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少珍
摘要:小學對于每位學生來說,是接受教育生涯的開端,是一切思想與理論最基礎性、最全局性的鋪墊階段。小學教育既是義務教育,也是基礎教育。習總書記曾多次指出——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y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給學生知識是滋養(yǎng)他走向成熟、走向文明社會,那么教育他思想、情感與道德方是促成他成長為一個堂堂正正、全面的“人”。德國哲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赫爾巴特也有言道:“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惫识?,在為學生終身的學習與生活奠基的小學時期,德育發(fā)揮著統領全局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情感教育又是德育教育中的一種重要的策略。這篇文章就是從情感教育入手,簡析情感教育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滲透作用。
關鍵詞:情感教育;德育工作;成功;興趣;審美;創(chuàng)造
情感教育的促成大概要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的萌芽。羅杰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提出了教育要將認知與情感兩方面結合構成完整教育的構想。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標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提高學生情緒調控能力及對自我、環(huán)境產生積極的情緒感受——進而實現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德育工作的開展已成為教育界的共同命題,在取得了豐碩成果的同時,也仍在教育中暴露出的諸如學生厭學、學生學習狀況較大程度受家庭環(huán)境左右、高分低能都暴露出當下的教育囿于“唯理性主義教育”的迷途與困惑。不把情感的培育作為教育的目標、不把教育當作一種情感溝通與聯結的過程,這樣的教育注定是失敗的。今天我們就從如下幾方面來談談情感教育的滲透方式。
1.“成功性”教育——在成功的體驗中自我接納。
著名教育家洛扎諾夫有暗示教學的理論,說的就是充分發(fā)揮人的意識功能,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可暗示性,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通過學生對“成功”的真實體驗達到有意識與無意識功能的同一,在接受成功喜悅的真實情緒下建立起對自我的積極評價,自我接納,自我認可,有助于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和猶猶豫豫心態(tài),享有自尊感與被善待感,從而擁有了更大學習的意義和前進的動力。教師要尤為主義,在成功性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所有的學生都擁有體會成功的權力。公平性在成功性教育中的重要性意義巨大。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均曾倡議公平性的教育,孔子也有著名的樸素民主教育思想——有教無類。關于成功性教育的時間途徑,必要條件是我們教育者的“愛心”前提。傅園慧的父親從小便告訴傅園慧“你是個天才,你是最棒的”,這句話在傅園慧的成長中刻下烙印。不論是兒時其他人對這句話的質疑,還是賽場上爭分奪秒時的心理斗爭,這句話伴著她每個潮起潮落的時刻。除了這個必要條件,還要因人而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類型的成功。
2.“興趣性”教育——在“快樂學習”的同時,培育創(chuàng)新型思維。
快樂教育與20世紀初英國教育學家尼爾創(chuàng)辦的“夏山學?!泵懿豢煞?。“夏山如碧”,生機勃勃,繁榮茂盛,幫助學生找到走進課堂的動力,讓學習變成帶有立場、附有內在意義的事情。小學時期往往是一個孩子最具有好奇心與求知欲的時期。如何讓這種求知若渴的狀態(tài)穩(wěn)定發(fā)展并形成一個人終生求索的品質,這是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探索的。夏山學校有一項校規(guī)便是學生自由選擇課程,自由選擇考試,雖然這也中國的教育背景下暫時還不容易完全實現,但是讓學生自由選擇作業(yè),自由選擇是否寫作業(yè),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和領域進行深入的探索,依舊教育者可以做到的。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這本書中這樣闡述“上帝賦予了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老師忽略了孩子的天賦,這也是孩子不高興的根源,天才有時也是被這樣扼殺的。”這本書給予了我們這樣的警示,如何在能力范圍之內最大程度地保護孩子的天賦,激發(fā)他們潛能,在快樂教育中健康地成長起來。興趣性教學不應該只是日常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興趣教學也應是一種教學模式的改革。例如在班級管理中,學習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在班級內部形成輪流執(zhí)政、民主監(jiān)督的良好風氣;實施道德教育,用《弟子規(guī)》等形式讓道德教育深入貫徹;加強課堂中情景的創(chuàng)設,在以人為本、回歸生活的原則下注重創(chuàng)意、注重發(fā)展,無論是語言文字抑或是符號圖表,都讓知識“活”起來。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說:“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興趣教學便是這種既能促進教學內容改革,讓教學效果更為顯著,同時又能讓學生實現“心之所想”并培養(yǎng)他們具有初步的探索精神的優(yōu)良方式。
3.“審美性”教育——用藝術的手段實現靈魂的對話。
審美性教育在古希臘雅典的教育中便有體現。而審美的最高目的又是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由此可見“審美性”教育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這個階段已經不僅僅單純是教育者輸出知識、學生接納知識的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雙向投入并獲得心靈的聯結的活動,雙方心靈共同創(chuàng)造共鳴。歌德曾在《美育書簡》中說:“道德狀態(tài)只是從審美狀態(tài)發(fā)展出來,而不能從自然狀態(tài)發(fā)展出來。”“審美性”教育既能提升學生的活躍度與敏感度,又能提高學生對知識與事物的整體把握能力與細微的感知能力。在課改的要求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己的關注,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審美的素質的培育。不需要高屋建瓴的理解與感悟,對物象與意境的情狀、品性,與美情美意作用于學生心靈的丈量,讓一切溫度、品質、情感有處宣泄,有處傳遞。同樣,感受美、獎賞美、表達美亦需要一定的實踐活動。一切的藝術形式都可以作為“審美性”教育的源頭。如為學生舉辦“讀書匯報會”——在曹文軒的文藝美學中讓學生感受成長生活的恬淡美好,也讓我們成年人在反思中找回失去的純真。再如,定期帶領學生參觀藝術展覽或者音樂劇、舞臺劇、課本劇,在高雅藝術中品鑒生活,為生活做指引。還可以將家與校有機結合,讓學生將在學校學習的德育知識貫徹到家庭建設中,真正形成一種品德。再比如應多鼓勵學生們有勇氣、積極地表達自己,用言語,用文字,用聲音,用任意一種形式讓學習與生活更具幸福感。
4.“創(chuàng)造性”教育——科研促教學,形成特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和諧教育的命題——通過五彩斑斕的精神生活,促進人個性全面發(fā)展,保證學生天賦充分的發(fā)揮,使學習富有效果。我國人才戰(zhàn)略的一大重點就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戰(zhàn)略,培育自主創(chuàng)新人才。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創(chuàng)新的核心,是人類達成一切突破的基礎。作為教育者,實現“創(chuàng)造性教育”的關鍵條件在于我們。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教師們提出希望——教出風格,教出特色。學校的發(fā)展也要形成特色,形成優(yōu)勢,打造一支科研強隊,將人才優(yōu)勢與科研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極致??蒲幸欢ㄒ小耙匀藶楸尽钡南扔X條件——為學生服務也就是為社會、為國家服務。對于創(chuàng)新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有言:“教育是我們未來最關鍵的投資和使我們在變化的世界中可以生存和繁榮的最有效的戰(zhàn)略?!泵课唤逃咭K身學習,終身汲取學術的養(yǎng)料,不忘輸入、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用每位教師的力量影響學校、社會、和整個國家的科研創(chuàng)新之風。
在中國,情感教育越來越成為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命題,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與教育者來詮釋、實踐。在世界各地,情感教育依舊有著豐富多樣的呈現形式。如體諒教育,情境教學,愉快教育等。一方面,在理論越來越完善之時,使情感教育在德育中滲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在保持樂觀期待與展望態(tài)度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楚的認識到,理論的形成與實踐的最終實現仍要付出不小的努力,前方依舊路漫漫,相信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支持下,情感教育一定會讓德育之風吹遍整個國家與社會的各個角落!
參考文獻:
[1]情感教育在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運用實踐[J].李曉芳.文學教育(下).2017(04)
[2]小學教育中學生情感教育的實踐[J].劉洪占,孫鳳蘭.中國校外教育.2018(25)
[3]小學班主任工作存在問題以及應對策略[J].張洪霞,陳曉旭.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2)
[4]小學生管理中情感教育的應用[J].劉玉賢.學周刊.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