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文
摘 要: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對于電影語篇的解讀以及構建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在多模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的基礎上,從再現(xiàn)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對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海報進行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
關鍵詞:多模態(tài) 電影 當幸福來敲門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1
引言
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是近年來語篇分析興起的一個新的領域,是現(xiàn)代化信息社會的產物,是由傳統(tǒng)的語篇分析和Halliday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當中的符號學相結合發(fā)展而來的。[1]“多模態(tài)話語是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音、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xiàn)象”,從而傳達一定的思想意義。
電影海報形象具體地向觀眾傳遞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文化特點、看點以及深層次的含義,本文主要是從功能語言學基礎上的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角度來解讀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英文宣傳海報。
一、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
在1985年,Halliday在他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中提出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
以及語篇功能(textualfunction)三大語言的元功能
(metafunction)?!案拍罟δ苤刚Z言對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功能,以及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意義單位間的邏輯關系的表達功能。人際功能指語言具有表達講話者身份、判斷、態(tài)度、動機的功能,以及它對事物的推斷、判斷、評價等功能。語篇功能是指把語言成分組織成語篇的功能。”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Kress&Van Leeuwen參照Halliday的理論,把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當中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這三大元功能延伸到視覺模式,并提出了多模態(tài)研究框架:從再現(xiàn)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個方面來分析圖像。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海報的再現(xiàn)意義分析
系統(tǒng)功能言語學中概念功能對應的就是再現(xiàn)意義。kress&Van Leeuwen將這種再現(xiàn)意義分為兩個部分:敘事再現(xiàn)和概念再現(xiàn)。敘事再現(xiàn)主要包含行動、言語、反應以及心理這幾個部分;概念再現(xiàn)主要分為分類、分析和象征這三大過程。有關語言專家學者指出,在一副圖片中,讓圖中各種元素形成斜線,一般情況下為色彩感強烈的對角線,進而形成矢量,而矢量即為敘事圖像的重要標志。
1.敘事再現(xiàn)中的行動過程
在行動過程中,參與者主要和矢量有一定程度的關系。動作者是發(fā)出矢量的行為的個體,而動作目標也就是接受矢量行為的個體。在構圖中將色彩、位置等進行鮮明的對比,突出色彩的飽和度,并且通過調整焦距的方式來對對應的人物進行凸出。[2]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英文宣傳海報中的兩個參與者---父親和兒子,因為背光,所以他們和身后的藍天白云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兩位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的凸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海報中的人物通過肢體語言向觀眾暗示了電影中所要表達的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男主角威爾·史密斯拉著一個小孩的手,面帶微笑低頭看著他。小孩整個身體斜靠著威爾·史密斯,額頭挨著他的胳膊側面,面帶笑容。由此可以看出威爾·史密斯和小孩在電影中的關系應該是父子關系。
2.敘事再現(xiàn)中的反應過程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英文海報中只有兩個人,也就是電影中的兩個主角。海報中兩人并沒有進行直接的眼神交流,但是有眼神對角線的存在。威爾·史密斯的低頭看著小孩,我們可以從他的眼神中看到慈祥的父愛。威爾·史密斯發(fā)生矢量行為的過程就是上面提到的反應過程。動作者是威爾·史密斯,小孩就是反映過程中的現(xiàn)象。
3.概念再現(xiàn)中的象征過程
概念再現(xiàn)中象征過程的含義是參與者是什么或者參與者發(fā)生行為的意義是什么。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英文海報采用遠處的城市和藍天白云作為海報的背景,父子二人站在相對灰暗的地方,表明他們目前的處境并不樂觀;但是兩人后面初升的太陽所發(fā)出的光線在二人中間穿過,預示著他們美好的未來。
二、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海報的互動意義
1.視點
視點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視角”得以實現(xiàn),視覺圖像基本上通過水平和垂直的視角對參與者的態(tài)度進行展示。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海報中,父子二人的圖像是通過側面展現(xiàn)的,側面視角會使參與者和觀眾之間好像有一道屏障,無形中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2.接觸
接觸與圖像同接收者的目光的接觸有關,通過這種接觸建立一種假想的關系。目光的接觸分為兩種:索取和提供。索取是指參與者直接和觀看者進行眼神交流;而提供則是指參與者和觀看者未發(fā)生眼神交流。接觸包括觀看者對圖像的解讀過程以及圖像中事物的自我展示過程。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海報中,父親面帶微笑地凝視著兒子,兒子滿懷笑意地依偎著父親。他們二人沒有面向觀眾,沒有和觀眾產生視覺上的對視與交流,但觀眾任然能從海報中感覺到父子之間的這種溫馨和信任,屬于“提供”類圖像。
3.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分為兩種,一種是被表征成分與觀察者的相互關系,可以通過取景的框架大小實現(xiàn);另一種是被表征成分之間的社會關系,可以通過被表征成分之間的位置距離實現(xiàn)。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海報中,我們能看到父子二人整體的身形和輪廓,表明參與者(父子二人)和觀眾之間是非個人的關系。父子二人緊密相依,表明兩人的關系極為親密,觀眾可以感受到這種父子親情。
4.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海報的構圖意義
海報中圖像的構圖意義主要是對語篇的空間順序進行分析,包含以下三種內容:信息值、顯著性以及取景信息。在電影的宣傳海報中,電影的名稱是最富有信息值和顯著性。[5]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英文海報中,電影名稱采用的字體形式多樣,色彩豐富,尤其是故意寫錯一個字,使觀看者產生了好奇,從而關注到了錯字下面的一行小字,發(fā)現(xiàn)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更增加了觀影的渴望。男主角威爾·史密斯的信息在海報最靠上的位置,顯著性很突出。從圖像上來看,海報中的人物占據(jù)了海報的主要位置,使得人物的顯著性較為突出。
結語
本文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基礎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為基礎,分別從再現(xiàn)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對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英文海報進行多模態(tài)分析,提升了觀眾理解電影的能力,也肯定了電影海報宣傳功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岳賢.電影《追風箏的人》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J].戲劇之家,2017(18):106-107.
[2]趙翠萍.電影海報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電影海報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以電影《小時代》海報為例[J].電影評介,2016(1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