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韓新生
河南省開封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 475000
眩暈癥是指機體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感覺發(fā)生異常引起的一系列癥狀[1],頭暈眼花是眩暈癥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者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甚至昏倒等癥狀,我國中醫(yī)對此病研究頗深,古籍記載可追述至《黃帝內經》時代[2], 目前臨床上治療眩暈癥方法多樣,包括藥物治療和針灸治療等[3],倍他司汀是臨床常用H1受體阻斷劑,能夠有效緩解眩暈癥癥狀,但單用效果不強,強力定眩膠囊是一種可用于多種原因引起的頭痛、目眩等癥狀的中成藥,效果良好[4]。為探究中西醫(yī)結合下眩暈癥的新型治療方法,本文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眩暈癥患者為觀察對象,對比分析眩暈癥應用強力定眩膠囊和倍他司汀的效果,旨在為臨床眩暈癥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觀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8例眩暈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4例。觀察組男34例,女30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52.14±7.12)歲;頸源性54例,腦血管性7例,神經官能性3例。對照組男35例,女29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1.92±8.16)歲;頸源性53例,腦血管性7例,神經官能性4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眩暈癥,診斷標準參照《實用神經病學》[5],患者有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眼球震顫等癥狀,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經CT或MRI確診合并腦梗死、腦出血、腦腫瘤等腦部疾病所致眩暈者,合并肝炎、結核病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貧血、休克及腦部外傷致眩暈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禁忌證者,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臥床休息,減少眼、耳、情感刺激,均給予鎮(zhèn)靜、解痙治療。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國藥準字H20040130]口服,6mg/次,3次/d,7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強力定眩膠囊(江西銀濤藥業(yè),國藥準字Z20090189),1.4g/次,3次/d,7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經顱多普勒(TCD)檢測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血流動力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療效用癥狀緩解率測定:治療前后分別使用眩暈障礙表(DHI)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眩暈引起的身體、功能、情緒損害等25個問題,每個問題有“是”(4分)、“偶爾”(2分)、“無”(0分)3個選項,患者根據自身情況作出選擇,得分越高說明眩暈對患者生活影響越大;癥狀緩解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顯效:癥狀緩解率≥51%;有效:癥狀緩解率21%~50%;無效:癥狀緩解率≤21%??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1 臨床療效 治療7d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1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1,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TCD參數比較 兩組治療前LVA、RVA、BA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以上各TCD參數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D參數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1。
不良反應 觀察組出現(xiàn)失眠1例,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6%(1/64);對照組出現(xiàn)厭食、嘔吐各1例,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13%(2/64);兩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眩暈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西醫(yī)認為其主要發(fā)病機制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頸椎動脈供血不足、內耳及前庭神經部位缺血缺氧和血管痙攣等導致的機體平衡感和定向感覺出現(xiàn)障礙[6],中醫(yī)認為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則致眩暈,血虛血淤均可致氣血運行不暢,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即引發(fā)眩暈[7]。輕者閉眼可緩解癥狀,重者則出現(xiàn)惡心嘔吐、出汗、面色蒼白、血壓脈搏改變、行動過緩等癥狀,持續(xù)時間幾分鐘至幾小時不等,可引發(fā)跌倒、昏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倍他司汀是H1受體激動劑,其藥理作用有:(1)擴張腦血管、增加腦部血液供應的作用,可顯著增加心、腦及周圍循環(huán)血流量;(2)松弛內耳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改善迷路和前庭的微循環(huán),從而消除內耳性眩暈、耳鳴和耳閉感,此外還可促進細胞外液吸收、消除淋巴內水腫;(3)拮抗兒茶酚胺的縮血管作用,抑制血漿凝固,誘導血小板聚集,降低動脈壓[8-9],臨床主要用于梅尼埃綜合征、血管性頭痛及腦動脈硬化,并可用于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如腦血栓、腦栓塞、一過性腦供血不足等,對高血壓所致直立性眩暈、耳鳴等亦有效,但單純用藥療效欠佳,且具有藥物依賴性,停藥后病情易復發(fā)[10]。強力定眩膠囊主要成分為天麻、杜仲、野菊花、杜仲葉、川芎,臨床可用于降壓、降脂、定眩。天麻息風止痙、平肝陽、通絡,對治療虛性和實性的頭目眩暈之癥均有療效,同時對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都有一定的擴張作用,可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液微循環(huán),增加心肌供氧[11-12];杜仲可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力;野菊花對降壓及頭痛眩暈都有一定的療效;川芎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藥理作用。幾種藥材相輔相成,經炮制有活血化淤、改善血液流變性、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在臨床用于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及其他神經科疾病的頭痛頭暈癥狀。本文中對照組單用倍他司汀,觀察組聯(lián)合使用強力定眩膠囊,結果表明兩藥聯(lián)用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單用倍他司汀,說明強力定眩膠囊聯(lián)合倍他司汀能有效緩解眩暈癥,改善患者體征,控制病情。且治療后觀察組LVA、RVA、BA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可能是由于強力定眩膠囊中天麻改善心肌血液循環(huán)、川芎活血行氣的作用導致的。同時兩藥聯(lián)用并未增加不良反應率,安全性高,是典型的中西醫(yī)結合的成功案例。
綜上所述,強力定眩膠囊合并倍他司汀治療眩暈癥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液供應,有助于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