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葉玉琴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yī)院全科醫(yī)學科 518116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病程較長,極易導致患者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等發(fā)生病變,有較高的致殘、死亡率[1]。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性服藥,但是大部分患者用藥依從性較差,不能堅持用藥,血糖波動幅度較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及時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全程健康教育,提高其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對于改善糖尿病患者預后極為重要[2-3]。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選定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0例進行觀察比較,報道如下。
1.1 基線資料 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開展本研究,選定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0例,在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原則下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5例。試驗組女20例,男25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為(61.26±5.14)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為(8.12±3.26)年;體質指數18~26,平均體質指數為22.32±2.05。對照組女19例,男26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為(61.21±5.12)歲;病程4~13年,平均病程為(8.18±3.21)年;體質指數19~26,平均體質指數為22.36±2.01?;€資料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診斷標準:均滿足《內分泌系統(tǒng)》[4]中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且均經糖耐量試驗診斷。納入標準:(1)均滿足上述診斷標準者。(2)自愿參加本次研究者。(3)病情穩(wěn)定者。排除標準:(1)合并心衰、惡性腫瘤者。(2)存在精神疾病、聽語障礙者。(3)合并其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4)合并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包括監(jiān)測生命體征,遵醫(yī)囑展開治療,加強病情觀察,告知患者飲食相關注意事項等。
1.2.2 試驗組:(1)入院評估:護理人員在患者剛入院時應告知其住院環(huán)境以及疾病相關知識等,贏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護理人員以問卷的形式詳細了解患者基本狀況,包括具體病史、飲食狀況、是否接受過正常降糖治療、運動情況、是否使用胰島素、是否按時用藥、胰島素每日用量等,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結合尿糖、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檢查結果評估患者健康狀況,詳細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5]。(2)飲食教育:告知患者飲食以清淡為主,減少熱量攝入,告知患者每日脂肪攝入量控制在23%左右,碳水化合物控制在58%左右,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13%左右。多吃蛋類、粗糧、水果等食物,減少糖分較多的食物、水果的攝入,嚴格限制食鹽以及飲酒量[6]。(3)運動教育:告知患者每日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在調節(jié)心理情緒的同時,改善心肺功能,一般在飯后30min,開始運動,每次運動20~30min即可,每周訓練3~4次。運動期間攜帶一定的餅干和糖果,防止發(fā)生低血糖[7-8]。(4)心理教育:絕望、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會增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的分泌,降低胰島素分泌量,極易升高血糖,加重患者病情。因此護理人員應綜合患者家庭經濟情況、病情輕重、文化程度等展開一對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助一定的精神鼓勵和心理安慰,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家屬取得聯(lián)系,告知其家庭支持對于患者病情恢復的重要性,督促其予以患者更多的關心和支持,穩(wěn)定患者情緒,讓患者感受到一定的溫暖,更加積極的配合治療[9]。
1.3 觀察指標 (1)血糖:包括所有患者干預前、后的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糖(FPG)。(2)健康知識知曉率:以密西根中文版糖尿病知識測試量表(DKT)評估患者健康知識知曉情況,總分為23分,>20分為良好,15~20分為一般,<15分為差,總知曉率=(良好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10]。(3)生活質量:以歐洲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LQ-30)評定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五方面,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2.1 兩組血糖變化情況對比 兩組干預前2hPG、FPG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顯著較對照組低,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變化情況對比
2.2 兩組健康知識知曉率對比 試驗組健康知識知曉率顯著較對照組高,兩組分別是95.56%、71.11%,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健康知識知曉率對比[n(%)]
2.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中的五個維度評分均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
近年來,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推進以及人們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糖尿病的發(fā)生率有了明顯增加跡象,且發(fā)病人群有年輕化跡象,給社會、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11]。糖尿病患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胰島素功能受損,分泌量減少是引發(fā)該病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xiàn)為消瘦、多食、多飲、多尿,且逐漸會發(fā)展至肢體肥胖、疲乏無力。全程健康教育對患者展開了整體、全面的健康教育,護理目標明確,在入院時對患者進行準確的病情評估,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展開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更具針對性,通過飲食、運動、心理等多方面展開護理,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通過運動、飲食調節(jié)起到降低患者血糖的作用,促使患者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全程健康教育更具可視性、時限性、針對性、預見性、計劃性,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護理的不足,更符合當前臨床需求,構建了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了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本文結果示:試驗組干預后2hPG、FPG顯著較對照組低,健康知識知曉率、生活質量顯著較對照組高(P<0.05)。在閆福玲[12]等研究中,糖尿病知識掌握率實驗組、對照組分別是84.91%、69.18%,實驗組顯著較高(P<0.05),與本文結果一致,證實了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護理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值得作為糖尿病患者首選的護理方法,在臨床中借鑒、參考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采納全程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預后,安全有效,臨床值得信賴并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