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娟
摘要:大學生是高校里最特殊的群體,肩負著民族振興的偉大使命。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一部分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現(xiàn)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導致他們的“三觀”出現(xiàn)問題,甚至還有個別大學生偶爾出現(xiàn)自殘、自殺、他殺等極端行為。說到底,都是因為他們不尊重生命,對生命產(chǎn)生漠視的心理。本文主要從如下幾方面論述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策略
一、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xiàn)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大學生對生命的重視程度以及各高校對方面的教育情況,我們課題組成員特別展開調(diào)查,得出了相關結論。
1.各高校已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工作
目前,各大高校已針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問題進行了總體的規(guī)劃。無論是在“兩課”中,還是在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無不體現(xiàn)了這一點。還有一些高校,在對內(nèi)部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進行培訓時,也著重強調(diào)生命教育的意義。
2.對大學生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的認識及評價
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如何,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開展和實施。調(diào)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具有比較正確的生命意識,能夠珍愛生命,不任意剝奪他人和個人的生存權力。
3.對大學生生命健康意識的調(diào)查和總結
高校內(nèi)大學生生命健康意識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這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50.36%以上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具有一定的自我調(diào)控能力,尋求化解的方法,70.25%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會向同學和朋友傾訴。
二、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著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大學生自身生命教育水平有關,也與家庭生活環(huán)境和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有關,在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
1.大學生自身方面
(1)大學生的認知力問題
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多為“90后”,在家中又都是獨生子女,從來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家長的過分溺愛,無形中抹殺了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造成了大學生對家長的依賴;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可以學習或者效仿的兄弟妹妹一起生活的經(jīng)歷,易受到不良習氣的影響,對生命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認知上存在局限性,容易把生命當成是自己支配的“私人物品”。部分大學生在離開父母和親戚后,容易沒有精神寄托,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因而更不利于生命教育工作的開展。
(2)大學生抗挫能力欠缺
每個大學生的自尊心都很強,他們習慣了那種被人捧在手心的溫暖的感覺,很難承受那種無助、孤單和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的心理,很可能也會因為芝麻大小的事情,而出現(xiàn)焦慮、消沉、自暴自棄等現(xiàn)象,這些所謂的挫折都極易導致他們失去對生命的信心。
2.家庭方面
(1)家庭結構影響著大學生
家庭是價值觀的傳遞場所,家長無形中所重視的觀念,總是耳濡目染地熏陶著孩子。家庭關系和諧的大學生,性格比較外向、活潑,樂觀向上,抗挫折能力較強,遇到困難時會采取積極的解決方式;反之,家庭不和睦的學生,會因父母無端的吵架等行為影響,而變得多疑、消極、性格內(nèi)向,甚至還會封閉自己,不愿與人交往。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著大學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大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向父母學習和效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能單純地以孩子的學習成績?yōu)樵u價的唯一標準,做任何事情也不能攀比,率先垂范,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形象;更不能對孩子的事情漠不關心、任其放任自流,要抽時間經(jīng)常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需求。
(3)家庭貧富差距的狀況影響著大學生
這種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家庭條件稍差的大學生身上,一種是因為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導致自卑,沒有自信心,甚至還會對其他人產(chǎn)生抵觸情緒和怨恨情緒;另一種是由于自身家庭條件差,從小自立自強,有很強的獨立生存的能力,為人處事兒上能夠尊重別人,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3.學校方面
(1)大學生生命教育問題沒有得到更高的重視
在各大高校中,雖然大學生比之前有了更多更大的進步,但他們獲得的往往是解決生活問題的一般知識,缺少了對大學生人文關懷的關注,尤其是缺少對大學生生命意識的科學指導。
(2)大學生生命教育方式單一
我國許多高校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尚未推出成體系的“生命教育”課程。而有的高校,即使以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模式,也都是以老師的說教為主,與大學生的情感脫節(jié),不具有深刻的說服力。
4.社會方面
(1)社會轉型期帶給大學生的迷茫心理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一部分大學生把學習知識當成是自己獲得文憑、相應學位和找到好工作的途徑,認為文憑等是一塊“敲門磚”,為此可以不惜代價。殊不知,在追求這些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如果遇到一些挫折,內(nèi)心就會感到彷徨、無助和絕望;也有一些人,在享受市場經(jīng)濟所帶來的財富時,道德品質(zhì)已相對滯后,部分人甚至會為了滿足自己的一點兒小虛榮心理,而傷害他人,剝奪他人的生存權力。
(2)新媒體給大學生生命帶來的影響
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尤其是新媒體,打開了大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大門,學生通過新聞、微信、飛信等平臺,可以學習更多的有關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感人事件,從而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社會上各大企業(yè)之間為了競爭,不顧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滿足大學生對知識和信息渴望的同時,卻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產(chǎn)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賴雪芬.在大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的途徑[J].教育評論,2005 (1):82-83
[2]楊芷英.生命的追問—大學生生命教育管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 (8):37-38
[3]金英.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J].中國冶金教育,2009 (2):63-65
[4]歐巧云.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9:38-40
[5]江曉萍,陳希.影響大學生生命觀的環(huán)境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8 (20)
[6]李丹,鄢然,汪洪.對當前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調(diào)查與分析[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1 (1)
[7]侯朝陽.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與對策研究[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1 (3)
注:此文為遼寧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2017年度科研項目“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SHYY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