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16
頸椎病是針灸臨床常見病,而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主要表現(xiàn)為頸肩部的疼痛酸脹不適,活動受限等,多與勞損、頸椎退變等因素有關,隨著生活方式與習慣的變化,本病也越來越年輕化。為探尋更有效的治療方式,筆者將“人迎寸口脈”針法用于治療該病,以觀察其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湖南省人民醫(yī)院馬王堆院區(qū)(原湖南省馬王堆療養(yǎng)院)針灸理療科門診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患者按就診順序查詢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21~67歲,平均(40±11)歲;病程7 d至10年,平均(12±9)個月。治療組40例,其中男 17例,女 23 例;年齡20~68歲,平均(39±13)歲;病程5 d至10年,平均(13±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1]中有關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依從性好,愿意停止其他治療。
1.4 排除標準 ①外傷所致之頸肩部疼痛者;②合并其他類型的頸椎病或其他嚴重慢性疾病者;③不能完成規(guī)定療程或有其他治療干預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選用漢醫(yī)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30 mm×45 mm),取頸夾脊、風池、大椎、肩井、懸鐘、阿是穴,針刺得氣后留針2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組:脈診。診脈原則:人迎寸口辨陰陽,寸口浮沉辨手足,寸口力度辨三陰三陽。①辨陰陽:通過人迎寸口脈對比確定病位之陰陽。人迎脈力度明顯大于寸口脈者為陽,病位在陽經(jīng);寸口脈的力度明顯大于人迎脈者為陰,病位在陰經(jīng)。②辨手足:通過辨寸口脈之浮沉確定病位之在手在足。浮則病位在手,沉則病位在足。③辨三陰三陽:通過辨別寸口脈的力度大小來判定病位之三陰三陽。寸口脈一盛為厥陰或少陽,二盛為少陰或太陽,三盛為太陰或陽明。治療方法:通過脈診確定病位所在經(jīng)脈,即在該經(jīng)脈上進行針刺。選用漢醫(yī)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30 mm×45 mm),以阿是穴為針刺點,針刺得氣后留針2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1.7 療效判定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療效標準。痊愈: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不影響正常勞動和工作,疼痛緩解95%以上;顯效:頸、肢體功能基本正常,基本不影響正常勞動和工作,疼痛緩解70%~95%;好轉(zhuǎn):頸、肢體功能改善,疼痛緩解30%~70%;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疼痛緩解低于30%。
2.1 兩組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在VAS評分上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愈顯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人迎寸口診法,最早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篇第九》[3]記載:“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首次提到人迎寸口診法。根據(jù)以上論述可以得知:人迎候陽,寸口候陰。然后根據(jù)脈“盛”之程度不同區(qū)分所在三陽三陰。關于手足陰陽的區(qū)分見于《靈樞》,《靈樞·終始篇第九》[4]中記載:“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故病位在手還是在足是根據(jù)脈“躁”與否來區(qū)分的:不躁在足,躁則在手。①關于盛的解釋。原文中“一盛”、“二盛”、“三盛”指的是脈的三種不同力度,是人迎脈或寸口脈自身三種不同力度的描述。不同的力度,代表病位在不同的經(jīng)脈。故將《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理解為:人迎脈一等力度時,病位在少陽,二等力度時在陽明,三等力度時在太陽,寸口脈一等力度時,病位在厥陰,二等力度時病位在少陰,三等力度時病位在太陰,人迎脈與寸口脈皆為四等力度時,為關格。②關于“躁”的理解?!夺屆穂5]:躁,燥也,物燥乃動而飛揚也。從《釋名》之意,將“躁”理解為“浮”更為適宜,“浮躁”與“沉靜”相對,脈躁者即為浮脈,不躁者即為沉脈。“躁”者浮,在手;不“躁”者沉,在足。根據(jù)脈的“躁”與否即可判定病位是在手還是在足。綜上所述,人迎寸口診法應理解為:人迎候陽經(jīng),寸口候陰經(jīng);寸口浮沉候手足;人迎寸口力度候三陰三陽。根據(jù)此脈法確定病位,再在相應經(jīng)絡上進行針刺,由此形成了人迎寸口脈針法。
中醫(yī)理論將頸椎病歸屬“痹證”范疇,多與伏案勞損、風寒濕邪或氣血瘀阻相關,其標在筋骨,其本為“腎虛”。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比較常見的類型,一般采用對照組的常規(guī)針刺方法治療,因為缺乏經(jīng)絡辯證,有一部分患者的療效較差。筆者采用“人迎寸口脈”針法治療該病,主要通過脈診確定了病變的經(jīng)絡,針灸有的放矢,故療效較好。從臨床人迎寸口脈診來看,該病多為“二盛”而沉,所示病位多在足少陰和(或)足太陽,通過針刺足少陰經(jīng)和(或)足太陽經(jīng)能改善這兩經(jīng)的氣血,療效較好。
綜上,人迎寸口脈針法對頸型椎病治療療效較好,亦可應用于其他針灸科常見疾病,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