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婧
摘要:《海邊的卡夫卡》采用雙線推進的敘事模式講述了少年卡夫卡精神聚斂成形的過程。奇數(shù)章的主人公為第一人稱的田村卡夫卡,偶數(shù)章的主人公則是全知敘述視角下的中田聰。一直以來,村上文學的研究者們都只是將中田看作是卡夫卡的分身,并未對中田這一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有過多觸及。為了更好地豐富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其特征,本文試圖從義素分析法解讀作為小說主人公之一的中田聰?shù)娜宋镄蜗蟆?/p>
關鍵詞:義素分析法;中田聰;人物形象;自我意識
一、引言
“在現(xiàn)代語義學研究中,一般都采用有瑞典語言學家諾倫提出、后經布龍菲爾德引介的Sememe(義位)這一術語,指稱相當于義項的語義單位。如果能夠將義素分析的方法應用到人物的性格分析上來,會受到非常好的效果。”[1]101本文在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時,試圖從人物的出身、成長經歷、性格特征、社會地位等不同的義素著手,進而探析中田聰這一人物形象的特性。
二、遭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少年中田:逃離現(xiàn)實
“中田君的父親是大學老師。他母親也像是有高度教養(yǎng)的人,即所謂的城市精英之家。而那里若發(fā)生暴力,便應該是與鄉(xiāng)下孩子在家中所受日常性暴力不同的、因素更為復雜且更為內向的暴力,是孩子只能一個人藏在心里的那類暴力?!盵2]125“意識到時,我正在打那個孩子、打中田君?!盵2]122“他所有的記憶都從腦袋里不翼而飛了,就連自己的名字都無從記起?!ぁぁぷ忠膊徽J得了?!ぁぁに涯X袋徹底弄得空空如也,以白紙狀態(tài)返回這個世界。”[2]83
出生于[城市精英之家]+父母的[復雜且更為內向的暴力]+老師的[打]+記憶[不翼而飛]+腦袋[空空如也]+[白紙狀態(tài)]返回=遭受精神創(chuàng)傷喪失讀書寫字能力的少年中田。
中田在少年時代遭受了來自父母和老師的雙重暴力,這對一個學齡兒童來講是致命的。因為九歲這個年紀還無法與周圍建立更穩(wěn)固的關系,除了父母和老師,能依靠的別無他人。當在父母身邊已無力應對的中田,因戰(zhàn)時被半強制性地疏散到新環(huán)境時,本打算向老師敞開心扉,結果老師也對他使用了暴力,這讓少年中田心中僅有的余地受到了致命的損毀。記憶也隨之不翼而飛。
三、渴望重返普通中田的老年中田:自我意識的復蘇
“生來第一次進圖書館,中田因之痛感自己是何等的無知?!盵2]368“中田我就像一本書也沒有的圖書館。”[2]373“那幾十年間一絲一毫都沒動過重返普通中田的念頭,而且周圍沒有一個人想特意進到中田我身體里來,從來沒對什么感到害怕。不料如今出來個瓊尼·沃克先生,打那以來中田我就惶惶不可終日了?!盵2]376-377“從頭做起已經太晚了,這我心里清楚。盡管如此,哪怕再短也好,中田我也想成為普通的中田?!ぁぁぶ刑镂矣辛嗣鞔_的愿望----要返回普通的中田,要成為具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含義的中田?!盵2]374
[痛感自己是何等的無知]+腦袋[像一本書也沒有的圖書館]+[瓊尼·沃克]的出現(xiàn)+變得[惶惶不可終日]+有[明確的愿望]+[返回普通中田]+[成為具有自己想法和自己的含義的中田]=瓊尼·沃克的出現(xiàn)讓中田渴望返回普通的中田
當中田意識到自己是空殼、痛感自己的無知時,這意味著中田已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活在個人世界的中田,他開始擁有自我感受、自我認知。而瓊尼·沃克的出現(xiàn)讓中田開始感到害怕,讓他對自己身處的外部世界產生感知能力,他開始將自我相對化?!皩⒆约号c客體分開來把握,而且可以通過將自己投射在作為媒介的客體上來主動地更為深刻得理解自己。這就是自我意識。”[2]331這是文中提到的黑格爾對“自我意識”下的定義。中田渴望成為具有自己想法和自己含義的中田,這標志著中田“自我意識”的復蘇。而改變的契機在于隱喻資本主義社會規(guī)則的作為英國威士忌商標存在的“瓊尼·沃克”。
然而,當中田去派出所講述自己刺殺了瓊尼·沃克時,對方卻沒有理會。于是,中田決定“以自己的力量解決。中田我打算處理完這些問題之后成為——如果可能的話——普通的中田?!盵2]375由此,中田開始以自己的方式與外界接觸,帶著某種使命獨自一人踏上了去四國的旅途。
四、小結
概而觀之,作者通過偶數(shù)章塑造了一個與卡夫卡同樣遭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少年,在少年時代選擇逃離現(xiàn)實之后,又渴望回歸現(xiàn)實世界的人物形象。與奇數(shù)章卡夫卡不同的是,卡夫卡作為十五歲的少年在進行自我價值認同時,作者賦予更多的是迷惘和彷徨,中田在六十歲之后才開始“自我意識”復蘇,文本體現(xiàn)的更多是堅定的信念。雖然小說最后中田沒有完全實踐自己的使命,但作為他精神延續(xù)的星野繼承了他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實踐了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春.敘事學理論視角下的張愛玲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3]村上春樹.地下[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