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曉娟
(百色市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使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導致皮膚、黏膜和鞏膜出現(xiàn)黃染的現(xiàn)象,常見表現(xiàn)形式為非結合膽紅素升高,一般于出生后2~4 d出現(xiàn),5~6 d達高峰,多數(shù)新生兒黃疸能自行消退,少數(shù)黃疸加重可引起新生兒顱神經(jīng)損傷和膽紅素腦?。ê它S疸),誘發(fā)牙釉質(zhì)發(fā)育不良、手足徐動、聽覺障礙和眼球運動障礙等后遺癥[1-2]。新生兒黃疸屬于中醫(yī)學“胎黃”,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巢元方指出“小兒在胎,其母臟器有熱,熏蒸于胎,至生下兒體皆黃”,治療以涼血解毒、疏肝利膽、行氣破瘀、清熱利濕之法為主。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采用中藥熏洗法治療新生兒黃疸,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兒科住院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100例為研究對象。將100例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1例,女29例;出生日齡2.50~22.50(4.50±0.84)天 ;體 重 3.87~6.46(3.76±0.80)kg;出生方式:順產(chǎn)31例,剖宮產(chǎn)19例。觀察組男 26例,女 24例;出生日齡 2.45~21.00(4.75±0.65)天;體重3.92~6.80(3.88±0.59)kg;出生方式:順產(chǎn)30例,剖宮產(chǎn)2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體重、出生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中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3];②符合《中醫(yī)兒科學》中濕熱熏蒸型黃疸的診斷標準[4];③無溶血癥、無合并產(chǎn)傷;④患兒母親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妊娠期無合并肝炎等;⑤患兒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并簽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①早產(chǎn)兒、低體質(zhì)量兒;②臍部有感染,皮膚有過敏、濕疹、潰破;③血清膽紅素>340 μmol/L,出現(xiàn)膽紅素腦??;④合并藥物過敏、膽道閉鎖、肝功能異常、嚴重免疫缺陷或其它嚴重感染患兒;⑤有先天性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心肺功能障礙患兒;⑥合并使用其它類似藥物無法判斷療效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保暖,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營養(yǎng)支持,靜脈滴注白蛋白和藍光照射治療。白蛋白治療:白蛋白1.0 g/kg(患兒體重)+10%葡萄糖注射液15~2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持續(xù)3 d。藍光照射治療:將患兒置于燈管長20~25 cm、波長為425~475 nm的藍光雙面光療箱內(nèi)照射治療,箱內(nèi)相對濕度控制在55%~65%,溫度30~32℃,上下燈管距離嬰兒皮膚分別為40 cm和20 cm,每次照射6~8 h,間歇時間根據(jù)患兒病情而定,常規(guī)間隔4~7 h,治療時間常規(guī)24~48 h,不宜超過4 d。藍光照射過程中盡量暴露患兒皮膚,雙眼、會陰部位及肛門需用黑布遮蓋,防止損傷視網(wǎng)膜功能,注意觀察患兒是否有不良反應。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按《中醫(yī)護理技術規(guī)范》給予中藥熏洗。①中藥熏洗方劑:荊芥、防風、白茅根、黃柏、黃芩、柴胡、梔子、茵陳各10 g,大黃5 g。②熏洗方法:將上述中藥方劑加水1 500 ml,浸泡60 min,武火燒開后,文火煎30 min,過濾去渣取汁1 000 ml;再將冷水1 000 ml加至中藥中,武火燒開后文火煎15 min,過濾去渣取汁。兩煎混合倒入藥浴池中加適量溫清水,控制水溫在37~41℃,將沐浴后患兒放置于藥液熏洗10~15 min,每天1次,持續(xù)7 d。③注意事項:熏洗前責任護士認真評估患兒的精神狀態(tài)和病情狀況,是否適宜中藥熏洗,全身皮膚有無破損和皮疹,面部、全身皮膚和鞏膜的黃染程度,用一次性手套或保鮮膜妥善包裹保護患兒手足的留置針。熏洗過程中保持室溫在26~28℃,熏洗時用手托住患兒肩頸部,中藥液以浸沒患兒胸部為宜,防止中藥浸入患兒口鼻和眼睛,熏洗時隨時注意觀察患兒神志、意識、面色、呼吸、哭鬧情況,同時輕輕拍打和撫觸患兒皮膚,注意維持水溫在37~41℃,洗浴結束后擦干患兒身體后常規(guī)進行臍部護理。
1.5 療效觀察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第4 d經(jīng)皮膽紅素值,治療1周的療效。①經(jīng)皮膽紅素值:采用經(jīng)皮黃疸測量儀每日8 Am患兒安靜狀態(tài)下,對其兩側臉頰、前額部位兩側眉弓連線中點、前胸部兩乳頭連線中點4部位進行測量,將探頭垂直對準測量點測量膽紅素數(shù)值,每個點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4部位平均值為單日膽紅素值。②療效評價標準[4]:顯效,患兒精神好,吃奶好,血清膽紅素值<119.7 μmol/L或膽紅素值下降>75%,皮膚黃染明顯消退,外觀皮膚無明顯黃染;有效,患兒精神好,吃奶較好,血清膽紅素值119.7~171μmol/L或膽紅素值下降50%~75%,皮膚黃染大部分消退,黃染消退至僅面部有輕微黃染;無效,血清膽紅素值>171 μmol/L或膽紅素值下降<50%,皮膚黃染消退不明顯或有所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患者+有效患者)/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第4 d經(jīng)皮膽紅素值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經(jīng)皮膽紅素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4 d,兩組患兒經(jīng)皮膽紅素值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P<0.01),但觀察組經(jīng)皮膽紅素值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第4 d經(jīng)皮膽紅素值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第4 d經(jīng)皮膽紅素值比較
注: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1;第4 d與對照組同期比較,③P<0.01
n 50 50治療前288.45±35.27①287.92±35.64第4 d 70.92±17.35②③162.48±20.64②組 別觀察組對照組
2.2 兩組治療1周療效比較 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88.00%)高于對照組(64.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3.1 新生兒黃疸中醫(yī)病機 中醫(yī)學對黃疸病的認識久遠,“黃疸”病名首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將黃疸作為獨立疾病進行論述,指出,黃疸由疫毒或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或飲食不節(jié)致濕邪阻滯脾胃、脾失健運、脾胃受損,使得脾氣不升、脾胃升降失常,則濕邪郁遏、膽汁疏泄失常、肝氣郁結,導致膽汁浸入血液,溢于肌膚,從而發(fā)黃[5]。新生兒黃疸中醫(yī)學稱為“胎疸”或“胎黃”,與孕胎有關,中醫(yī)學認為小兒為純陽純陰之體,易受疫毒之邪、熱、濕、寒的侵襲,使脾胃運化功能受阻,脾運失健,則氣機失調(diào),臟腑功能紊亂,使膽汁淤積、濕邪留于體內(nèi)導致黃疸[6]。
3.2 中藥熏洗的作用 《禮記·曲禮》曰:“頭有瘡則淋,身有瘡則浴。”據(jù)中醫(yī)歷史記載,中藥煎湯乘熱淋洗、浸泡、濕敷可治療皮膚疾患。新生兒黃疸發(fā)病部位較表淺,中藥煎湯外洗可直達病所,聚束毒邪,還可經(jīng)毛竅、肌膚深入臟腑,起到內(nèi)外合治的作用,從而促使疾患早愈,且方法簡便易行、副作用少、效果顯著,患兒及家屬易于接受[7]。本研究中藥熏蒸方劑根據(jù)本地區(qū)新生兒體質(zhì)特征及臨床反復時間而確定。該方劑中白茅根具有清熱利尿而退黃的功效;黃柏具有清熱燥濕功效;黃芩清熱燥濕,具有消炎、保肝、利膽、抗氧化的功效;柴胡主升散,具有通泄之功,與荊芥、防風共用具有解表邪熱的功效;梔子具有清熱利濕功效;茵陳具有利膽退黃、清熱利濕的功效;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利濕退黃的功效,上述諸藥共用達祛濕退黃之功。
3.3 中藥熏洗法對新生兒黃疸的療效 從本研究結果可見,治療前經(jīng)皮膽紅素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4 d,兩組患兒經(jīng)皮膽紅素值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P<0.01),但觀察組經(jīng)皮膽紅素值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中藥熏洗法治療新生兒黃疸效果優(yōu)于單純藍光照射治療。本研究對照組采用的藍光照射是西醫(yī)常用的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法,其原理是通過光照作用促進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經(jīng)尿液、膽汁而排出體外,達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但對結合膽紅素效果不佳,且成本高、成效慢。采用祛濕退黃功效的中藥熏洗在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同時促進膽汁排泄而達到解毒、清熱利膽、退黃的目的,同時還能促進新生兒腸蠕動,加快胎糞排出,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huán)[8]。
綜上所述,中藥熏洗法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可有效緩解黃疸癥狀,效果優(yōu)于單純藍光照射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