負強化”,當幼兒出現(xiàn)錯誤的行為時,適當給予負強化,有助于防止幼兒下次出現(xiàn)同樣的行為,幫助他們明辨是非,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加快他們的社會化進程。如果教師看到幼兒的錯誤行為而放任不管,那才是教師的失職。通過成人的表揚、獎勵(正強化)以及批評、懲罰(負強化),幼兒才能逐漸明確并掌握社會規(guī)則和行為規(guī)范,他們的社會性才能得以發(fā)展,這正是幼兒進行社會學習的過程,也恰恰是教師的教育職責所在。因此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任何教育都要處理好尊重幼兒與嚴格要求之間的關系。
對于幼兒故意違反規(guī)則、明知故犯的行為,我們一定要給予負強化。處理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我們向大家推薦“暫時隔離法”和“自然結果體驗法”。
如果幼兒一味重復不良的行為而不聽教師的勸阻,教師可以將其帶離現(xiàn)場,到別的地方,比如另一個房間,使其停止不良行為,這就是“暫時隔離法”。對于歸屬需要極強的這個年齡段的幼兒,脫離班集體和其他幼兒,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懲罰了。
使用暫時隔離法時要注意兩點。
第一,在把幼兒帶離現(xiàn)場時,要做到態(tài)度堅決而不專制,動作堅定而不粗暴。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幼兒感到教師行為的重點在于糾正他的不良行為,而不是針對他本身。這也是與“體罰法”的本質區(qū)別所在。
第二,事后要向幼兒解釋這樣做的原因,與幼兒討論應該遵守的行為規(guī)則及其意義。這兩點都是為了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免遭傷害,以贏得他的積極合作,使之自愿改正不良行為。
“自然結果體驗法”則是讓幼兒體會到他們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后果,而教師不作任何干涉。比如,不穿足夠的衣服會冷;不愿分享自己的玩具下次就得不到同伴的玩具,等等。這種方法避免了數(shù)落、懲罰帶給幼兒的消極情緒,使其在反面經(jīng)驗的自我體驗后,心悅誠服地克服不良行為。
表面看,這是一個關于幼兒做錯事如何處理的問題,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這其實反映了教師的教育觀和兒童觀:孩子為什么做了錯事不敢承認?是因為教師過于強調規(guī)則導致班級氛圍不夠寬松;教師為什么更關注孩子的“錯”?是因為教師把重點放在了班級管理上,而不是幼兒的成長發(fā)展上。其實教師眼中的錯,只是因為教師不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誤把特點、個性當成了錯。
教育改革之初,就有專家提出,轉變教育觀念是教育改革的前提。的確,如果教師能科學地看待幼兒,理解幼兒行為的幼稚性和不成熟性,我們就會減少許多對幼兒不必要的苛求,有效改善師幼關系,以此也可以贏得幼兒更多的合作。要知道,良好的師幼關系是開展一切教育的前提。相反,如果我們過分地要求幼兒,就會使我們的師幼關系變得緊張,從而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因此,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應是每名幼兒教師始終要進行的一項修煉。只有當我們的兒童觀、教育觀正確了,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石老師,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不知對您有無啟發(fā)?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祝您工作順利!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