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
Ⅲ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約占初診肺癌的30%,基于淋巴結受累情況可切除性存在很大差異。對于不可手術切除的Ⅲ期NSCLC,目前的標準治療是同步放化療,但是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20%。PACIFIC研究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全身治療中,第一個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都獲得陽性結果的Ⅲ期臨床研究。研究結果分別在2017年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和2018年的世界肺癌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WCLC)上公布,并同期在N Engl J Med上發(fā)表,代表著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治療領域的里程碑式進展。
盡管PACIFIC研究結果為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患者同步放化療后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durvalumab鞏固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但是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首先是PD-1抑制劑和放化療的最佳結合模式,臨床前的動物模型顯示,PD-1抑制劑與放化療同步治療的療效最好,目前正在進行中的臨床研究也在探索放化療同步PD-1抑制劑治療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相信未來的研究結果會給我們提供更好的臨床治療方案。其次,PACIFIC研究的亞組分析中發(fā)現(xiàn)PD-L1表達<1%的人群OS沒有獲益,治療前是否需要進行PD-L1檢測也是臨床治療中面臨的問題。第三,PACIFIC研究入組人群多為高加索裔,這種治療模式是否適合亞裔人群,對于亞裔常見的驅動基因尤其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變人群是否適合,這些都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期分享的是2018年9月發(fā)表在N Engl J Med上的PACIFIC研究,旨在比較durvalumab與安慰劑作為鞏固治療,在接受了以鉑類藥物為基礎的放化療后尚未出現(xiàn)疾病進展、不可手術切除的Ⅲ期NSCLC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1]。
大約1/3的NSCLC患者在確診時的分期為Ⅲ期[2]。對體力狀況良好、不可手術切除的Ⅲ期NSCLC患者而言,標準治療方法是以鉑類為基礎的雙藥化療聯(lián)合同步放療(放化療)[3]。然而,結果并不理想,因為大多數(shù)患者在放化療后病情惡化,15%~30%的患者能夠存活5年,這相當于中位生存期不超過28個月[3]。已有多項研究檢驗了放化療患者在疾病控制后給予系統(tǒng)性治療的療效。然而,迄今為止,這些治療均被證明無效,鞏固治療后的中位生存期僅為18~23個月[4-8]。
Durvalumab是一種選擇性、高親和力、人源性IgG1單克隆抗體,能阻斷PD-L1與PD-1及CD80的結合,從而使T細胞能夠識別并殺滅腫瘤細胞[9-11]。已有臨床前研究證據(jù)提示,化療和放療可能上調了腫瘤細胞中PD-L1的表達[12-14],而PD-L1的表達水平是durvalumab療效的預測因素,因此該研究假設durvalumab可能會對放化療后的患者帶來臨床獲益。
PACIFIC是一項與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隨機、雙盲Ⅲ期臨床試驗,評估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durvalumab對接受同步放化療后未進展的Ⅲ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的療效[15]。試驗的首次數(shù)據(jù)已于2017年9月在N Engl J Med上發(fā)表[15],結果表明,與安慰劑對比,durvalumab顯著延長了PFS(兩個主要終點之一),中位PFS分別為16.8(95% CI:13.0~18.1)和5.6個月(95% CI:4.6~7.8),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比為0.52(95%CI:0.42~0.65,P<0.001)。基于這一結果,durvalumab被批準用于以鉑類藥物為基礎的放化療后未出現(xiàn)疾病進展、不可切除的Ⅲ期NSCLC的治療[16-17]。
在此,該研究繼續(xù)報告PACIFIC試驗第2個主要終點OS的結果,也報告最新的PFS和次要終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該研究入組經(jīng)組織學或細胞學證實的、根據(jù)國際肺癌研究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胸部腫瘤分期手冊(Staging Manual in Thoracic Oncology)第7版分期為Ⅲ期不可手術切除的NSCLC患者,并且患者接受了至少2個周期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聯(lián)合同步根治性放療(54~66 Gy),肺組織的平均受照劑量<20 Gy或V20(接受≥20 Gy照射的肺實質體積)<35%,或同時符合以上兩個條件。排除之前接受過免疫治療或試驗性藥物治療或有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
該研究為多中心、隨機、雙盲、與安慰劑對照的Ⅲ期試驗,在26個國家的235個研究中心中完成?;颊咴诜呕熃Y束后的1~42 d內,以患者的年齡、性別及吸煙史作為分層因素,以2∶1的比例隨機分組,分別每兩周1次靜脈給予durvalumab(10 mg/kg)或安慰劑作為鞏固治療,最長持續(xù)12個月。接受研究藥物治療的患者可持續(xù)治療至疾病進展,如果在12個月治療結束時能夠達到疾病控制,但在隨后的隨訪中出現(xiàn)疾病進展,可以再次接受該研究藥物治療(圖1)。
該研究主要終點為意向性治療(intentionto-treat,ITT)患者分析集的OS及通過獨立、盲法集中審核的PFS。次要研究終點包括24個月的生存率、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緩解持續(xù)時間、12~18個月的無進展生存率、死亡或遠處轉移的時間、第2次進展的時間、緩解持續(xù)時間和安全性。
本研究設置了2個共同主要研究終點,統(tǒng)計檢驗水準α基于成組序貫Holm設計,并基于近似于O’Brien-Fleming方法的Lan-DeMets消費函數(shù)(包含期中分析)進行多重比較的計算[18]??偟囊活愬e誤概率設雙側0.050,針對OS和PFS均設0.025,其中任何一個終點經(jīng)比較檢驗后,若拒絕無效假設,則相應的α可以傳遞給另一個終點(圖2)。
按照該設計,如果兩個聯(lián)合主要終點(PFS、OS)中的一個,在durvalumab組較安慰劑組有顯著改善,則認為該研究結果為陽性。按2∶1的隨機分組,約需要702例患者,以獲得458例無進展生存事件和491例總生存事件。對于每項聯(lián)合主要終點,基于雙側顯著性水平2.5%的時序檢驗,估計該研究有至少95%的功效檢測出0.67的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比,并有至少85%的功效檢測出0.73的死亡風險比。
圖 1 試驗患者入組結果Fig. 1 Trial enrollment and outcomes of the patients
圖 2 成組序貫Holm設計示意圖Fig. 2 Group sequential Holm procedure
研究計劃在285和393例死亡事件時進行2次OS期中分析,提前終止的檢驗水準為α=0.002 74;實際發(fā)生299例死亡事件時(2018年3月22日)進行數(shù)據(jù)鎖定,作為OS第1次期中分析的結果。由于該試驗在中期分析的基礎上就達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本文提供的結果被認為是OS的最終結果。
對于OS和PFS的組間定性比較均采用分層Log-rank檢驗。定量比較采用分層COX回歸分析計算HR[包括相應的中期分析調整后的100(1-α)%CI或95%CI和P值],分層因素與Log-rank檢驗保持一致。Kaplan-Meier方法用于計算中位時間及其相關的95% CI。對于亞組分析,因為亞組分析是為了顯示療效的一致性,而沒有進行多重性校正。使用Clopper-Pearson法對緩解率進行估算,并使用Fisher精確檢驗進行了對比。
2014年5月—2016年4月,研究共入組713例患者,有709例患者(99.4%)接受了至少1次研究藥物作為鞏固治療(473例患者接受了durvalumab,236例患者接受了安慰劑)(圖1)。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4歲,大部分為男性(70.1%)及現(xiàn)在或既往吸煙者(91.0%);45.7%患者的組織學類型為鱗癌。兩組患者對先前的放化療產(chǎn)生相似的應答(完全緩解:durvalumab組為1.9%,安慰劑組為3.0%;部分緩解:durvalumab組為48.7%,安慰劑組為46.8%);分別有475例(99.8%)和234例(98.7%)患者納入安全性分析。
患者年齡、性別、吸煙狀態(tài)及先前使用化療的情況等基線特征在兩組間分布均衡(表1)。
表 1 ITT人群的基線特征、分層因素和既往治療Tab.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stratification factors and prior therapy in the ITT population[n (%)]
結果顯示,299例患者(durvalumab組183例,安慰劑組116例)發(fā)生死亡,OS的中位隨訪時間為25.2個月。與安慰劑相比,durvalumab顯著延長了OS(HR=0.68;99.73%CI:0.470~0.997;P=0.002 5),達到了研究預設的OS期中分析檢驗水準0.002 74,durvalumab組較安慰劑組死亡風險降低了32%(圖3)。兩組中位PFS分別為17.2和5.6個月(HR=0.51;95% CI:0.41~0.63)。此外,durvalumab組1年OS率(83.1% vs 75.3%)和2年OS率(66.3% vs 55.6%)同樣具有明顯優(yōu)勢。
圖 3 ITT人群的OSFig. 3 OS in the ITT population
Durvalumab組的遠處轉移或死亡時間長于安慰劑組,中位數(shù)分別為28.3和16.2個月(HR=0.53;95% CI:0.41~0.68,圖4)。Durvalumab組出現(xiàn)新病變的頻率(22.5% vs 33.8%)和發(fā)生新發(fā)腦轉移的頻率(6.3% vs 11.8%)也比安慰劑組低。此外,兩組的ORR分別為30.0%和17.8%(P<0.001)。18個月時持續(xù)緩解率分別為73.5%和52.2%。
安全性分析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安全性與先前報道的一致。兩組最常見的3/4級不良事件是非感染性肺炎(4.8% vs 2.6%)、放射性肺炎(1.3% vs 1.3%)和感染性肺炎(1.1% vs 1.3%)。兩組分別有29.1%和23.1%的患者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導致死亡分別為4.4%和6.4%。
在PACIFIC試驗的最新分析中,對于無法手術切除的Ⅲ期NSCLC患者,durvalumab的主要終點OS明顯長于安慰劑。兩組之間的中位PFS差異仍然超過11個月,OS分析結果表明,PFS獲益已轉化為OS的顯著延長。該結果與先前報道的Ⅲ期NSCLC患者的PFS與OS之間的關聯(lián)一致[19]。此外,在所有預先指定的亞組中觀察到durvalumab均延長OS。
圖 4 ITT人群中死亡或遠處轉移時間的最新分析Fig. 4 Updated analysis of time to death or distant metastasis in the ITT population
次要終點的最新結果包括死亡或遠處轉移時間、新病變的發(fā)生率和ORR,與先前報道的一致,并繼續(xù)顯示誘導治療后患者使用durvalumab治療的抗癌活性及其預防遠處轉移擴散的有效性,這可能有助于解釋觀察到的生存獲益。此外,durvalumab治療的患者出現(xiàn)第2次進展或死亡的時間更長,第1次后續(xù)治療或死亡的時間更長及第2次后續(xù)治療或死亡的時間更長,這些結果顯示durvalumab治療的長期獲益。
Durvalumab在該人群中的安全性與其他免疫治療的安全性一致,并與其作為單藥治療用于分期更晚(ⅢB期或Ⅳ期NSCLC)的患者后獲得的安全性一致[20]。在該研究中,盡管因任何原因所導致的某些不良反應(包括非感染性肺炎或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率在durvalumab組和安慰劑組中均有所增加,但這符合確定性放化療后的預期狀況。而且durvalumab組患者的非感染性肺炎或放射性肺炎大部分為低級別,具有臨床意義的3/4級非感染性肺炎或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率在2組中相似,且比對相同疾病進行的其他研究中的發(fā)生率低[8,21]。綜上,這些數(shù)據(jù)提示,在放化療后使用durvalumab,其不良反應是可控制的。盡管由于先前試驗在區(qū)分或分配某些不良事件的因果關系或確定其發(fā)生的風險因素方面受到限制,導致其治療的數(shù)據(jù)不完整,但這些發(fā)現(xiàn)有助于定義在放化療后使用durvalumab的安全范圍。
盡管PACIFIC研究獲得了OS和PFS雙陽性的結果,但該研究并非完美無瑕。首先,Ⅲ期NSCLC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是缺乏“局部晚期”和“不可切除”的標準定義,依據(jù)目前Ⅲ期NSCLC的實踐指南[22-23],本研究中不確定是否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適當?shù)脑u估,包括支氣管鏡檢查或縱隔鏡檢查、PET/CT檢查、縱隔淋巴結病理學檢查和腦部MRI,鑒于這組患者的臨床和預后異質性以及分期,多學科評估和治療方法的局部變化,尚不能確定該試驗是否包括隱匿性Ⅳ期疾病的患者,在這種情況下,關于durvalumab的療效證據(jù)或缺乏證據(jù)的任何結論都可能因為納入患有臨床隱匿性Ⅳ期疾病的患者而受到影響。其次,PD-L1檢測并非本研究所必需,亞組分析中37%的患者因為沒有提供腫瘤組織樣本而使PD-L1表達狀態(tài)未知,其他有組織標本的PD-L1<1%和EGFR陽性的患者似乎不能從durvalumab治療中獲益,由于例數(shù)太少,仍需后續(xù)研究證實。第三,Adams等[24]發(fā)現(xiàn)約30%的NSCLC患者在放療后14~21 d外周血的循環(huán)腫瘤細胞中PD-L1表達顯著增加,提示本研究中隨機化時間與PD-L1表達存在相關性,尤其是安慰劑組中的ORR(17.8%)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9.1%)可能更會受到最近的放化療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在放化療后14~21 d內重新評估PD-L1表達水平,以確定可能受益于durvalumab的患者。
總之,該試驗顯示在無法手術切除的Ⅲ期NSCLC患者中,同步放化療后使用durvalumab治療可獲得生存優(yōu)勢,且沒有帶來新的不良反應。這些陽性結果是在未經(jīng)選擇的患者人群中獲得的,且與基線時腫瘤細胞的PD-L1表達水平無關,因此提示durvalumab可能可以作為Ⅲ期患者接受標準治療后的一個有效的鞏固治療手段。免疫治療與放化療發(fā)生交互作用的潛在機制尚不明確,仍需更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