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付建平 王雪靜
(哈勵遜國際和平醫(yī)院急診科,河北省衡水市 053000 ,電子郵箱:1916046982@qq.com)
1945年,Levy等[1]首次報告了靜息心率增快與心血管死亡存在相關(guān)性。Framingham研究同樣證明靜息心率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2]。Polly等[3]以猿猴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快心率組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率高于慢心率組,而心血管疾病與動脈硬化密切相關(guān)。頸部血管作為評判全身動脈硬化的“窗口”[4],能夠更有效、方便地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進展。為此,本研究分析靜息心率與頸動脈斑塊及其穩(wěn)定性的關(guān)系。
1.1 臨床資料 納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219例患者,其中男138例,女81例,年齡(59.56±9.66)歲,均為腦血管疾病患者。納入標準:年齡≥40歲,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既往有心肌梗死、心絞痛、腦卒中、甲狀腺疾病病史者;(2)基礎(chǔ)心律為非竇性心律(例如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房室傳導阻滯者;(3)近1年正在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及影響心律藥物者。根據(jù)入院時靜息心率測量值,采用四分位分組法將研究對象分為4組:A組54例,靜息心率<67次/min;B組55例,67次/min≤靜息心率<76次/min;C組52例,76次/min≤靜息心率<82次/min;D組58例,靜息心率≥82次/min。 4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基線資料比較
1.2 觀察指標
1.2.1 血壓及靜息心率:測量前在安靜環(huán)境下在有靠背的椅子安靜休息至少5 min。測量時取坐位測量血壓,肘部置于心臟同一水平,氣袖下緣在肘窩以上2~3 cm,將聽診器體件放于肱動脈搏動處上準備聽診。根據(jù)Korotkoff法,首先聽到的響亮拍擊聲為收縮壓,隨后拍擊聲有所減弱,最后聲音消失即為舒張壓。休息5 min后囑受試者平臥于平板床上,采用日式心電圖機記錄十八導心電圖,在Ⅱ?qū)?lián)測量5個RR間期的秒數(shù),取平均數(shù)除以60即得靜息心率。
1.2.2 生化指標:研究對象均空腹8 h以上,于晨起采集肘靜脈血5 mL于乙二胺四乙酸真空管內(nèi),在室溫下經(jīng)5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層血漿,在4 h內(nèi)檢測甘油三酯、總膽固醇、HDL-C、LDL-C、空腹血糖、尿酸及肌酐。
1.2.3 頸動脈斑塊:采用Philips公司IE33型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測。研究對象取仰臥位,頭后仰,偏向?qū)?cè),探頭從頸根部延頸動脈走形檢測雙側(cè)頸總動脈、頸外動脈、頸內(nèi)動脈,記錄有無斑塊、斑塊數(shù)目、性質(zhì)、大小、位置。斑塊定義:局部隆起突出于動脈管腔>0.5 mm或超過環(huán)繞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值的50%,或內(nèi)-中膜厚度>1.5 mm[5]。根據(jù)聲學特征將斑塊分為:(1)低回聲斑塊(脂質(zhì)成分為主);(2)中等水平回聲斑塊(纖維成分為主);(3)強回聲斑塊(鈣化為主);(4)混合回聲斑塊(有兩種以上的組織成分混合或伴出血)。將中等回聲和強回聲斑塊歸為穩(wěn)定斑塊,低回聲和混合回聲斑塊歸為不穩(wěn)定斑塊[6-7]。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4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比較 分別比較4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及不穩(wěn)定斑塊檢出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A組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及不穩(wěn)定斑塊檢出率高于B組,而B組、C組、D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及不穩(wěn)定斑塊檢出率均依次升高(均P<0.05)。見表2。
表2 4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比較[n(%)]
注:與A組比較,aP<0.05;與B組比較,bP<0.05;與C組比較,cP<0.05。
2.2 靜息心率與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關(guān)系 以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作為因變量,以靜息心率水平、年齡、性別、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空腹血糖、尿酸、肌酐、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賦值見表2。結(jié)果顯示,靜息心率≥82次/min、年齡大及LDL-C水平高是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4。
表3 變量賦值情況
注:其余變量為連續(xù)變量。
表4 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
2.3 不同性別患者靜息心率與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關(guān)系 以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為因變量,以靜息心率水平、年齡、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空腹血糖、尿酸、肌酐、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為自變量,分別在男性及女性患者中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同2.2。結(jié)果顯示,在男性人群中,靜息心率≥82次/min、年齡大及LDL-C水平高是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危險因素(均P<0.05);在女性人群中,僅年齡及LDL-C水平高是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5。
表5 男性及女性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靜息心率作為反映心臟搏出量的指標,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8-9]。一項薈萃分析結(jié)果表明靜息心率升高引起的腦卒中風險遠遠高于心血管疾病[10];研究表明靜息心率對于頸動脈硬化的影響大于對主動脈硬化的影響[11]。本研究進一步探討靜息心率與頸動脈斑塊的關(guān)系。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靜息心率≥67次/min時,隨著靜息心率水平的升高,頸動脈斑塊與不穩(wěn)定斑塊檢出率呈升高趨勢(P<0.05),提示靜息心率水平的升高可能與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及穩(wěn)定性有關(guān)。靜息心率對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影響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guān)。靜息心率主要受交感/副交感神經(jīng)支配,交感神經(jīng)占主導地位時引起靜息心率增快,靜息心率可通過影響血液流型、速度和壁面剪應力而導致血管內(nèi)皮功能障礙,從而促進炎癥反應、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12-13],因此心臟固有調(diào)節(jié)的反應性靜息心率可能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但靜息心率<67次/min患者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反而高于67次/min≤靜息心率<76次/min患者,這可能與該組人群年齡偏大有關(guān)。有研究結(jié)果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心率趨向于減慢[14]。
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靜息心率≥82次/min是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危險因素(P<0.05),靜息心率≥82次/min者頸動脈斑塊不穩(wěn)定的風險約為靜息心率<67次/min者的1.120倍,這與Wang等[15]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此外,在男性人群中,靜息心率≥82次/min是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危險因素(P<0.05);而在女性人群中,僅年齡及LDL-C水平增高是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危險因素(均P<0.05),靜息心率與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無關(guān)(P>0.05)。其他學者也發(fā)現(xiàn),在男性人群中快靜息心率為頸動脈斑塊形成獨立的危險因素,而女性人群中卻無此關(guān)系[15]; 一項關(guān)于女性健康的研究也表明靜息心率與女性人群卒中風險無關(guān)[16]。這也更好解釋了為什么男性人群腦卒中發(fā)病率遠遠高于女性。
總之,靜息心率水平的升高可能與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guān);靜息心率增快者尤其是男性,頸動脈斑塊不穩(wěn)定的風險增高。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量少,缺乏頸動脈斑塊基線數(shù)據(jù)而無法分析頸動脈斑塊基線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