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琴
內(nèi)容摘要: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等特點,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由于個性的差異而往往會出現(xiàn)多種答案。鼓勵學生不滿足于一種結論,提倡多角度、多層面、多元地探究事物的本質,是一種必然趨勢。
關鍵詞:口語語言 多元理解 個性
大家都知道,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等特點,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由于個性的差異而往往會出現(xiàn)多種答案;同時,“以學習者的個體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的建構,必定帶有差異的色彩”,與文本“對話”當然就不是針對某個言語現(xiàn)象,追求一致的理解與表達,而是“從這個言語世界誘發(fā)繽份的內(nèi)心感受?!币虼?,鼓勵學生不滿足于一種結論,提倡多角度、多層面、多元地探究事物的本質,是一種必然趨勢。
閱讀應尊重多元性,張揚讀者個性,但我們教師也要避免將閱讀理解的多元性異化為隨心所欲的思維,甚至是脫離文本的“胡思亂想”。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教例《狼和小羊》教學要結束時,教師讓學生思考:狼撲向小羊后,結果會怎樣?雖然課文的作者沒有寫明意圖:兇殘的狼把小羊吃掉了,但從文勢上看,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畢竟沒有直接寫出結果,就留下了空白,也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因此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便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思考、想象:有的說,恰巧這時獵人來了,槍響狼斃命了;有的說,狼撲過去,小羊機智地一閃,狼不防,一頭撞在小羊身后的一塊大石上,一命嗚呼;有的說小羊巧妙周旋,把狼引進陷阱里,等等。
應該說,學生想象的這些結局都是一種個性化的感受,它們反應了學生們的美好愿望,是一種多元理解。但這種多元理解實際上也是對作者的主觀意旨、文本真正內(nèi)涵的曲解,如果教師不加以正確引導,學生會走入一種價值取向的誤區(qū)。因為雖然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但這僅是類型認識上的區(qū)別,人物行為、人物性格細節(jié)認識上的區(qū)別,對人物、事物的本質的認識應當是沒有異議的,或是差不多的。按作者的本意,羊無疑是被吃掉了,這種結果揭露了狼的兇殘本性,能加深學生對狼的兇殘本性的認識。現(xiàn)在如果將故事的結尾按學生的美好愿望改為弱小的羊由于偶然的因素戰(zhàn)勝了兇惡的狼,那么可塑性很強的小學生會怎么看社會上、生活中像狼一樣的壞人呢?這種多元理解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事實,顯得很隨意。又如《兩個朋友》一文,本意是想讓學生懂得,遇到危難應相互幫助,不能只顧自己,領悟友誼與合作的重要性。但實際上,有些小朋友在學習時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瘦子只顧自己爬樹逃命是對的,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死兩個不如死一個等等。這種多元理解是一種價值取向上的迷失。
對于類似這樣的多元理解,教師應扶正指誤,糾正“新鮮的錯誤”,不能聽之任之。多元理解首先應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建立在合情、合理乃至科學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形成《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中指出:所謂對閱讀內(nèi)容多元性的反應,指的是“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fā)奇想,將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nèi)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蔽覀兿葋砜匆粍t《荷花》的教學片段:
師:你覺得哪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指名讀說)
學生: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朗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我覺得這個“冒”字寫得特別美。到底美在哪兒,我也說不清楚。
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察覺到“冒”字特別美,就已非常了不起。請大家想一想,“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學生分別換成了長、鉆、伸、露、探、沖等)
師:作者沒有用這些詞,而用“冒”,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讀讀前后幾句話,體會一下,怎樣長才叫“冒”。
生:毫不猶豫、迫不及待地長叫“冒”。
生:迫不及待指荷花等不及了,急著向外透出來。這個同學講得好,我贊同。但單這樣理解是不全面的,這里的“冒”還指荷花面帶笑容地鉆出來,在荷葉中亭亭玉立。
生:我認為一下子鉆出來才叫“冒”。
生:我認為興高采烈地長才叫“冒”。
……
這個片斷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寫得比較優(yōu)美的句子,抓住“冒”字,推敲比較,揣摩賞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獨特地感悟了“冒”的內(nèi)涵,同時也感受了語言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理解了作者用詞之精妙,領會了語言之無窮韻味,真正與文本之間進行的一次心靈的對話。
這是一種真正的多元理解。真正的多元理解不局限在課文結尾引導學生去延伸、拓展,也不僅僅是一種結果,而是一個憑借語言含英咀華、涵泳真情的過程,或對文章的亮點咀嚼品味,或對空白之處補充想象,或對作品微瑕大膽質疑等等。這個過程是對文本進行深入地體察、體驗、體會的過程;是投入地傾聽文本的聲音,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然后表達自己的看法,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智慧的過程;是獲得知識的收獲、思想的啟迪、美感的熏陶、情操的感染、能力的發(fā)展,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zhèn)共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