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超
【摘要】“隨文小練筆”是“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是在學生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巧妙利用文本涵蓋的素材,引導學生動筆表達的一種方式。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從關注文本表達方法的角度來設計小練筆,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文字訓練的機會。本文主要從關注文本的典型句式、精彩段落、篇章手法去進行小練筆訓練的探究。
【關鍵詞】高年級語文? 文本小練筆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87-02
“隨文小練筆”是“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是在學生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巧妙利用文本涵蓋的素材,引導學生動筆表達的一種方式。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從關注文本表達方法的角度來設計小練筆,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文字訓練的機會。
一、關注文本的典型句式,巧設小練筆。
句子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每個句子都有一定的構造形式。小學語文教材中典型、優(yōu)美的句式隨處可尋。例如:生動、形象描繪事物特征的修辭句式;恰如其分地將事物實際情況表述清楚的說明句式;用詞準確、具體刻畫人物或事物狀態(tài)的描寫句式等等。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品讀課文中運用不同表達方式的句子,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區(qū)分各類句式的特點,感受經典句式的語言表達魅力。
然而,語文課僅僅教會學生判斷句子的形式、類別,教會學生聯(lián)系具體語言環(huán)境來理解句式運用的好處,并沒有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語文課,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把文本中出現的表達方法恰當、準確、巧妙地遷移到自己的習作訓練中。所以,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典型句式,巧設小練筆,鼓勵學生動筆仿寫,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乃至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好策略。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草原》一課,作者老舍先生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草原的美景展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句子:“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形象貼切地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無邊的綠毯”。更妙的是一個“繡”字將兩個獨立的比喻融為一體,構成一幅不斷變幻的美麗畫卷。教師可以設計補充式小練筆:“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__________?!币部梢愿鶕W生實際情況,提高難度:“________一會兒________,________一會兒________,________。”通過訓練,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原句的巧妙之處,又可以讓學生學會恰當地仿寫句式。
二、關注文本的精彩段落,巧設小練筆。
每篇課文都有文質兼美的段落,往往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大家吟詠、傳誦的精彩篇章。這些段落無論是內容選取、情感表達、和寫作技巧等方面都有可供模仿練筆的示范性??晒W生學習的方法不計其數:有的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有的利用修辭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有的展開聯(lián)想讓讀者有身臨其境感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例子,通過設計小練筆的形式來讓學生獲得更具體更直觀的感受,同時學會一些容易操作、實用有效的寫作方法。
例如課文《詹天佑》的第四自然段,是圍繞“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以修筑京張鐵路中“勘測線路”這個環(huán)節(jié)來展現人物形象的。這個段落描寫了主人公詹天佑頂著嘲笑、迎著困難開展工作時的語言、動作和心理。多種描寫方法用在一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同時人物的品質也深入人心。面對這么好的段落,教師可以設計一份小練筆作業(yè):仿照段落,寫一寫你敬佩的人,要求選取具體事例,運用三種或三種以上的描寫方法。此次小練筆設計能依托段落的表達方法,要求明確,易于模仿,相信學生都會有提筆的愿望。
三、關注文本的篇章手法,巧設小練筆。
小學高年級語文隨文小練筆,是由文本閱讀通往習作表達的橋梁。不同的文章就有不同的表現手法,例如《白楊》運用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索溪峪的“野”》則采用先概敘再具體敘述的方法;從《彩色的翅膀》中可以學習插敘的方法;《橋》一課教給學生設置懸念的技巧;《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用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用心靈去傾聽》中前后照應的方法讓讀者印象深刻……這些鮮活的范例多不勝數。因而,關注文本的篇章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等表現手法,設計隨文小練筆,具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借助文本范例可以大大降低難度,把寫作有機地融合于閱讀教學之中,使讀寫相得益彰。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得挖掘教材篇章的表現手法,巧妙找準文本訓練點,激勵學生圍繞某一個寫作方法進行小篇幅的寫作練習,使學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圍下逐漸形成較強的習作表達能力。
以上是從關注文本的表達方法去設計“隨文小練筆”的一些嘗試。文本資源取之不盡,只要我們教師練就一雙慧眼,做小練筆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者,將會開辟出一方新的練筆天地,將會扎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