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葬花吟》在風格上效仿初唐體歌行,出現(xiàn)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借由此詩感嘆身世遭遇,抒寫心靈世界。本文從佐哈爾的多元系統(tǒng)理論視角出發(fā),以楊憲益、戴乃迭的《葬花吟》英譯本與霍克斯的《葬花吟》英譯本為研究對象,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楊譯本與霍譯本文化策略差異,探討如何通過翻譯經(jīng)典文學作品,表現(xiàn)中國古詩的魅力與情懷,為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啟示。
關鍵詞:葬花吟;多元系統(tǒng)理論;文化策略;啟示。
作者簡介:李欣(1993.9-),女,甘肅靖遠人,陜西師范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4-0-02
引言:
《紅樓夢》作為一本經(jīng)典文學著作,包含大量詩詞曲賦。第二十七回出現(xiàn)的《葬花吟》,表達了林黛玉傷感悲痛之情,眾人歡愉,她獨孤。眾多翻譯大師通過對此詩的翻譯,讓更多外國讀者,在閱讀《紅樓夢》時,更有理有據(jù)地欣賞林黛玉這個角色。也將中國古詩的魅力情懷盡可能表現(xiàn)出來。目前,學者從很多視角對《紅樓夢》進行研究,比如,語言學,主體間性,美學以及符號學。從多元系統(tǒng)理論對其的研究還尚少。當前,我國正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因此,從此角度研究《紅樓夢》翻譯策略很有必要。
1. 楊翻譯《紅樓夢》的文化策略
把中國文化如實介紹給外國人是楊憲益先生一貫的翻譯思想。他指出,我國人民應該知道外國文化遺產(chǎn),同樣,外國人也應該了解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譯者應該盡量忠實于原文形象。在文化翻譯觀的影響下,楊譯本在翻譯《紅樓夢》時,通過異化和直譯等翻譯策略和技巧,將文中涉及的文化詞匯給予充分尊重,盡量避免改動原文,也不做過多解釋,讓讀者享受、回味閱讀的快感。本著忠實介紹中國文化的翻譯策略,重在傳遞文化價值。
2.霍翻譯《紅樓夢》的文化策略
霍克斯是聞名于世界的漢學大師,對中國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造詣。他認為,譯者既要忠實于作者和讀者,還有忠實于藝術。在翻譯《紅樓夢》過程中,他設法把在文中發(fā)現(xiàn)的一切傳達出來,又考慮到譯入語讀者的需要,多采用歸化和意譯等翻譯策略和技巧,盡可能傳達出主題信息和藝術信息,淡化原文的一些民族色彩。
3. 分析兩譯本不同的文化策略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本句通過描繪殘春景象,渲染整體氣氛。霍譯利用頭韻的長處(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讓柳絮花絲圍繞閨房(round the Maidens bower),并讓其撲在門簾(her curtained door),為下節(jié)作鋪墊。楊則譯出其指稱意義:spring pavilion(春榭飄飛)以及embroidered screen(秀簾)。其中“embroidered”給人以近距離細觀之感,增添美感。另外,此句中“飄”與“撲”兩詞,體現(xiàn)出兩位譯法的不同。楊譯用“over”譯“飄”,體現(xiàn)出一種全包圍的感覺,霍用“round”體現(xiàn)一種圍繞之感。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fā),明年閨中知有誰?柳絲千絲萬縷似愁腸,歷來象征愁緒。楊淡化為“willows and elms”(柳樹與榆樹)失去應有的動態(tài)感與搖曳感,霍則詳細譯出“Elm-pods and willows-floss”(柳絲與榆絲),形象傳神。第二句中,霍將“誰”具體化譯為“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深化原文含義,傳達主題信息,說明園中女兒最初相聚陪伴,最后各自零落,哪有人知曉。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因中文的刀劍之分英文無法體現(xiàn),“風刀霜劍”的譯法兩位也有所不同?;糇gswords of frost, the slaughtering gale,楊借用英文形容詞譯為the cutting wind and hitting frost。對于常用詞以及同義詞,不同母語的譯者往往有所差別。一般是譯入語為本族語的譯者更為精確,而外族語譯者常常缺乏變化。通篇楊譯“風”為“wind”。第二句中,用花類別黛玉,悲嘆其自己最終不知身落何方的悲慘命運?;艨紤]到譯入語讀者需要,通過“drifting fate”將原文暗含的命運之意明晰化,易于讀者深入理解詩歌。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此節(jié)詩句中,楊未譯出“易”,只將“難”譯為hard,“悶殺”譯為aching heart,未完全譯出原文文意,也未譯出原文格式?;魟t選用steadfast代替“易”,既表現(xiàn)出花開的容易,也表現(xiàn)出堅定不變的事實,hard代替“難”,with sorrowing mind表示“悶殺”。還原原文,傳達主題,且忠實原文格式。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岸霹N無語正黃昏”是說蜀帝魂化杜鵑鳥,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鵑花。杜鵑鳥常常悲鳴,是哀怨,悲愁之象征?!岸霹N無語”是杜鵑泣盡血淚后的無語,楊譯“the cuckoo is silent”表達的是無話可說之意,與原文不符,而霍譯“when the cuckoo sings no longer”略強于楊譯。一個“壁”字,楊譯“the wall”,霍譯“walls”(四壁),更能突出人物內(nèi)心之凄慘?!扒酂簟?,“冷雨敲窗”,楊譯“green lamp”,“Cold rain pelts the casement”,忠實于原文且譯出相同形式,霍譯“l(fā)amplit”,“while a chill rain against the window falls”,照顧到形態(tài)結構,且“chill”較之“cold”,更能表現(xiàn)出凄冷意境。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此節(jié)中的疑問句“怪奴底事倍傷神?”楊直譯“What causes my two-fold anguish?”霍譯“I know not why my hearts so strangely sad”,楊之譯少了些委婉動情。此節(jié)中兩個“忽”字,楊都譯為“suddenly”,而霍將第二個譯為“soon”,對比兩詞英義,楊更加符合原文文意?!盁o言”和“不聞”楊譯“unheralded”,“noiseless”,選詞精煉,確切地呈現(xiàn)出詩中原意,卻少了原詩疊詞效應?;糇g“so fast”,“so silently”,模仿原文行文修辭格式,疊詞效應有所體現(xiàn)。
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此節(jié)中重點疊詞“天盡頭”,表達黛玉企圖脫離令人厭惡的現(xiàn)實世界,追求自己的理想。楊譯“earths uttermost bound”表達過于冗長,但仍符合原文譯法?;糇g“across the sky”,符合原文的簡短精煉,讀來朗朗上口,譯法更具特色。此處“香丘”并非是尋找一個花冢,而是黛玉想要尋找自己最終的歸宿,因此霍譯“resting-place”更能表達原詩之意,傳達主題信息。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抷凈土掩風流!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此節(jié)中一語雙關詞“艷骨”,楊譯“the fair petals”,霍譯“their remains”,都較原詩少了點凄涼。此外,楊譯用“shroud”,“attire”,盡量表現(xiàn)原文深意。霍則用“l(fā)ay”“bury”兩動詞,體現(xiàn)形式美,傳達藝術信息。對于“質(zhì)”一詞,楊譯為“pure”,霍譯為“pure substances”,縮小模糊范圍,更體現(xiàn)一語雙關的作用。即既指出花的本質(zhì),又暗喻黛玉寧為玉碎的心性。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有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此節(jié)中,“紅顏”一詞,楊譯“beauty”,取其“美艷”之意,限制詩的含義,沒有體現(xiàn)出一語雙關?;舻谝淮巫g“the blossom of youth”,第二次用“youth”,對全詩的主題進行深化。其次,霍譯“sickens”“turns pale”極具英詩韻味。但對于“兩不知”的翻譯,霍譯“will both be dead”只表現(xiàn)出兩者都逝去之意,而楊譯“who will care for”以問句形式表達“知”之意,忠實原文。
4.《葬花吟》英譯策略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啟示
當前,我國正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旨在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對《葬花吟》兩種英譯本的比較,對以中華傳統(tǒng)典籍推動我國文化走出去有以下啟示:
(1)新時代背景下,應正確客觀地認識我國當前的文化地位。
我國綜合實力逐漸加強,文化地位逐漸提高。但我們所討論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翻譯策略問題主要針對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文化強國。雖然中國國際影響力在提高,但其文化地位仍處于弱勢地位。
(2)中華傳統(tǒng)典籍譯作應首先保證其趣味性和文學藝術信息。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西方世界先接受再傳播的過程。在當前中國文化相對弱勢的情況下,應合理,擇優(yōu)選擇翻譯策略,盡可能增強文本趣味性,保留文學藝術信息,使西方讀者循序漸進地接受中國文化。
(3)推崇鼓勵中西合譯的方式翻譯中華傳統(tǒng)典籍
中國譯者與西方譯者通過合作,一位譯出傳統(tǒng)文化,另一位考慮可接受性的問題,再在一定程度上對譯本進行調(diào)整。通過相互補充,選擇較為客觀的文化立場,產(chǎn)出更為合適的譯本。
5.結語
文學翻譯的目的是要把一個民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傳播給另一個民族。通過對本名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研究,翻譯經(jīng)典文學作品,在欣賞他族文化的同時,傳播本族文化,讓其更好理解本族文明。翻譯的使命就是: 一方面克服語言的差異性,實現(xiàn)不同民族之間的信息流通和知識共享;另一方面維護語言的多樣性,保持不同語言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和相對獨立性。(麻爭旗,2011)《紅樓夢》兩個譯本所表現(xiàn)出來的翻譯目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效果是有差異的。因此,譯者應在多元系統(tǒng)理論指導下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更好傳播本族文化。
參考文獻:
[1]Even-Zohar, Itamar. Polysystem Studies[J]. Poetics Today, 1990, (11): 1.
[2]Hawkes, David. Tra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6.
[3]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上】”,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4]華先發(fā),楊元剛:翻譯與文化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5]楊憲益,戴乃迭譯: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年。
[6]周陽:基于詩歌翻譯“三美論”的《葬花吟》兩英譯本評析。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Vol.40(1),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