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摘 要】目的:探討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78例作為此次研究中的觀察對象,均通過電腦隨機法分為兩組,即常規(guī)組、研究組,各39例。常規(guī)組行開放手術治療,研究組行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結果:研究組術后第1d、第3d、第7d的應激反應指標、炎性反應指標值均低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相較于開放手術而言,在胸腔鏡指導下對肺癌患者進行肺葉切除治療,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小。值得在臨床中借鑒應用。
【關鍵詞】胸腔鏡;非小細胞肺癌;肺葉切除
非小細胞肺癌屬于惡性腫瘤,在肺癌中占比85%左右,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嚴重危及著患者的安全健康[1]。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通常以手術為主,常規(guī)開放性術式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術后應激反應比較嚴重,遠期效果欠佳。經(jīng)胸腔鏡指導下進行肺葉切除,不僅微創(chuàng)、失血量低,而且還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2]。鑒于此,本文特此對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的相關情況進行了探討。現(xiàn)做如下報道: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收治的觀察對象為7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收治的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均通過電腦隨機法分為兩組,即常規(guī)組、研究組,各39例。研究組中男性觀察對象22例,女性觀察對象17例,年齡41-77歲,平均(61.6±8.9)歲;常規(guī)組中男性觀察對象23例,女性觀察對象16例,年齡40-79歲,平均(61.7±8.5)歲。兩組資料客觀對比,P值>0.05,無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可分組研究。均在知情下研簽署同意研究書;經(jīng)病理活檢或術前MRI、CT檢查予以確定。排除遠處轉移、手術禁忌癥、合并急慢性感染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常規(guī)組行開放手術治療。手術切口位于第5肋間或第6肋間隙后的外側位置,大小為20cm,進入胸腔觀察,前鋸肌保留,斷第6后肋,肋骨牽開,在術者肉眼觀察下切除肺葉,清掃淋巴結,支氣管、肺、血管用切割縫合器進行縫合結扎,清掃淋巴結之后用0.9%氯化鈉清洗胸腔,最后對切口實施縫合處理。
研究組行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側臥,軟枕置于患者肩下,腰部抬高,使肋骨間隙增寬。觀察孔位于第7-8肋骨之間,切口大小為1cm,將胸腔鏡置入,觀察病灶大小、所處位置以及有無轉移情況,確定病灶位置后,在腫瘤位置對應的胸外部行一個主操作孔,切口大小為3-4cm。副操作孔位于肩胛下,切口大小為1.5cm,無需牽開肋骨,若有必要,可用乳突牽開器,將肌層、皮膚牽開,在胸腔鏡指導下切除肺葉,肺、支氣管、血管用切割縫合器進行切割,清理周圍淋巴結,然后用0.9%氯化鈉清洗胸腔。經(jīng)觀察孔留置引流管,胸腔關閉,最后對切口實施縫合處理。
1.3 觀察指標
(1)應激反應指標主要有生長激素、皮質醇、前列腺素E2、促腎上腺皮質激素、P物質。
(2)炎性反應指標主要有白細胞介入6、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本文研究中獲得的數(shù)據(jù),用t檢驗()計量資料差異。最后以P<0.05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值對比見表1。
2.2 兩組炎性反應指標值對比
見表2。
3 討論
肺癌在臨床胸外科中比較常見,且發(fā)病率也比較高,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胸痛、發(fā)熱、胸悶以及咳嗽等,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既往臨床所采用的開放性手術,雖然可以有效切除病灶,控制病情,但是術后容易引起嚴重的應激反應。胸腔鏡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手段,因為微創(chuàng)、操作簡單、術后康復快、應激反應小等優(yōu)勢而備受臨床青睞。
應激反應指的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非特異性、全身性反應。應激反應發(fā)生時,機體神經(jīng)內分泌反應就會相應的改變,比如生長激素、皮質醇、P物質增多,生長激素可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增殖胸腺細胞以及上皮細胞,分泌生長因子、兇險激素,進而分泌促炎細胞因子[3]。長時間存在應激反應會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引起諸多病理性疾病。
胸腔鏡與開放性手術作為應激源,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應激反應,對患者術后康復具有不利影響。本文觀察發(fā)現(xiàn),研究組術后應激反應水平低于常規(guī)組(p<0.05)。說明胸腔鏡手術不會嚴重干擾患者機體細胞活性、免疫水平,有利于免疫功能的保護,同時也有利于術后清除腫瘤細胞,減弱腫瘤細胞轉移、增殖的能力。研究組術后炎性反應指標水平低于常規(guī)組(p<0.05)。說明胸腔鏡手術不會讓患者產生嚴重的炎性反應。炎性反應指標水平上升幅度偏低,能夠避免炎性反應過度損傷機體組織,平衡抗炎細胞與促炎因子,避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遭受嚴重的不良反應,進而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速度。
總而言之,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建立臨床實施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對患者全身功能的影響比較小,而且還具有切口小、操作方便、定位準確、患者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勢,值得在臨床中借鑒應用。
(通訊作者:常海霞)
參考文獻
[1]王俊鋼,張潔,楊麗等.完全胸腔鏡引導下的肺癌微創(chuàng)手術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術后感染發(fā)生情況比較[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21):3265-3269.
[2]金鑫.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26):84.
[3]王瓊育,李標,李富等.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的影響觀察[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9(04):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