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仁浩
摘 要 小官巨腐是基層腐敗的一種典型形態(tài),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透過“小官巨腐”現(xiàn)象談基層腐敗的治理,關鍵在于探析基層腐敗的根源,本文認為基層腐敗發(fā)生和蔓延的根源表現(xiàn)在公權力過于集中且缺乏監(jiān)督;基層干部人事制度不健全;信息公開機制和問責機制不完善;經濟體制轉軌引發(fā)權力的失衡;熟人社會交往關系的弊病等方面。走出基層腐敗的困境,主要從權力、制度、體制、經濟、社會文化五個方面來尋求治理路徑。
關鍵詞 小官巨腐 基層腐敗 公權力 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1“腐敗”與“小官巨腐”的相關概念界定
美國著名政治學者亨廷頓在研究發(fā)展中國家政治時把腐?。–orruption)定義為:“國家官員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而違反公認準則的行為?!笔澜玢y行定義的腐敗是指國家公職人員濫用公共權力謀取私人利益的行為。通過國外學者及其機構對于腐敗定義的界定可以看出,腐敗主要指的是國家公職人員的權力腐敗,是一種濫用公權力謀取個人(家庭、團體、組織)不正當利益的行為。
本文所指的“小官”,主要是指縣處級以下、副科級以上的領導干部(包括縣級機關部委局和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的負責人),以及 “兩委”(村民委員會、城市街道居委會)干部。他們處在低層次的權力機構,直接和當?shù)乩习傩栈印!熬薷笔恰靶」佟崩寐殭啾憷帐苜V賂、侵吞和挪用公款等獲取價值一千萬元以上的非正當利益。
2“小官巨腐”案件的典型特征分析
2.1從領域上看,民生領域為貪腐重災區(qū)
近年來隨著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制度逐漸完善,基層官員手中掌管著大量的公益性強、公眾關注度高、附加公共利益大的民生項目,資金流量充足,民生領域很容易成為腐敗重災區(qū),特別是國家下發(fā)的退耕還林補助、危房改造補助、種糧補貼等各種補貼補助,低保金、養(yǎng)老金、優(yōu)撫金等各類民生資金,是一些基層干部貪占的主要對象。這是因為這些資源的分配主要靠基層干部落實,某些干部長期負責某個領域、某項業(yè)務,形成特定利益關系,極易滋生腐敗。
2.2從手段上看,官商勾結,抱團貪腐現(xiàn)象嚴重
“小官巨腐”案件中涉案人員由于手中握有權力,時常要與市場主體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但是一旦交往過度,經不住誘惑,便容易引起腐敗。如頻頻興起的農村征地拆遷工程腐敗案,由于涉及范圍廣,程序繁瑣,資金額度大,喜歡走旁門左道的村官往往相互聯(lián)合,與商人相互勾結,一方面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幫助商人獲利,另一方面,官員借助商人拆遷牟取暴利。他們結成利益共享聯(lián)盟,形成畸形的政商朋友圈和捆綁腐敗的“利益板塊”。
在“小官巨腐”案件中,涉案人員還常常呈現(xiàn)出抱團式腐敗現(xiàn)象。在基層政府決策過程中,單憑某一個領導干部無法達到某種不正當目的,需要“聯(lián)合”其他干部暗箱操作,互相勾結,這就容易形成抱團式受賄,這種貪腐手段也呈現(xiàn)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2.3從趨勢上看,貪腐手段逐漸趨于隱蔽化
“小官巨腐”案件的發(fā)生大多經過精心謀劃,涉案人員大多采用“對上虛報,對下隱瞞”的方式,利用政策漏洞為個人謀取私利。而廣大基層民眾處于政策認知不充分,信息不對稱的劣勢中,無法合理維護個人權益。在對涉案人員審查過程中,小官由于職級低,往往會披著隱形外衣,又會受到上級領導庇護,貪腐行為的漏洞從表面上越來越不易察覺。
3從“小官巨腐”看基層腐敗的危害
3.1破壞政權的合法根基,造成執(zhí)政危機
基層官員的腐敗行為對政權運行的基礎有著最直接的傷害,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實際上動搖黨的執(zhí)政能力在基層作用的發(fā)揮,也影響黨的執(zhí)政理念自上而下實現(xiàn)的程度,削弱黨的政策方針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的程度,如果任由發(fā)展,極有可能引發(fā)執(zhí)政危機。
3.2官民矛盾加劇,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降低
基層一旦發(fā)生追逐特權、貪墨公產、任人唯親等腐敗現(xiàn)象,便會割斷官民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讓政府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使得民眾對基層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提出質疑。有些地區(qū)的基層腐敗現(xiàn)象還加劇了官民關系的緊張程度,甚至有時會出現(xiàn)大范圍的仇官現(xiàn)象,使得民眾與基層政府的矛盾激化。
3.3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fā)揮,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要緩和社會各利益集團對改變政府現(xiàn)行政策壓力的訴求,因此改革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各利益關系的調整,而這樣大規(guī)模的利益重新分配很容易讓有心人鉆空子,造成權力的失控和政府職能的異化。具體體現(xiàn)在基層貪腐上有:稅收流失性腐敗、地下經濟性腐敗、公共投資與公共支出性腐敗。各類型腐敗現(xiàn)象反過來抵消了政府的政策調整力度,扭曲了市場競爭導致分配不公、加劇局部利益擴張行為,客觀上降低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
3.4滋生腐敗文化氛圍,助推腐敗文化的蔓延
在基層容易形成認可腐敗、容忍腐敗、羨慕腐敗從而滋生腐敗的文化氛圍,大家對腐敗有一種認同感,反腐妨礙經濟發(fā)展的思想漸入人心,人們潛意識里逐漸默認腐敗,慢慢接受腐敗。中國傳統(tǒng)美德如善良忍耐、不與官爭的心態(tài)同樣壯大基層官員肆意妄為、以權謀私的膽量?,F(xiàn)在,基層群眾的民主意識雖有所提升,但在碰到實際問題時,仍然抱消極態(tài)度,這使得不少基層官員在侵害群眾利益、收受賄賂等方面屢禁不止,無形中助推基層腐敗文化的蔓延。
4從“小官巨腐”探析基層腐敗發(fā)生和蔓延的根源
4.1權力過于集中且缺乏監(jiān)督是基層腐敗的生存空間
一方面,壓力型體制使得中國基層權力存在過于集中的情況,基層部門“一把手”往往集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三權于一身。這使得民主集中制形同虛設,決策的透明程度低,政務、事務、財務在“一把手”那里暗箱操作方便,基層容易出現(xiàn)用人隨意性大、干預和插手工程項目、收受禮金和禮品等行為。
另一方面,基層腐敗缺乏對權力的有效監(jiān)督,上級部門和相關業(yè)務主管部門沒有切實履行監(jiān)督責任,在打通權力監(jiān)督的“最后一公里”上出現(xiàn)障礙,如在惠民資金補貼和專項資金發(fā)放上,民政、農業(yè)、水利、住建等不能深入一線審核把關和監(jiān)督檢查,幾乎完全依賴于基層干部。下?lián)軐m椯Y金后,不能對資金分配使用情況實時開展跟蹤審計監(jiān)督,由此產生監(jiān)管漏洞,給基層干部提供了尋租的空間。
4.2基層干部人事制度不健全是基層腐敗的制度根源
基層貪腐現(xiàn)象的頻發(fā)反映了基層干部在選拔任用上存在缺陷。在基層民主的實踐過程中,最為突出的是民主選舉存在漏洞,很多地方存在賄選,基層干部通過對村民施予小恩小惠來謀求一官半職。因此,如果民主選舉不落實,干部選用制度就得不到完善,基層腐敗問題就會一直存在。
4.3信息公開機制和問責機制不完善是基層腐敗的機制誘因
基層政府的信息公開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公開的事項隨意性較大,將公開當作是例行公事。公開程度不高,只公布次要信息,對于主要、關鍵信息均以保密為由不對外公布。公開的信息時常會走形式、缺乏連續(xù)性。沒有真正從民眾角度出發(fā),滿足民眾獲得真實透明信息的需求。
健全問責機制,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這種政策導向是好的,權力和問責理應對等,但在實踐中,會面臨問責碎片化、重復化的問題。問責制度落后于問責需要,問責機制不靈活、問責體系不完備等問題突出,特別是在沒有解決好“誰問誰、誰來問、問什么、怎么問”等一系列問題。沒有將問責機制落實到嚴肅基層官員履職盡責的紀律上來。
4.4經濟體制轉軌打破了權力結構的平衡是基層腐敗的經濟根源
中國的傳統(tǒng)官本位政治文化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原有的利益格局無法避免的受到觸動,權力的異化導致公權力由姓“公”慢慢轉向姓“私”,如果這種公權力難以監(jiān)督、控制和收回的話,就很容易使得公有財產蛻變成“私”有財產。
相對于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我國的政治體制暴露出很多的缺陷和漏洞。這為公權力的掌握者運用手中權力,參與支配經濟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權力主體利用社會交換關系,通過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方式干涉經濟活動,為基層權力主體大規(guī)模腐敗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4.5中國獨特的熟人社會交往關系是基層腐敗的文化土壤
中國社會交往結構是按照“熟人社會”的人際交往特質進行的?!笆烊松鐣钡囊粋€重要特征在于,“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個體社會行為的依據(jù),人與人的交往注重私人關系。折射到基層政治生活中就是,廣大基層干部群眾普遍受到熟人社會這種人際交往結構影響。在特定的腐敗情景中,送禮成風、重人輕規(guī)、特權思維等都是這種“關系”結構的體現(xiàn),甚至不少基層官員普遍熱衷將社會交往關系中遵循的“關系”交往規(guī)范,帶入正式的行政管理過程中,交織和發(fā)展自己的官場“朋友圈”,集體共謀從事腐敗活動?;谶@種根深蒂固的熟人社會交往關系的影響,基層腐敗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并不斷地蔓延。
5探索基層腐敗的治理路徑
5.1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基層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
第一,強化基層“一把手”的主體責任。必須堅決落實中央關于“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財務、基建等工作的制度規(guī)定,對重要事項實行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相分離,促進班子成員間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同時通過規(guī)范權力運行流程,全面落實責任清單、確定責任項目、推進過程管理等措施促進主體責任的落實向基層黨組織的延伸。對于有些部門和崗位的自由裁量權要細化,推進配套措施落實,規(guī)范權力在內部運行管理,推進基層權力運行公開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
第二,加強對基層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需要進一步加強黨內和黨外監(jiān)督系統(tǒng)的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監(jiān)督體系。對過于集中的權力在部門和人員中進行合理分配,相互制約并達到相對平衡,并以此作為監(jiān)督機制建設的基礎。同時應注意暢通群眾監(jiān)督渠道。群眾監(jiān)督是反腐敗的有力武器。對基層“三資”管理、征地拆遷、還建安置、救濟救助、低保發(fā)放等領域開展經常性專項審計,按照規(guī)定將審計結果及時告知群眾,接受群眾監(jiān)督。針對基層存在的問題,紀檢監(jiān)察機關派出專門的巡視組,直接聽取群眾的意見,讓群眾在家門口反映意見??梢酝菩蓄I導干部掛牌、群眾點名接訪制度,推行民情直通車、民情懇談會等制度,并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搭建群眾監(jiān)督的網(wǎng)絡平臺,探索鼓勵群眾參與監(jiān)督的新方法、新措施,從而更好發(fā)揮群眾監(jiān)督作用。
5.2科學選人用人,完善符合基層實際的干部人事制度
科學的選人用人在基層最迫切的是要落實好民主選舉制度。以對基層群眾的民主實踐教育為切入點,增強他們的民主選舉意識;以法治規(guī)范民主選舉行為,杜絕暗箱操作,加強對金錢賄選現(xiàn)象的懲處力度;以擴大候選人范圍來讓城鄉(xiāng)之間的人力資源可以有序流動。讓基層民主選舉更多體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的要素,從而更好從源頭遏制基層腐敗。
實行嚴格的干部任期制度,不能無限期地讓干部在同一職務長時間任職。實行定期的干部崗位交流制度,對重要領域、關鍵崗位的干部及時進行部門或崗位輪換交流。探索制定“城鎮(zhèn)干部離任交接工作制度”,制度中應當明確交接內容,交接時間期限,并列明清單,并對離任干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做好審計結果運用。把監(jiān)督與管理干部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權清責明,公開透明。方法程序嚴格、規(guī)范有序。
5.3內外有效結合、持續(xù)推進基層信息公開機制和問責機制創(chuàng)新
從外部機制看,首先要提高基層官員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其次在對保密信息進行清晰界定后,不斷拓展公開的內容,尤其是像基層政府財務收支、各類專項資金使用狀況等涉及廣大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信息要最大程度地公開,賦予群眾一定的知情權。最后要建立基層政務信息公開的監(jiān)督機制,讓基層官員明確不公開政務信息應當承擔的責任。
從內部機制看,問責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相應的條件和各方面的有機配合。當前推進問責制建設需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明確權力主體的責任體系,合理劃分各種權力關系的界限,減少由于各權力關系出現(xiàn)的職權交叉、職能重疊、責任不清、權責分離的問題。二是制定明確的權力腐敗問責標準,細化權力腐敗問責的實施細則。這既便于問責部門對權力腐敗的主體責任進行有理有據(jù)的監(jiān)督,也便于被問責對象的申訴,同時還能方便廣大群眾根據(jù)問責細則對干部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進行監(jiān)督。
5.4深化市場思維,推進良好的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首先,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政府的職能權限,合理劃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創(chuàng)造有利的市場環(huán)境,支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限制政府權力對于市場經濟過程的無端干涉。其次,在基層建立健全現(xiàn)代產權制度,利用強有力的產權保護規(guī)則來約束和限制公權力對于私人產權的侵占,解決因為產權不明導致的公權力肆意干涉掠奪私人產權的問題。最后,要維系公平交易的市場價值理念,破除公權力對于市場公平競爭的行政限制。
5.5注重法治引導,推進社會交往結構的現(xiàn)代變革
推進日常生活禮俗的現(xiàn)代變革,對于有效遏制基層腐敗的蔓延具有很大意義。要全面推進現(xiàn)代法治建設,構筑以現(xiàn)代法治規(guī)范為基礎的社會交往規(guī)則體系。尤其要注重運用現(xiàn)代法治理念來引導和促進社會成員日常交往方式與結構的變革,這里不是要拒斥正當合理的社會交往禮俗對于維持社會成員關系的和諧,增進社會成員感情聯(lián)絡的意義,而是意圖通過法治的規(guī)范作用,準確的區(qū)分社會交往過程中正當合理的禮俗交往同腐敗的關系。劃分私人交往關系同公共領域交往的界限,把公共領域從日常交往關系結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消除日常生活中非正當?shù)慕煌P系對于公共領域的影響,從而回歸政治生活的本質,維護政治生活的一般秩序。
參考文獻
[1] 阿諾德·J·海登海默,王滬寧.對腐敗性質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40-41.
[2] 塞繆爾·P·亨廷頓,王冠華等.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3] 熊琦,莫洪憲.“反腐新常態(tài)”下官商勾結法律治理[J].江西社會科學,2015(05):11-18.
[4] 李燕凌,吳松江,胡揚名.我國近年來反腐敗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行政管 理,2011(11):115-119.
[5] 于學強.論當前腐敗的表現(xiàn)特征與反腐敗的認識誤區(qū)[J].廉政文化研究, 2012,11(06):5-10.
[6] 楊海坤.群體性事件有效化解的法治路徑[J].政治與法律, 2011(11):63-73.
[7] 王儒林.百姓身邊蒼蠅滿天飛,老虎打再多民眾也不滿[EB/OL]. http://news.ifeng.com/a/20150416/43565212_0.shtml ,2017-09-15.
[8] 徐少兵.反腐倡廉建設須重視清除“腐敗文化”[J].企業(yè)導報, 2014(17):43-45.
[9] 韓鵬云,徐嘉鴻.鄉(xiāng)村社會的國家政權建設與現(xiàn)代國家建構方向[J].學習與實踐,2014(01):85-93.
[10] 張扣林,姚婕.反腐敗路徑選擇視角下的“三個結合”[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5(04):3-7.
[11] 呂其鎂.論中國農村基層選舉文化培育與實現(xiàn)路徑選擇[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 2012.
[12]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和監(jiān)督責任[EB/OL]. http://www.ccdi.gov.cn /special/lgzrzt/,2017-09-15.
[13] 任政.日常生活批判視域中的政治生態(tài)重構—論十八大以來腐敗治理的深層走向[J].社會主義研究, 2016(0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