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泉江
【摘 要】初中生應該是是充滿活力的年齡,但是目前,初中生在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方面依舊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體育興趣不足、體育態(tài)度不端正、意志力薄弱等等,導致其在體育鍛煉中難以找到符合自身的運動模式,為終身體育習慣的培養(yǎng)增加了難度。本文旨在指出問題,并挖掘能夠更好解決改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意識;體育行為;問題
一、中學生體育意識概況
體育意識包括多方面內容,根據調查統(tǒng)計結果,初中生體育意識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絕大多數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重要性有著明確的認知,認為參加體育鍛煉能夠增強體質,保持身體健康,但是在體育方法選擇上卻并不理想,多數學生不了解或者只了解、掌握少量科學方法,在體育訓練中比較盲目。第二,多數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意義認知相對片面,主要是從體育訓練與身體機能改善的角度進行認識,對于體育活動能夠提升意志品質、改善心理狀況、豐富課余生活、增進人際溝通等價值缺乏認同。第三,初中生在體育訓練中的情感體驗存在明顯差異,如調查中發(fā)現68.7%的學生認為體育課能夠讓其感到精神愉悅,15.6%的學生在體育運動前心情沮喪,但運動后卻心情舒暢、豁然開朗,當然也存在一部分學生在體育鍛煉中被動消極,體會到更多的是疲憊、沉悶。第四,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活潑好動、積極向上,對體育運動有著濃厚的興趣,當然,還有一些學生偏好安靜,對體育運動興趣索然,相較于男生,女生體育興趣不足的問題更為突出,這也與其身體發(fā)育的特殊性密切相關。第五,體育動機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內在情感需要,根據對中學生的調查,“健身、娛樂”這兩項是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當然“交流”“緩解壓力”也是比較明顯的動機,此外還有一些學生比較被動,“隨大流”“打發(fā)時間”等動機時有發(fā)生。第六,初中生的體育態(tài)度決定了其對體育的興趣與認知,例如在調查中,當問到“如果體能出現明顯下降,是否愿意通過參加體育鍛煉進行改善?”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愿意”,當然還有一些學生雖然明知體育訓練的重要性,但態(tài)度不端正,且不能在運動中持之以恒。
二、中學生體育行為現狀分析
根據調查,初中生的體育行為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日常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并不理想,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并不是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是在學習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間不斷壓縮,參與效果也大打折扣。
第二,在所參與的體育項目中,慢跑、散步等相對簡單的運動項目廣受學生歡迎,而籃球、足球、排球、毽子等運動項目的參與率也比較高,一些學校的體育運動器材有限,學生的運動選擇也存在一定不足。
第三,運動強度是衡量學生體育行為程度的指標,如根據學生運動中出汗的情況可以劃分為無負荷、小負荷、中負荷、大負荷、超負荷等,初中生的運用強度多集中在中等負荷,運動強度在能夠產生運動效果的同時,也不至于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造成壓力。
第四,運動時間是確保運動量的基礎,由于體育課時的要求,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達到每周60min以上的運動時間,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后能夠預留出一定的運動時間,以保持身體健康水平。
第五,體育鍛煉規(guī)律是運動習慣培養(yǎng)的主要因素,從調查中來看,多數中學生的體育鍛煉缺乏規(guī)劃,運動的隨意性較大,很少制定長期的運動計劃,也缺乏運動目標,在運動時間安排上也并不固定。
第六,初中生參與運動的方式除了體育課集體參與以外,在課外主要是與同學、朋友一起,個人鍛煉或者與家人一起參與的機會較少,當然還有一些學生通過課后興趣班參與體育活動。
第七,初中生由于思維發(fā)展局限,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很少能夠主動組織其他學生一起參加體育鍛煉,但是在參與競技性體育活動、大眾健身活動的機會卻比較多。
第八,初中生通過體育運動獲得運動技能的過程比較被動,在體育課上更多的是教師的示范講解與灌輸,很少主動向教師請教技術難點。
三、提高中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的相關策略
第一,增加體育教學投入,發(fā)揮學校體育教學陣地作用。學校是體育教學實踐的主陣地,也是初中生體育意識培養(yǎng),體育行為規(guī)范的主要場所,因此,學校應明確自身的體育教育地位,加強體育教學投入,為學生的體育素質提升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在教學投入中,學校應從軟硬件角度做好安排,從硬件來看,應加強體育場館建設,豐富體育器材種類,提高體育器材質量,如學校應積極爭取各方支持,提高綠茵場地的建設,增加塑膠跑道,并保證建設質量,維護學生的運動安全;投入多種體育器材,為學生參與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子、健美操等運動提供條件,保證人均數量充足,及時更換、維修陳舊、破損器械,促進運動開展;在軟件層面,應加強體育制度規(guī)范建設,推動體育課程體系設計,根據學校體育教學要求開發(fā)特色課程,提高體育鍛煉指導意義。
第二,加強體育教學滲透與指導,強化學生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體育教學作為集中性的體育培養(yǎng)活動,其對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的構建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學校、教師應加強對體育課程的建設,例如,學校應加強對體育課時的安排,對室內理論課程與室外實踐活動作出明確安排,避免其他科任教師隨意占用體育課,保證體育教學時間,推動體育教學目標的穩(wěn)步實現;教師應根據課程改革要求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情景構建、小組互動、示范指導、問題導向等方法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促進學生科學體育訓練的開展;豐富體育教學項目,拓寬學生的運動選擇,并根據男生、女生身體發(fā)育的特殊階段,設計符合其運動要求的體育項目,保證運動參與率,提高學生的運動素養(yǎng)。
第三,注重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自信心。體育情感是體育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態(tài)度與體育價值觀的形成密切相關,如果一個學生對體育保持著積極上向的情感評價,其參與體育項目的動機自然也十分強烈,反之,則會對體育運動興味索然。針對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運動知識、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還應該注重情感滲透,增加運動過程中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產生運動興趣,并樹立運動自信,強化運動參與的動機。例如在籃球的傳球訓練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訓練中存在的誤區(qū)進行針對性輔導,并設計體育游戲,營造愉悅的運動氛圍,同時采用賞識教育對學生取得的運動成就進行贊揚、激勵,讓學生明確自身在運動中價值,進而敢于接受運動挑戰(zhàn),增強運動的勇氣與信心。
第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現對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的合理引導。教師是體育教學開展的主導,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的體意識和體育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形成。基于此,學校應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首先增加對教師的培養(yǎng)、培訓力度,吸引專業(yè)體育院校的人才進入到初中教師隊伍中來,改善體育教師的整體隊伍結構,提升體育教學的專業(yè)性;其次,根據新課程改革需要,對教師的職業(yè)教育能力提出要求,根據教師對體育課堂的設計,檢驗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實踐效果,以及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滿意度,并根據教學反饋做出教學改進;最后,增加校內外交流合作,吸取他人教育教學經驗,為我所用,改善學生體育課程參與率低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體育教師的科學引導下能夠逐漸強化體育意識,不斷規(guī)范體育行為。
第五,積極開展體育活動,豐富學生的體育生活。豐富的體育項目、新穎的體育形式是吸引學生廣泛參與的重要條件。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學校應加強對體育活動的安排與設計,讓學生能夠在更加開放、自由的氛圍中體會運動的樂趣。在體育活動開展中,學校、教師首先要立足體育的趣味性,打破傳統(tǒng)競技體育的枯燥性,將趣味游戲滲透其中,讓學生能夠在競技中獲得身心愉悅的,也能夠在快樂中提高競爭意識;其次,采用多元化的組織形式,豐富體育活動內容,如教師可以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球類運動,可以引入健美操、瑜伽、太極拳等新型體育項目,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拓展訓練等,以拓寬體育生活范圍;最后,因人而異,實現個性化的體育教學培養(yǎng),讓學生自主選擇體育項目,設計切實可行的體育目標,并在教師的輔導下實現科學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