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菲
現今幼兒時期的教育受到逐步的重視,幼兒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狀況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多數家長并不真正了解怎樣對幼兒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幼兒健康的發(fā)展。另外,現在的家庭大多都是一個孩子,家里老人和父母以孩子為中心,難免溺愛,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驕縱任性,當遇到自己不滿意、不順心的事情時,常采取攻擊性行為來爭取達到目的或者發(fā)泄自己。兒童時期,攻擊性行為是反社會行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種行為。攻擊性行為的成因比較復雜,與心理、家庭、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只有對這些成因做全方面的分析,并相應找到解決、矯正的方法,才能有針對性的對幼兒進行引導和教育,更好的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一、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幼兒自身生理發(fā)展因素
幼兒期是社會萌芽的時期,他們開始喜歡并且需要跟自己年齡相仿的幼兒交往和游戲,但同時其社會認知發(fā)展又處在自我中心的階段,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缺乏分享意識,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經驗和技能,兩者相互沖突矛盾的結果,便產生了攻擊性行為。另外,幼兒的氣質類型,性格特點也會影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幼兒的生理發(fā)展因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2.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是幼兒從小接觸時間最長的人,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有研究表明,幼兒的攻擊性與家庭教育模式有關。高度攻擊性幼兒大多數來自“絕對權威”和“過度溺愛”類型的家庭,這兩類家庭類型的共同特征是對兒童限制的失當?!敖^對權威”家庭的父母會過度要求孩子,限制孩子,而人在幼兒期會出現第一個逆反期,這時候就很容易產生由于逆反而出現的攻擊性行為;相反,在“過度溺愛”家庭,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讓本就處于自我中心階段的孩子更加自我,這樣一旦他的想法得不到落實就會哭鬧,產生攻擊性行為,以對他人造成威脅,達到自己的目的。
3.環(huán)境因素
幼兒接觸的無非就是家庭、幼兒園以及社區(qū)環(huán)境。在家庭以及幼兒園生活中,總會接觸電視媒體,不加以篩選鑒別,一些暴力性的語言、情節(jié)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幼兒,幼兒的模仿能力強,辨別是非能力差,無疑為幼兒提供了攻擊性行為的樣板。
幼兒園內除了上述因素,在空間場地密度和游戲材料的配置上,如果不合理也是非常容易激發(fā)幼兒矛盾,幼兒之間爭搶玩具,產生攻擊性行為。
當幼兒走出家庭和同齡人接觸時,由于幼兒都處于自我中心階段,缺少社會交往的經驗,產生沖突時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同齡人之間的模仿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攻擊性傾向嚴重的幼兒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其他幼兒。
二、從幼兒、教師、家庭三方面進行的解決措施
1.幼兒自身發(fā)展角度
皮亞杰指出幼兒在前運算階段,幼兒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去認識、理解事物,而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是看待,也就是自我中心。皮亞杰認為兒童大約在出生之后18個月的時候,會發(fā)生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一種普遍的“去自我中心”的過程,使兒童開始把自己從客觀世界中區(qū)別出來,把自己與他人區(qū)別開來。這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一直到學齡期開始才逐漸完成。另外,幼兒的生理心理發(fā)展不健全,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還不完善,因此,在幼兒期的攻擊性行為不能被上升到道德品質層面,而是在幼兒期的正常表現,需要成人適時適當的干預,逐步幫幼兒去自我中心,較少攻擊性行為。
首先,培養(yǎng)幼兒的注意力,安排豐富的活動,讓幼兒專注于這種活動,通過游戲的形式,讓他扮演小警察、老師等角色,進行角色的轉換,培養(yǎng)對他人角色的理解與認同,去自我中心。其次,多為幼兒創(chuàng)造與同齡人溝通交往的機會,讓幼兒在與其他幼兒的交往中,增強社會型,在幼兒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家長和老師不要不問由來的直接制止,而要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如告訴他“如果是你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你會不會也很生氣難過?”給他們時間,加以正確的引導,幼兒會自己學會如何處理,并且在以后減少這類行為。最后,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不良情緒的發(fā)泄方式,比如言語、游戲等,而不是采用攻擊性的行為。
2.家庭教育角度
家庭教育的方式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之大不言而喻,作為家長應盡量采取民主形的教育方式,讓幼兒感受到愛與關懷、溫暖,給幼兒一定的自由、自主與選擇的空間,這樣對幼兒良好性格的養(yǎng)成十分有力。在此基礎上,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無攻擊性的環(huán)境,具體來說,家長應盡量避免孩子面前爭吵、采用打罵等方式去教育孩子,另外,在新聞媒體、動畫、電子游戲的選擇上,應盡量避免暴力、攻擊性的內容。以避免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模仿,養(yǎng)成不好的語言行為習慣。
3.幼兒園角度
幼兒園中幼兒眾多,是攻擊性行為的高發(fā)場所,作為教師,要細心觀察,發(fā)現攻擊性行為要及時制止,以保證幼兒最基本的安全。
幼兒園中的攻擊性行為最常見的就是因為玩具的爭搶,對此首先應該把握好玩具及游戲材料的密度,尤其對于小班幼兒游戲材料更應該數量充足,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的可能。其次,教師要通過集體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中得進行教育,靈活把握教育機會。此外,當幼兒之間已經發(fā)生沖突時,教師要及時制止,但不能直接的干涉,而是弄清緣由,把解決問題的主體還給孩子,用引導的方式讓他認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合適的,從而在根本上減少今后此類現象的發(fā)生,善于運用榜樣激勵等方式。
尤為重要的一點時幼兒園要注意家園合作,及時和家長溝通,了解幼兒的家庭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與進步。
總體來看,幼兒期攻擊性行為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符合幼兒期身心特點的正常行為。通過調查,大部分家長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危害等有比較正確的認識,但在對幼兒的教育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從幼兒、家庭、環(huán)境方面分析了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又從幼兒自身發(fā)展、家庭教育模式、幼兒園的角度提出了預防和矯治的建議,給教師和家長提供可行性建議,從而減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促進幼兒發(fā)展,培養(yǎng)健康的性格及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