鄶紅偉
這是發(fā)生在小學三年級科學課堂上真實的片段:
老師在執(zhí)教《有趣的浮沉現(xiàn)象》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水的浮力,啟發(fā)學生用手掌將一塊大塑料泡沫慢慢壓入水槽底部,邊壓邊體驗自己的手掌有何感覺。壓完之后,老師充滿期待地問學生剛才在壓的過程中有沒有感覺到費力,結(jié)果一個學生率先喊出:“不費力!”老師一愣,趕忙追問道:“你剛才壓的時候一點也不費力嗎?”學生也很認真地回答說:“是呀,就是不費力。”老師急得一頭汗,幾近焦躁地繼續(xù)追問說:“難道你壓的時候就一點兒也沒有用力嗎?”學生還是一臉無辜的、同樣認真地說:“真的沒用力呀,老師?!崩蠋熃K于無可奈何地說:“那你下課以后有時間再繼續(xù)多壓幾次試試吧!”然后無奈地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上面這個教學片段的主人公就是筆者本人。那是筆者初教科學課時在一節(jié)公開教學時發(fā)生的事情,至今記憶猶新。從那時起,我便開始思索在科學課堂上到底該不該對學生進行追問,如果有必要追問,又該如何進行追問,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幾年來,在自己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我不斷實踐、不斷總結(jié),對這一問題積淀出了自己的一點淺見,現(xiàn)陳述如下,以求同行斧正:
首先,科學課堂教學中的追問教學無可避免也必不可少,這一點無須異議。之所以這樣肯定地說,是基于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zhì)及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使我意識到,科學課的內(nèi)容是包羅萬象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無所不有,而小學生好奇心重,對這些內(nèi)容的興趣往往超乎想象。而他們對這些知識的已有經(jīng)驗,卻往往是片面、一知半解的,這就造成了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回答出一些出乎老師意料的、無法用絕對的對和錯來評價的“太極”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進行追問,搞清楚孩子說話的真正含義,以便對學生做出正確的評價和引導,成為非常重要的、不容回避的問題。這個問題處理得好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教師執(zhí)教的最終效果。有鑒于此,在科學課堂上,教師不僅不能害怕和反感學生提問,還應(yīng)該對學生的“問題”積極鼓勵,打消心理顧慮,讓學生敢提問、會提問,這樣才可能給自己造就有效“追問”的契機。
那么,在科學教學中,如何追問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才能使追問成為師生雙方都愉快接受的教學手段呢?筆者認為,應(yīng)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學生的“脈搏”要把準。所謂把準學生的“脈”,就是備課時要充分做好“備學生”這一環(huán)。這是一個“老師常談”的話題。備學生,包括許多方面,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備學生對待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和他們在初學知識時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yīng)和可能提出的想法。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并提前對哪種問題如何追問作出設(shè)計,就更能保證課堂追問的積極效果。當然,這個問題不是孤立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業(yè)知識做保障,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憑空想要備好學生也是完全不現(xiàn)實的。好在教科學課的老師通常都是教多班的,這就為老師逐步積累經(jīng)驗提供了方便:同一課題在前面的班級上完之后,就可以針對上節(jié)課與學生交流的情況來進行二次、三次備課,等上到后面的班級,教師基本上就能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了如指掌了,對如何對學生的話題進行追問也就心中有數(shù)了。
第二,追問方向要選對。選不好對學生進行追問的角度和方向,往往會陷入師生之間“無效對話”的泥潭。譬如本文開篇提到的那個案例,教師問學生費不費力,學生偏說不費力,教師繼續(xù)問學生是不費力嗎,學生還說就是不費力,教師再三追問真的不費力嗎,學生也再三回答確實不費力,如此追問,只怕追到天涯海角也追不出個所以然來,其結(jié)果是教師筋疲力盡,學生興味索然。我私下將這種課堂對話稱為“無效對話”。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與學生的這種“無效追問”之中呢,筆者認為,應(yīng)該認真聽取學生的發(fā)言,選擇好對學生進行追問的角度與方向,有目的、有導向地進行追問,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追問效果。比如筆者那堂課,當問到學生按壓塑料泡沫費不費力時,學生回答不費力,這時教師就應(yīng)該冷靜思考一下學生為什么回答不費力,很顯然這個同學把老師所說的“費力”理解成了“要用很大的力”,而在他看來,他用的力并不是很大,所以他就說不費力。想明白這一點,教師就可以很從容地追問:“你的意思是你并沒有用很大的力來壓是嗎?”學生一定會說是。教師可繼續(xù)追問“那如果水槽中根本沒有水,你要把塑料泡沫放到水槽底,還需要用力嗎?”恐怕誰都會知道那不用壓,一放就可以了。那教師就可以接著追問“現(xiàn)在水槽中有水,你要讓塑料泡沫進入水底就要壓,盡管用的力不是很大,但還是要用,這是為什么呢?”當追問到這里,我想學生就不難理解是水對塑料泡沫有浮力,所以需要按壓才能讓塑料泡沫進入水底。此時,老師若能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再次把塑料泡沫慢慢壓入水底,邊壓邊體驗手掌的感覺,我想學生對浮力的理解一定會無比深刻。可見,弄清學生的原意,然后選準角度和方向?qū)W生進行有效的追問,對于學生準確而形象地理解科學概念是多么的重要。
綜上所述,科學課堂中的追問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住追問的契機,對學生進行巧追妙問,定會給我們的科學課堂帶來無限生機。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