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瑞
我國相關衛(wèi)生部門調查研究顯示,腦血栓已經(jīng)成為老年人群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本病病理基礎為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該病發(fā)病緩慢,當疾病發(fā)展至巔峰后可在數(shù)天或數(shù)小時內發(fā)病,患者發(fā)病前有頭暈、肢體麻木等癥狀,病后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等后遺癥,嚴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自主能力[1]。本次研究選取本院 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腦血栓患者,其中42例 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服務,另外42例患者行優(yōu)質護理服務,比較常規(guī)護理服務和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服務模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2例。實驗組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58~74歲,平均年齡(63.12±4.12)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最短1 h,最長12 h,平均時間(5.24±3.16)h。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58~76歲,平均年齡(63.15±5.13)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最短0.5 h,最長12 h,平均時間(5.21±3.17)h。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會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入院后經(jīng)影像學檢查,均符合腦血栓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意識障礙以及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②排除合并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jīng)、抗凝、高壓氧、利尿等常規(guī)治療,部分時間窗內患者給予溶栓治療,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出現(xiàn)不同程度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等后遺癥。
1.3.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服務,護理人員循醫(yī)囑實施臨床護理操作,并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確保患者住院期間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yōu)質護理服務:①生活護理: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每隔2 h幫助患者翻身、按摩患者骨關節(jié)以及肌肉豐厚部位,以預防壓瘡發(fā)生。在幫助患者翻身、按摩前應先對雙手進行消毒,天氣炎熱時應保證患者軀體干燥、潔凈。除此 之外,夜間應有陪護,加固床欄,避免患者夜間翻身以致墜床[2]。②用藥護理:臨床給藥前應告知患者及家屬規(guī)律用藥對患者病情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臨床用藥必要性認識,從而增強患者臨床診療護理依從性,患者用藥后護理人員應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時給予針對性處理。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努力學習,在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前提下給予患者語言安慰,并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3]。④飲食護理:囑患者家屬嚴格控制脂肪、鹽分攝入量,增加瘦肉、海魚等優(yōu)質蛋白攝入量,除此之外,可適當進食豆干、豆腐等豆制品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除此之外,患者應增加飲水量。⑤活動鍛煉:患者發(fā)病第2天病情穩(wěn)定后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對癱瘓肢體進行按摩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促進肌力以及關節(jié)活動度的提高。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1周及1、3、6個月BADL量表評分,BADL量表滿分為16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基本生活能力越高[4]。②兩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后評價臨床護理滿意度,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對臨床護理滿意度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BADL量表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1周及1、3、6個月BADL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 較 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后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4.15±2.51)分,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后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分為(62.51±2.51)分,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后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509,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BADL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干預1周 護理干預1個月 護理干預3個月 護理干預6個月實驗組 42 5.21±0.62a 8.52±1.21a 12.63±1.85a 13.62±1.92a對照組 42 4.02±0.24 6.52±0.52 8.62±0.84 10.32±1.02 t 12.007 10.187 13.240 10.182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分 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分 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臨床護理滿意度實驗組 42 84.15±2.51a對照組 42 62.51±2.51 t 39.509 P<0.05
腦血栓患者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可影響腦部正常血液循環(huán),致使患者腦部出現(xiàn)供血障礙,腦組織、腦細胞發(fā)生缺血性、缺氧性壞死,急性腦血栓患者給予對癥治療,對降低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損傷具有重要意義[5]。腦血栓穩(wěn)定期臨床護理可直接影響患者后遺癥康復情況,現(xiàn)代研究顯示,腦血栓患者病后普遍伴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以及語言不清等癥狀。腦血栓患者常規(guī)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缺乏與患者的溝通,患者對臨床診療護理依從性低,其病后康復有限,綜合護理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心理護理、生活指導、用藥監(jiān)護,可有效提升患者臨床診療護理舒適度[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1周及1、3、6個月BADL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后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509,P<0.05)。
綜上所述,優(yōu)質服務在腦血栓護理中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