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前夕,中小學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大禮包——2018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等9部門聯(lián)合向省級人民政府印發(fā)了《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號)?!锻ㄖ饭踩畻l,因此又被稱作“減負三十條”,文件一出,便受到各界廣泛關注,被解讀為“史上最嚴減負令”。
此次的“減負三十條”,制定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措施:諸如對學校辦學行為進行規(guī)范,不得隨意提高教學難度和加快教學進度,杜絕“非零起點”教學。嚴禁以任何名義設立重點班、快慢班、實驗班,規(guī)范實施學生隨機均衡編班,合理均衡配備師資。同時,杜絕機械訓練、強化應試等不良培訓行為,限制競賽評優(yōu)活動等。而這其中對家長的要求,包括正確認識孩子成長規(guī)律,嚴格對孩子的管理,理性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避免盲目跟風報班;家長要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樂觀向上生活,學會控制情緒;指導孩子從小養(yǎng)成良好鍛煉習慣,注重培養(yǎng)自理能力,保障休息時間等無疑是一大亮點,這也是歷次減負中首次對家庭、家長提出要求,這不僅是為孩子減負,其實也是為家長減負,減去家長心理之負。可謂有的放矢,用心良苦。
中小學生減負已經喊了幾十年,“減負令”也出臺了上百條,但學生負擔過重卻始終是中國教育中的一道頑疾,以至于長期陷入“學生減負,越減越重”的怪圈。
為何會“越減越重”,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應試思維頑固不化、教育資源極不均衡、學校和家庭以及社會教育之間的定位偏差,這些都如同繭殼,緊緊地縛在學生的身上。拿應試思維來說,在素質教育旗幟高舉的當下,考試卻依然是衡量學生水平的主要標尺,無論是哪個升學階段,都必須拿成績說話,這逼得學生們只能投身于題海,應付層出不窮的作業(yè)和試題。而在教育資源方面,一些重點學校經??梢垣@得特殊的政策和待遇,擇校、共建等途徑又進一步使其擁有遠超過普通學校的教育資源。在這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下,家長的焦慮也是可想而知的,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加班加點學習和瘋狂地補習。據中國教育學會的數據,2017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近9 000億元,參加學生規(guī)模超過1.4億人次,這比2016年又增加了近1 000億的規(guī)模。校外培訓的瘋狂程度可想而知。
整體基礎教育嚴重不均衡和考試制度單一的分數評價,都讓教育變成了“競技”,學校追求升學率、家長則需要讓孩子獲得競技優(yōu)勢,那么學生的負擔自然只會有增無減。中小學減負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減負三十條”也明確涉及政府、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四方責任。因此四方聯(lián)動,在已知的深層次問題上下功夫,改變畸形的考試指揮棒,將綜合素質真正納入評價體系,逐步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差距,消除學生和家長的焦慮。這樣才可能讓此次“減負令”不再形同虛設、紙上談兵、墻上畫餅。只有各方努力使得大環(huán)境改變了,籠罩在中小學家長頭上的小氣候才能改觀,否則,又會是一個舊循環(huán)。說實話,減負已經減了這么多年,是讓它名實相符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