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
摘 要:德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部分,有教化道德、平衡心理、發(fā)展實效的功能。裴斯泰洛齊在《天鵝之歌》一書中寫道,道德、愛心和忠誠的發(fā)展,需將這些美德付諸實踐,以課堂為載體,提升德育實效性。文章對Z學院兩位思政工作者的思政課堂進行闡述,從道德自省、課堂反饋、各育聯(lián)系三個方面討論提高思政課堂德育滲透實效的策略。
關鍵詞:思政課堂;德育;實效性
一、德育實效性
德育實效性是學校按照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關于德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的要求,結合學生思想、心理和行為實際,對學生進行德育活動,在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認識和體驗后,教化學生思想品德、政治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和心理素質的切實效果。追求德育的結果必須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要在課堂實施過程及課外實踐活動中進行道德行為的訓練和培養(yǎng),即“先產生道德感覺,然后才來談這種道德,進一步結合這種感覺來鍛煉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
2017年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高課堂吸引力和教育教學效果,并與其他類課程同向同行 ”。筆者所在的Z學院緊跟步伐,改革思想政治主課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愛國主義和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教育,探索思想品德評價范式,推進課外實踐活動改革,使學校德育工作雙向銜接貫通,層層遞進。將德育與思政課堂融合起來,提高德育實效感染力。
二、兩位思政工作者的思政課堂
通過聽課、課間觀察和課后交流的形式,總結兩位思政工作者的課堂教學方法,對提高德育實效性作正面論證。
(一)正面灌輸法。Z學院L老師在日常思政課堂中強調,通過講授使學生形成一種正向的道德思想,創(chuàng)造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觀察學生思想表現動態(tài)。在第二小節(jié)課,組織班級討論,給予充分時間供學生發(fā)聲;對一些情況特殊的學生,鼓勵并創(chuàng)造師生對話的機會,分享彼此想法,均有較好的效果和針對性。
夸美紐斯曾說過:“課堂是快樂的場所?!痹诮虒W中提出一些創(chuàng)新、具有參考價值的思路,激活學生在思想政治課上的思維,有的放矢地啟發(fā)、引導學生,實現德育滲透。灌輸法不是一味的灌輸,是先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德育觀點;再探索德育知識,積極進行嘗試;再相互反饋交流,共同推導結論。
(二)M目標實現程度分析法。S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M目標實現程度分析表,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和能力,分配擔任課程管理員;同時劃分共性和個性兩大目標、多個管理方面,共性目標為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求的德育培養(yǎng)目標,有政治方向、人生價值觀、奉獻精神、學習紀律、品德行為、文明禮貌、意志品質、團隊合作,這八個子目標有具體課程內容支撐,個性目標強調學生個體的獨特體驗,見表1。
建立學習檔案,記錄道德成長軌跡。下表非單純將學生的道德水平劃分等級,而是一個區(qū)分學生在實踐中落實程度深淺的標準。其中,總積分一欄中數值低于平均值的學生,稱為薄弱子目標,教師將針對具體反饋內容,做出改進措施,促使子目標共性和個性目標高數值化。
三、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改進建議
(一)培養(yǎng)個人道德自省的習慣與能力。皮格馬利翁效應揭示這樣一個事實:“對學生的信任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學資源”。教師除了關注思政課堂授課的技術與方式,更應重視思政教學是否能達到教育目標,認清高校思想工作陣地范圍,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自省、慎思的能力,檢視自身信念與行為。堅守校園主陣地,繼而圍繞校園,培養(yǎng)生活教育理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德育實踐載體,使學生在獨立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自我管理的自覺主動性。
(二)運用高品質課堂反饋和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反饋行為的產生要伴隨著學生真實表現,再針對給予指導。從學生接受反饋至教學行為發(fā)生變化,引導學生體驗觀察,在學生掌握思政課程基礎內容的同時,激勵其參與課堂,課后反思,在實踐中予以修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課程內容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具體內容的探索。
(三)強化各育中的德育滲透。(1)德育和智育。這里的智育指的是高校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內容。兩者的教學任務和預期要達到研究學問、滲透德育的結果。如發(fā)揮語數、政史、音體美等基礎課程的學科優(yōu)勢,結合古詩詞典籍、歷史人物、數字公式演算、科學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課程內容,將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信念和情感有機結合起來。(2)生活體驗。依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設校園生活體驗角,關注個體情感和獨特體驗。Z學院打造菜園體驗,在學校一角的菜園基地種植蔬菜瓜果,分配每個班級20平方菜園地,組織學生制定種植計劃,從選種子、鋤地澆水、施化肥、采摘果實都由學生親手實踐。通過體驗,學生認識到另一社會角色,確立正確價值觀念,形成頑強堅韌的性格,轉化為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質。
裴氏將道德教育視為教育體系中的關鍵問題,而德育被賦予的特殊重要的地位,就意味著任何思政工作的進步是一種復雜的、多方面展開的交流活動。需要設立多個階段性的目標,需要思政工作者體驗教學、研究觀察、反思概況,內化應用,需要學生明確德育在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并保持正面的內在動機、心理反應。
參考文獻
[1] 裴斯泰洛齊.林哈德和葛篤德(上、下卷)[M].北京編譯社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
[2] 董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出要點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學習體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6):126-129.
[3] 喬塞爾森.皮革馬利翁效應[M].高榕,等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