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馬莉 楊康 唐巖 付榮 李海燕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認知功能與心理痛苦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 選取2018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處于康復期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83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在同一時間段健康體檢者在同一時間段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的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心理痛苦溫度計以及心理痛苦問題量表評分予以比較,同時采用Pearson對認知功能與心理痛苦所存在的關系予以分析。
結果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心理痛苦溫度計以及心理痛苦問題量表評分總分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實施Pearson后發(fā)現(xiàn),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評分和心理痛苦溫度計以及心理痛苦問題量表評分成正比。結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的認知功能與心理痛苦成正比,即認知功能越差其心理痛苦越嚴重。
【關鍵詞】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期;認知功能;心理痛苦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6..02
處于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會逐漸消失,認知功能得以恢復,但患者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所以極易導致病情的防護發(fā)作,使得患者處于痛苦狀態(tài)中。而為了近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本文就著重探討了康復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和心理痛苦所存在的關系,以此以往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處于康復期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83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在同一時間段健康體檢者在同一時間段作為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男50例,女33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2.5±1.5)歲;觀察組男48例,女35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3.5±1.6)歲。兩組受檢者在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心理痛苦溫度計以及心理痛苦問題量表調(diào)查,其中調(diào)查人員均通過了專業(yè)培訓,同時在調(diào)查問卷實施前均接受了統(tǒng)一問卷和指導語的指導,問卷回收率為100%[1]。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心理痛苦溫度計以及心理痛苦問題量表評分予以比較,同時采用Pearson對認知功能與心理痛苦所存在的關系予以分析。
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所評價的項目可分為40個,正常人該評分≤13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認知障礙越嚴重。心理痛苦主要采用心理痛苦溫度計以及心理痛苦問題量表實施評價,心理痛苦溫度計評價分數(shù)介于0~10之間,數(shù)字越大則越痛苦;心理痛苦問題量表評分介于0~4分之間,評分介于0~4分之間,分數(shù)越大的則越
痛苦[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各項評分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心理痛苦溫度計以及心理痛苦問題量表評分總分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認知功能與心理痛苦的關系
通過實施Pearson后發(fā)現(xiàn),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評分和心理痛苦溫度計以及心理痛苦問題量表評分成正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456、0.417,P<0.01)。
3 討 論
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心理痛苦溫度計以及心理痛苦問題量表評分總分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處于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同時由于患者的長期服藥和住院,也會導致患者對自身病情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繼而導致患者難以適應生活環(huán)境。韓興玲[3]等人通過研究得到了與本文相似的結果,康復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功能失調(diào)性狀況評定量表總評分(148.79±22.49)顯著高于正常健康人(114.62±10.58)。
綜上所述,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的認知功能與心理痛苦成正比,即認知功能越差其心理痛苦越嚴重。
參考文獻
[1] 張少霞,胡慶菊,阮燕山,等.職業(yè)技能訓練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04):618-621.
[2] 梁映杰.康復期精神分裂癥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程度對比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57):66-6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