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邦在
話說亞洲人的廚房可以沒有油鹽卻不能獨缺辣椒,究竟辣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看看餐桌上的醬油加辣椒沾醬,面食里那一瓢畫龍點睛醬料,炒條若沒辣椒加持香氣便無法提升,想像一下所有咖哩失去辣椒,噢!亞洲人的餐桌可能從此風云變色!
辣椒得以橫跨歐非亞三大洲,真要感謝哥倫布,當初若非他以為自己登陸的地方是印度而非美洲,就不會錯把胡椒當成辣椒稱為“Pimiento”且一直將錯就錯用到今日,之后才到達印度的喀拉拉,把辣椒帶進印度人的餐桌。這之前印度人一直把胡椒當成重要烹調(diào)的香料,辣椒的出現(xiàn)造福一群社會最底層的首陀羅及奴隸階級。
在眾多蔬菜中,辣椒所含的維生素C最高,成了貧瘠群族最棒的來源,辣椒也是天然的防腐劑、抗氧化劑能讓淤黑蛋白質(zhì)(肉類)瞬間恢復光澤,也莫怪乎赤道的人們視若珍寶了。
辣椒是什么時候傳播至中國呢?據(jù)說是在明代末年,最初只為觀賞用途,著名戲劇家高濂所撰《遵生八箋》:“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這種植物在春天萌芽,夏時茂盛,秋里結(jié)果,一到冬天即枯萎,翌年再度播種,當時人們稱之“臘茄”。清朝初年,云貴高原地區(qū)把辣椒替代缺乏的鹽巴來腌漬蔬菜,煮食調(diào)味,奠定后來的俗話:“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吃辣,暖了身也去除因氣候潮濕引起的不適。
公元前印度商賈到東南亞進行貿(mào)易時帶來了辣椒,從此成就餐桌上無辣不歡的文化。
不過全世界超過5萬多種不同類型的辣椒,它的“辛”完全是因為辣椒素惹的禍:籽占辣度60%、內(nèi)膜占30%、皮肉10%。如何測量辣椒的“辛”呢?根據(jù)史高維爾辣度單位指出:辣度可分為10級,從1 000萬以上一直到完全沒有辣度的0;品種、季節(jié)、產(chǎn)地在在影響它的級數(shù)、辣度及風味。
為了尋覓辣椒的使用蹤跡,我查閱大量世界各國的辣椒趣事。
在孟買的香料市場,店家把各地代理的辣椒粉一字排開,客人先嘗試需要的辣度再選擇購買,也可以混合搭配,印度甚少食用新鮮辣椒,多以粉狀來烹制各式各樣菜肴。反觀嗜辣的成都則不同,加入各種不同品種干辣椒再和眾多、不同品系的花椒帶出麻香辣,從早餐的辣豆?jié){到午餐的涼粉、晚餐麻辣火鍋甚至是宵夜麻辣燙,愛吃辣享受辣,不覺自虐倒像快“辣”無比!
不過相較于美洲人嗜辣程度倒是小巫見大巫了,例如古巴毒蝎魔鬼椒、墨西哥巧克力椒、哈瓦那燈籠椒、秘魯黃辣椒、朝天椒等,辣度等級皆從百萬單位起跳,外型越俏麗可人魔性越強大可怕、個兒越是嬌小脾性越發(fā)潑辣,不容小覷。若不幸讓辣椒灼傷或誤食辛辣,瞬間身體像是著了火,最快解除方式就是馬上喝下牛奶或是飲用具有40度酒精濃度的烈酒,只需50 ml就可以立即解除警報。
辣是一種“痛”感,并非來自五感中的味覺,比如在臺灣,有人愛之欲其生,另一種惡之欲其死:愛吃麻辣鍋的擁護者與一丁點都去之而后快的人成了強烈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