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界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結合人教社高中《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三篇寫景狀物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綠記》,以文本為載體,以課程資源為依托,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下,有效選擇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效率,改進課堂效果及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深度解讀文本,提升思維能力、思維品質,深度解讀文本,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堂內外,促進語文教學情境化、信息化、資源化,在誦讀、品析、鑒賞中,讓學生探求、感受、豐富、升華語文之美,促使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開花、落地和結果。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審美;傳承;自信;思維;提升;創(chuàng)造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界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人教社高中《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安排了寫景狀物類散文?;谡Z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寫景狀物類散文的教與學應該在學生語言建構的基礎上,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情趣,提升審美品位、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吸收、品鑒、傳承和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拓展學生文化視野、培養(yǎng)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態(tài)度,發(fā)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品質。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學習寫景狀物散文,所選三篇文章,都是中國現代散文名家名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陸蠡的《囚綠記》。按照教材要求,學習(教學)的重點為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體會文中對山川美景的細致美妙的描繪,感受作者的豐富情感和深刻思考。其實,在寫景狀物抒情時,三篇美文,各不相同,相映成趣。在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下,引導學生主動搜尋、收藏作者及文本的背景、圖片、視頻資源,有效選取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誦讀文本,發(fā)現、探求文字、文本之中蘊含的語文之美,提高課堂效率,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和創(chuàng)造,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荷塘月色》:以誦讀為主,展示荷塘、荷花的優(yōu)美圖片,重點品析文中工筆細描的妙用,結合比喻、擬人和通感手法,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和鑒賞畫面美和情韻美:月下荷塘(荷香、荷韻、菏波)、塘上月色(朦朧、寧靜),在動靜結合中,既有零星點綴的白花、凝碧的波痕,還有參差的斑駁的黑影(灌木)、稀疏的倩影(楊柳),有不均勻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這一切,彰顯動態(tài)美、色彩美、和諧美。由此,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但更有“淡淡的喜悅”。圍繞荷塘,作者從“帶上門出去”,到“輕輕地推門進去”,由“心里頗不寧靜”到求靜、得靜,顯示《荷塘月色》從結構、情感上,內外都是圓形的。其實,我們的人生歷程也許就是圓形的,某種輪回、歷練、磨難可能也是偶然中的必然。月下荷塘、塘上月色之美不言而喻,學生品讀美句美文,能有效提高審美品位。品讀中,感受語文之美。
《故都的秋》:齊讀、誦讀后,展示郁達夫人生經歷,了解、認識“靜的文學”,分組解讀文本,重點賞析白描手法的巧用,結合排比、比喻,在與南國之秋的鮮明對比中,文章顯示了北國之秋的特點:清、靜和悲涼。悲涼是故都之秋景物的特點,但更是作者心境的真實寫照。引導學生感知、體驗北國之秋清靜和悲涼的情調,區(qū)分悲傷與悲涼、傷秋與贊秋。在悲涼、安靜中,師生鑒賞《故都的秋》,慢讀細品,讀出抑揚頓挫,品出故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 ,引導學生認識到,不是北平的秋,而是故都的秋,凸顯文章的文化底蘊。在白描中,文中無鮮艷色彩,不事雕琢,卻顯自然之秋色、秋味,在古文化氛圍下,故都秋的清靜、悲涼更加豐厚。在品味中,豐富語文之美。
《囚綠記》:在男、女生分組誦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討論,以問題串討論、探究,推進文本解讀。第一個層面,走進作者、解讀文本,學生結合掌握的資源,理解陸蠡的無限希望,從心靈一點的光輝中開始進取,在抗戰(zhàn)年代,一直堅守文化崗位?!肚艟G記》中滿懷深情,期盼自由,歌頌、贊美綠枝條,是對高尚的精神品格和民族氣節(jié)的禮贊與認可。第二個層面,圍繞問題,抓住文章關鍵句、詞,解讀文本。文章寫景時細致狀物,由物及人,寫出了綠枝條的美:柔軟的卷須、折疊的嫩葉、淅瀝的聲音和婆娑的擺舞。圍繞以下關鍵句(詞):綠色是多么寶貴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藉,它是快樂。引導學生展示、歸納綠的象征意義——象征青春、幸福和愛。第三個層面,深化文本意義,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在學生充分探究后,深化、認識《囚綠記》的意義在于不僅揭示綠的象征意義,更由物及人,揭示生命意識和價值意義:充滿希望,爭取自由,快樂幸福。文章寫景狀物,更表達了一種積極的生命意識和價值取向,傳遞正能量,令人深思,給人鼓舞!由此,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生命意識,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完善人格,健康、全面、快樂成長。探究中,升華語文之美。
在單元結課時,師生互動,再次討論比較、深度解讀三篇名作,細化文本的價值與意義:《荷塘月色》工筆細描,月色映襯下,有美麗的荷塘,動靜結合的荷塘上,有月色朦朧,月色、荷塘和諧如畫,聲情韻致,和諧配合,詩情畫意如在目前,圓形的《荷塘月色》就是一件匠心獨運的藝術佳作,盡顯于讀者眼前;《故都的秋》妙用白描手法,著色樸素、自然,在清靜、悲涼中,品讀出故都秋的色與味、姿態(tài)與意境,感受故都的秋背后的文化底蘊,引領學生進行文化傳承與理解,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囚綠記》著力寫景狀物,在感受作者追求自由、積極進取中,揭示綠的象征意義:青春、幸福和愛,由物及人,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生命意識和價值意義,提升學生審美情趣,提高思維能力、品質,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
總之,以文本為載體,以課程資源為依托,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下,有效選擇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效率,改進課堂效果及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深度解讀文本,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深化文本的價值與意義,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堂內外,促進語文教學情境化、信息化、資源化,在誦讀、品析、鑒賞中,讓學生探求、感受、豐富、升華語文之美,促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生根、開花、落地和結果。
附? ? 注
本文為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美育研究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總課題“學校美育與人生發(fā)展的實驗研究”的子課題(課題名稱:中學各學科實施美育的方法和途徑的研究。課題編號:RSMY16001-D001)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獲得總課題組課題研究成果一等獎。
作者簡介:韓剛,1967年生,陜西省西安市藍田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西安市骨干教師、高中課改先進個人,全國創(chuàng)新名師,研究方向為課堂教學設計、高中語文有效教學、高效課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