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nóng)場》以其獨特的擬人寫法,將動物的行為和思想擬人化,暗示“人類是動物”、“人類社會是動物農(nóng)場”。作者喬治奧威爾以隱喻的方式講述農(nóng)場動物失敗的革命以表達對極權主義的諷刺。了解書中隱喻的映射是讀懂小說的關鍵。
【關鍵詞】概念隱喻;《動物農(nóng)場》;極權主義;映射
【Abstract】English political allegory Animal Farm is used a special personification of writing. The animals behavior and thought are personated to imply that “human beings are animals” and “human society is animal farm”. The author, George Orwell, tells a story about the failure of animals revolution in a metaphorical way to satirize totalitarianism.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novel is to understand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
【Keywords】conceptual metaphor; Animal Farm; totalitarianism; mapping
【作者簡介】粟茜(1990.07-),女,貴州遵義人,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和英語教學研究。
一、引言
大多數(shù)人認為隱喻只是一種修辭手法,其實隱喻也是一種思維習慣。20世紀80年代,語言學家Lakoff & Johnson提出概念隱喻理論,解釋了人對世界的理解其實是隱喻性的。人們會根據(jù)一種概念去理解另一種概念。已知的、熟悉的概念我們稱之為源域,未知的、不熟悉的概念為目標域,隱喻就是從源域向目標域的系統(tǒng)映射。文學作品中常常使用隱喻的手法隱晦地表達作者真正的意圖,同時也使得作品更加形象、有趣,是一種常見的創(chuàng)作手法。
中篇小說《動物農(nóng)場》是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說,由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撰寫,并于1945年出版。該小說以動物為主角,講述一群農(nóng)場里的動物因不堪忍受主人的奴役,掀起一場革命,趕走主人,自己當家作主,然而最終豬逐漸掌控農(nóng)場,形成新的極權,其它動物又繼續(xù)過著被奴役的生活的故事。此書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諷刺極權主義社會,出版即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二、《動物農(nóng)場》中的概念隱喻
從概念隱喻視角來分析《動物農(nóng)場》,書中主要包含兩大隱喻:“人類是動物”(HUMAN BEINGS ARE ANIMALS)和“人類社會是動物農(nóng)場”(HUMAN SOCIETY IS ANIMAL FARM)。
1.人類是動物(HUMAN BEINGS ARE ANIMALS)?!秳游镛r(nóng)場》中的主角都是一群常見的動物,人類出場的次數(shù)極少,作者將這些動物全部擬人化。一般來說文學作品中的動物擬人僅是行為上擬人,比如動物能說話,能做出只有人類才能做出的行為。小說中也采用了這種方式,所以農(nóng)場中的動物可以說話交流,沒有種族隔閡,甚至還可以與人交流。動物們還能學習,通過后天的學習,一些動物甚至可以認字,寫字。除了行為上的擬人,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動物的思想也被擬人化了。小說開始時出現(xiàn)了一只名為老梅杰(Old Major)的公豬。它在農(nóng)場中生活的時間最久,所以它知道很多事情,其它動物都非常尊敬它。它將動物們召集起來,告訴動物們其實大家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并且將來大家也會悲慘的死去,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的殘暴,它鼓勵大家推翻人類的統(tǒng)治,建立真正屬于動物們的美好家園,還教授動物們唱革命歌曲《英格蘭之獸》(Beasts of England)。雖然很快它就死去了,但是受它啟發(fā),動物們有了全新的生活觀念,并整理了一套思想體系,稱之為“動物主義”(Animalism),后又將其簡化為“七誡”(The Seven Commandments)?!捌哒]”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這正好對應了人文主義(Humanism)中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由此可見,小說中的動物其實映射的就是人類,動物主義就是暗指人文主義。
2.人類社會是動物農(nóng)場(HUMAN SOCIETY IS ANIMAL FARM)。小說中的動物們將人類趕出農(nóng)場之后,建立了一個只有動物的小世界。剛成立的時候動物們各司其職,確實做到了“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后來,由于豬很聰明,又有野心,使用各種手段漸漸地將農(nóng)場掌控,并將“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這一條改為“有些動物比其它動物更加平等”,最終除了豬以外的其它動物依然過著被剝削的生活。
小說中的豬映射著統(tǒng)治階級,它們統(tǒng)領整個農(nóng)場,制定農(nóng)場的生存法則。但是它們可以不遵守,它們有特權,可以為所欲為,甚至殺掉別的動物。特別是公豬拿破侖(Napoleon),它是農(nóng)場的最高首領,其它豬也不敢違背它的命令,否則就會遭遇不測。拿破侖在針對違背它的意志的動物進行一場屠殺之后,徹底確立了它在整個農(nóng)場權力頂峰的位置,是獨裁者的象征。而狗的等級略低于豬,它們是豬的爪牙,聽命于豬,平時的主要任務是守護豬的安全。若有其它動物膽敢違背豬的統(tǒng)治時,狗就是劊子手,所以狗代表暴力執(zhí)法部門,全心全意為統(tǒng)治階段效力。
除了豬和狗之外的其它動物生活特別壓抑,它們都是被統(tǒng)治階級。馬、山羊和驢,這些體型和力量較大的動物象征著工人階級。這些動物干活最多,其中一匹公馬拳擊手(Boxer)的口頭禪為“我會更加努力工作”。在對抗人類的襲擊時,它們也是勇敢地沖鋒在前。這些都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拳擊手可以說是對農(nóng)場貢獻最大的動物之一,然而它將亡之時卻還是被送去了屠宰場,暗示了工人階級被剝削至死的悲慘命運。農(nóng)場中數(shù)量眾多,頭腦簡單,被拿破侖洗腦之后,不停叫嚷著“兩條腿好,四條腿壞”的綿羊則象征著愚昧大眾,容易被人煽動和利用,卻因為數(shù)量龐大,也是輿論的制造者。而家禽雞、鴨、鵝則代表最底層人民。他們沒有話語權,任人宰割卻又無力反抗,也沒有誰會在乎它們的感受。
小說的最后說到豬開始像人類一樣用雙腿走路,生活習慣也完全變成人類的習慣,也分不清它們到底是人還是豬。一方面是明示“人類是動物”,一方面也是在諷刺公豬老梅杰曾說是人類在壓迫動物,然而權力的更迭并沒有給除了豬的其它動物帶來好的變化,甚至更糟糕。小說采用以小見大的方式,以農(nóng)場中各種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極權主義社會下人們的情況。動物們的革命是成功的,它們確實推翻了人類的統(tǒng)治。動物們的革命又是失敗的,它們沒能建立一開始設想的“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社會,沒能逃離被統(tǒng)治的命運。
三、結論
本文用概念隱喻理論對《動物農(nóng)場》進行分析,解讀了小說中暗含的兩大隱喻。小說以動物為源域,人為目標域進行映射, 每種動物都映射了一類人,任何在極權主義社會下生活的人們都可以在這些動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作者以此揭示極權主義社會的形成與黑暗。讀懂小說中的隱喻才能明白作者的真實意圖。在解讀文學作品中的隱喻時,要了解其中的映射。培養(yǎng)隱喻思維,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作品。
參考文獻:
[1]George, O. Animal Farm[J]. China: Dolphin Books,1951.
[2]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胡壯麟.隱喻與文體[J].外語研究,2000(2):10-17.
[4]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廖光蓉.英漢文化動物詞對比[J].外國語2002 (5):17-26.
[6]徐鍵.《動物莊園》中的極權主義[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2011(3):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