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民
中醫(yī)素有“藥食同源”之說,表明中醫(yī)藥與飲食同屬一個起源。人類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身體代謝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進食;哪些有害,不宜進食。隨著經驗的積累,藥食才開始分化……
藥食同源的起源
“藥食同源”又被稱為“醫(yī)食同源”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qū)分。這就是“藥食同源”的理論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
《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边@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在使用火后,人們開始食熟食,烹調加工技術才逐漸發(fā)展起來。在食與藥開始分化的同時,食療與藥療也逐漸區(qū)分。通過講究飲食,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功能特點,從而使某些疾病得到醫(yī)治,而逐漸形成了藥膳食療學。
《黃帝內經》記載“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說明自然界這些家禽、植物、粗糧谷物等食物,具有驅邪氣、補精氣之效,即不用吃藥也能改善健康狀況。
這些具有藥食同源性質的食品,是比普通食品和有刺激性的藥品更具優(yōu)勢的食品,擁有不可取代的營養(yǎng)價值,在醫(yī)學應用廣泛。一般來說,長期慢性病或體質虛弱的人群可以采用藥食同源進行預防或治療。
藥膳是否“是藥三分毒”
中醫(yī)藥治療疾病,主要是運用藥物的偏性糾治疾病之偏寒偏熱或偏升偏降等失衡狀態(tài)。因此,俗語說得好:“是藥三分毒?!彼幨硟捎弥返钠暂^之藥品較輕微,日常食用對身體影響不大,使食用者在得到美食享受的同時,身體也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
但若追求速效及走捷徑,過量或超期限服用,也會矯枉過正,走向反面。比如少量食用大蒜可以抗菌、抗癌,預防寒冷、增加食欲;而大量食用則會引起全身發(fā)熱,晚上睡不好,甚者刺激胃黏膜,引起胃脘疼痛、反酸燒心等不適癥狀。因此,食用大蒜時感覺胃熱或口干、口渴即表示過量,即刻停服尚不致引起嚴重癥狀。
常見的藥食同源食品
1.薏米:中醫(yī)認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解毒之功,對平衡血壓和血脂也有好處?,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薏米有防癌作用。其抗癌的有效成分為薏苡仁脂、薏苡仁內酯等,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可用于胃癌、子宮頸癌的輔助治療。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體輕捷,減少腫瘤發(fā)病機會。
2.黑豆:黑豆被稱為腎之谷,具有補腎、抗衰老功效。根據中醫(yī)理論,黑色屬水,水走腎,所以腎虛的人食用黑豆是有益處的。黑豆含有高質量的蛋白質、豐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防止腦衰老,降低膽固醇,抗老防衰;還能增強腸胃蠕動,防止便秘。常食黑豆,百病不生。
3.無花果:無花果性味甘寒,具有清熱、療痔、潤腸、上利咽喉、健胃清腸、消腫解毒等功效。無花果含有蘋果酸、檸檬酸、脂肪酶、蛋白酶、水解酶等,能幫助對食物的消化,有潤腸通便的效果。無花果所含的脂肪酶、水解酶等有助于降低血脂和分解血脂,減少脂肪在血管內的沉積,起到降血壓、預防冠心病的作用。無花果有抗炎消腫之功,可利咽消腫。用新鮮無花果或無花果干,加入冰糖、水燉服,可用以治療由于肺熱導致的咽干、聲音嘶啞。果實成熟時摘取鮮果,曬干,研成細末,吹喉用,可以治療咽喉刺痛。
4.山藥:山藥性味甘平,具有滋養(yǎng)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之功效。山藥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是一味平補脾胃及肺腎的藥食兩用之品。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肺氣虛還是腎氣虧虛等,皆可食用。臨床上常與胃腸飲同用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泄瀉等病證。
5.蓮藕:具有通便止瀉、健脾開胃、涼血止血、益血生肌等功效。蓮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能與人體內膽酸鹽和食物中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使其從糞便中排出,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蓮藕散發(fā)出一種獨特清香,還含有鞣質,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開胃健中,有益于胃納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復健康。
6.杏仁:《本草綱目》中列舉杏仁的三大功效——潤肺、清積食、散滯。清積食是說杏仁可以幫助消化、緩解便秘癥狀?!冬F(xiàn)代實用中藥》記載:“杏仁內服具有輕瀉作用,并有滋補之效?!睂τ谀昀象w弱的慢性便秘者來說,服用杏仁效果更佳。杏仁還有抗腫瘤作用??嘈尤手泻幸环N生物活性物質苦杏仁苷,可以進入血液專殺癌細胞,能夠改善晚期癌癥病人的癥狀,延長病人生存期;由于杏仁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因此可以抗氧化,防止自由基侵襲細胞,具有預防腫瘤的作用。
食療是否存在過量
一言以蔽之——調理準確則無過量,調理不當則可能過量。
首先,應正確對待藥膳之品與藥物的關系。藥物是祛病救疾的,見效快,重在治病;藥膳多用以養(yǎng)身防病,見效慢,重在養(yǎng)與防。食物療法不能代替藥物療法,但是藥膳在保健、養(yǎng)生、康復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慢性病、老年病、部分婦科病、兒童疾病,值得在患者中推廣。
其次,中醫(yī)食療的特點,不能單純以營養(yǎng)素的含量和作用來解釋。重視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細微偏性來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扶正祛邪,以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藥膳也要有針對性地辨證施膳
食療的具體形式就是藥膳,是以輔助治療某些疾病為目的,根據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則,如《內經》提出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針對不同的體質用不同的食療方法,再加入一定量相應的藥物配制而成。藥膳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疾病的不同階段,對于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的保健、補養(yǎng)有相同的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應有針對性地辨證施膳。
幼兒與成人相比,生理上最主要的特點是幼兒屬于稚陰稚陽,臟腑嬌嫩,易虛易實;且小兒脾胃不足,過食生冷、油膩之品極易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小兒的飲食應少溫補,多樣化,富有營養(yǎng),易于消化。尤其應注意時時呵護脾胃,以補后天之本。不可過用人參、阿膠等壅補之品以及保健品,防止提前發(fā)育或性早熟。
老年人由于大半輩子忙碌奔波,已經出現(xiàn)臟腑功能的不足,隨著年齡的增長還出現(xiàn)了氣血津液的不足,加之青壯年時期所遺留的一些病根,往往虛實夾雜、以虛為主。建議其到正規(guī)中醫(yī)院辨證,合理使用藥膳,但不可因食療而忽視疾病變化。如身體出現(xiàn)不適信號,一定及時到醫(yī)院查清病因,及時診治。
你怎么看食物藥效?
聘婷
我對藥膳特別感興趣,在看《舌尖上的中國3》時,對“花膠燉雞湯”印象很深,片中特別提到了在制作過程中,將雞腿去皮、去脂肪,燉煮不超過3小時來降低嘌呤。我很矛盾,痛風患者究竟能不能喝?藥膳真的既可以是滋補良方,也能成為致病毒藥嗎?
贊(69)轉發(fā)(73)收藏(12)評論(98)私信(6)
太陽不懂夜的黑
不管是雞湯、排骨湯,還是羊肉湯、火鍋湯,嘌呤含量都很高,且肉湯煮的時間越長,嘌呤溶解于湯中越多;即便煮的時間較短,相對而言嘌呤含量還是高的。對于痛風患者來說都應該慎之又慎。
唧唧復唧唧
我認為藥膳跟藥一樣,也要對人對癥。比如煲湯養(yǎng)生就并非人人適用,也不是所有草藥都可以用來煲湯,草藥入菜也絕非“缺啥補啥”那么簡單,隨意食補可能適得其反。
科普小能手
藥膳源遠流長,但需要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根據因人、因時、園地的“三因”原則使用。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進補應該有差異;隨著四季的更替,個人機體也會發(fā)生變化。因此,在進食藥膳時,有顯性疾病的要預先申明,根據身體需要進行選擇;一家人也最好不要同食一款藥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