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駿
【摘要】道德兩難教學方式的出發(fā)點在于構建、重塑學生新的更高層次的道德認知,這也是將這樣的方法運用于課堂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價值觀多元并存,讓選擇合理;創(chuàng)設真實兩難情境,讓生活再現(xiàn);關注個體內在困惑,讓主題凸顯;打開道德的另一扇窗,讓認知深入;拓寬問題思維視角,讓心靈至善。
【關鍵詞】道德兩難? ?自主建構? ?課堂方法
新課標指出:注重于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lián)系,把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科爾伯格根據(jù)皮亞杰的心理研究方法改進的“道德兩難”故事法,是一個新的視角,就是在“道德兩難”故事討論中,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道德沖突中尋找合適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深度思維的能力,樹立起符合社會主流取向的價值觀。隨著課改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希望從學生出發(fā),通過“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在認真思考和積極參與中逐步關注與理解社會生活,在實踐體驗中實現(xiàn)道德的自主構建。
“道德兩難”問題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依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和運用“兩難”問題情景時,必須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遵循一定的原則,才可能有效達成實現(xiàn)“道德兩難”案例的教學目標?!暗赖聝呻y”教學方式的出發(fā)點在于構建、重塑學生新的更高層次的道德認知。這也是我們將這樣的方法運用于課堂的目的。那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幫助學生構建高層次的道德認識呢?
一、注重價值觀多元并存,讓選擇合理
學校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品德教學更是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途徑。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的內容公布,也就意味我們在品德教學中應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以及公民個人價值層面,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
例如在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這堂課中,教師在課堂中適時出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小學生守則,接著出示“兩難問題”:班級生活處處有規(guī)則,上課、下課、安全、衛(wèi)生,就連放學時還有要求。我們是該守班級規(guī)則呢,還是讓自己課間好好放松呢?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交流中思辨,引導學生正確深入地理解規(guī)則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創(chuàng)設真實兩難情境,讓生活再現(xiàn)
教師在課前進行“道德兩難”問題的設計時,要留心觀察孩子的生活,調查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水平。案例源自于“真”,學生才能感受到這樣的“兩難”在生活中的確真實存在,只有從孩子們內心深處發(fā)出的聲音才能體現(xiàn)出品德教學的價值和意義。留心觀察孩子的生活,深入走進孩子的世界。課前課后走到孩子中間,玩一玩,聊一聊,一定會收獲很多我們之前從未關注的小事情——在我們看來的小事情卻是他們的大事。教師及時記錄并善用這些小素材,能在我們的課堂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統(tǒng)編新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兒聲》這節(jié)課中,教師先了解學生在各種課間活動和一些技藝常識課中的表現(xiàn),實時錄制視頻并在課中展示。學生在觀看視頻后進行情境思辨:剛剛上課時我們說發(fā)言聲音要響亮,現(xiàn)在又要小點兒聲。到底該大聲還是小聲呢?學生在教師設置的“道德兩難”情境中展開充分討論,接著教師又組織學生在游戲情境中去體驗并明白:我們要學會根據(jù)場合,用適當?shù)穆曇粽f話、做事。
三、關注個體內在困惑,讓主題凸顯
道德思維能力是內在于個體身上的,作出最終道德選擇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將學生投入情境中、讓其作出判斷,才能形成自己更善良的道德認知。
在觀摩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為你高興,與你分享》一課時,教師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一次考試中,小方的朋友考了全班第一,可是小方發(fā)現(xiàn)朋友有一道題寫錯了,老師并未改出來。如果告訴老師,小方就是全班第一了。此時小方應該如何抉擇呢?教師本以為這樣利益沖突的案例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可是得到的結果卻是出奇的相似:小方不應該告訴老師。
課后在研討中,我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當學生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在看別人的故事,或者在對別人評頭論足時,總會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因此,我們在設立“道德兩難”情境時,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不是一個被動的參與者,而是一個主動的體驗者與分享者。我們的課堂不是在解決別人的難題,而是真真切切地在辨析自己的困惑。
四、打開道德的另一扇窗,讓認知深入
“道德兩難”的情境教學,是為品德課程服務的一種教學方法。當人的本真的善良意志同現(xiàn)實存在著不和諧、不協(xié)調,甚至沖突時,便形成了人們道德實踐的兩難境地。而如何引導學生在左右為難中尋求積極的解決辦法,調和矛盾,擺脫困境,是教師教學中的難題。如果教師帶領大家暫時跳出“兩難”,打開道德的另一扇窗,引領學生在更好的解決方式中構建自己的道德認知,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觀摩一位教師執(zhí)教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許多物種消失了》這一課時,教師出示了許多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的數(shù)據(jù)與圖片,讓孩子體會關愛物種、保護物種的重要后,又出示了一則新聞:在肯尼亞,五頭大象被當?shù)鼐用裆錃ⅲ驗樗鼈兘?jīng)常糟蹋附近居民的莊稼,還會襲擊人,造成農(nóng)民的死亡。
教師引導學生們在該不該射殺大象的話題上展開了討論,孩子們思想、語言產(chǎn)生交鋒,課堂氛圍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道德兩難”問題本身是沒有對或錯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正確把握品德課的價值導向原則,在討論總結的環(huán)節(jié)要引導學生正確、深入地理解多元價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導向性,從而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其實踐抉擇能力,在善的感召下建立新的道德認知。
五、拓寬問題思維視角,讓心靈至善
“道德兩難”問題本來就指向心靈。在品德課堂中“道德兩難”問題的各種提問方法,要像蘇格拉底追問法一樣,規(guī)避學生出現(xiàn)回避的情況。因而教師要不斷變換對象,附加新的信息和條件,一步一步地不斷追問,把學生引向他們真實的內心和情境,讓學生在生命體驗中獲得道德認知。筆者發(fā)現(xiàn),在一線的品德課堂中,很多教師在進行“道德兩難”問題提問時,會簡單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如“看見老人跌倒該不該扶”等,殊不知這樣的問題對于成年人而言都難以抉擇。教師此時可不斷附加以上信息和條件,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曲直,拓寬學生的思維視角,一步步引領學生在真實的內心和情境中獲得真知。
一切和生活和生命無關的,一切沒有觸動靈魂的教育,都是蒼白的。在品德課堂中只有設計那些在精神的底層,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產(chǎn)生共鳴的兩難問題,才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震撼和警醒,而學生勢必會在這種震撼和警醒中獲得啟迪,從而發(fā)展其道德修養(yǎng)。
魯潔教授指出:“人的前面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現(xiàn)實世界,一個是可能世界。人的活動就是不斷地用可能世界去取代現(xiàn)實世界,不斷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有意義生活的必然追求?!逼返抡n教師要在“道德兩難”教學中不斷引領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在生活中實現(xiàn)道德的自主構建,在超越中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