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花
【摘 要】客家民歌作為客家方言的載體,是鮮活的客家文化。連城地區(qū)全縣共有方言33種,作為人類語言活化石之地,如何開展對方言的保護與客家民歌的傳承,是小學音樂教學的思考的新方向。
【關鍵詞】客家民歌;音樂教育;方言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0-0183-01
本文主要闡述的是筆者對于家鄉(xiāng)——福建連城地區(qū),介以連城民歌,對于地區(qū)歷史淵源的文明的保護及傳承方向的一點思考。
“客家”這一名稱,始自晉代,原指晉永嘉之亂后離鄉(xiāng)背井,自中原南遷的所有漢人,除了今日客家人之外,還包括了今日閩粵等地的漢人。本文所要論述的客家范圍特指閩西連城地區(qū)的方言民歌。
拋開音樂說到語言,不得不提到連城縣的方言“十里同鄉(xiāng)不同音”,在全縣范圍內現在仍然存有33種方言(以前有一百三十多種很難互通的方言),受到歷史、環(huán)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現在連城至少有十種以上的方言的使用人數平均在一萬人上下,雖然比以往百來種的方言對比,數目已經大大減少,但是我們不得不關注民歌的記錄歷史的作用,所以本文對連城地區(qū)客家民歌進入小學課堂的可能性提出一些設想。
一、選擇適合學習歌唱的曲目
“合適”,這一個詞概念其實很大,既要符合學習者的年齡特點所能歌唱的能力,又要選擇具有不一樣歷史意義的歌曲,同時音韻節(jié)奏要朗朗上口,這也就要求學生需要拋除本母方言的影響去接受理解另一種方言的語音、語調和語義。在這里筆者想表明的一點文化立場就是:讓中小學生學習本方言語系的不同方言,并不是要將其相互融合。這與學習各民族文化甚至是全世界的文化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需要知道這樣的歷史淵源,需要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文明,當下做好本民族的文化的保護工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歷史文化的消亡。
二、對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把控
在教學中,教師作為關鍵人物,首先在客家歷史、客家方言、音樂素養(yǎng)方面都需要經過系統學習、研究,才能在課堂中有效地組織學習。其次就是在課程設置上的一種協調。據筆者所知,廈門樂安中學是有設置閩南語課程的,而連城的整個教學系統中,并沒有涉及到客家方言的學習與使用,這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重大意義所在,作為“方言王國”,其歷史淵源的價值肯定是不可估量的,就算目前還未展現其現實價值,但是在整個歷史長河當中,我們作為客家子弟,就必須肩負起保護歷史文化,做好歷史文化的傳承工作。才能在未來變化的世界中找到本民族的根。最后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政府的態(tài)度以及受教育的學生的態(tài)度問題。政府在整項工作的引導作用是非常關鍵的,對于現實教育中,在抓成績、抓優(yōu)秀率的這么一個風氣下,靜下心來以學習客家民歌為媒介,全方位切實的做好保護,傳播歷史文化的工作顯得尤為可貴,而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民歌是否被賦予一種使命感,也尤為重要,需要各方大力的支持。
三、對于當地歷史源流的呈現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縣志,但是它似乎只是文化館長期保管的一堆文獻而已,并沒有發(fā)揮出其真正的作用。在這個領域當中需要學者進行深入研究與探尋,甚至是編寫相關教材。包括當地的木偶劇團、冠豸山歌舞劇院的現狀與發(fā)展。都可運用比較學、文獻研究法、觀察法、田野調查、口述史等多種研究方法進行全方位的客觀研究,深度挖掘其背后關于“人”的文明。筆者認為這方面的工作確實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做研究,需要不斷有研究者肩負使命,保護好、傳承好客家文化。
連城地區(qū)全縣的方言文化,是人類生產生活所能映照的活化石,它所保留的生產、生活形態(tài)更是值得各學科學者深入研究。僅在音樂教育來說,客家山歌進小學課堂是比任何地區(qū)都大的一個挑戰(zhàn),這也是當地學校面臨信息全球化的一大挑戰(zhàn)。傳統文化何去何從,連城地區(qū)方言是否將漸漸消亡,筆者認為,學校教育所引領的方向,踐行客家文化的點滴,一方面對社會的發(fā)展、家庭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更是對于人類的發(fā)展文化的承接與思考。
參考文獻:
[1]吳越.閩西客家山歌的傳播研究綜述——以閩西與臺灣客家山歌間的相互關系為例[J].美與時代(下),2010(06).
[2]寧勤亮.也談民歌進課堂——以湘南客家民歌為例[J].藝術教育,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