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明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學困生;成因;
轉(zhuǎn)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
07—0040—01
語文學困生在小學各年級均普遍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作為我國義務(wù)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語文教學理所當然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條件和背景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接受語文教育的機會,并都能夠達到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地分析學生學習語文的困難,并找出相應(yīng)的解決語文學困生的措施。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1)上課沒有專心聽講的習慣:注意力很難集中,沒有自控力,想其他事情、發(fā)呆、講廢話或者做小動作,哪怕是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一把尺子都能玩上半天。(2)有較強的惰性心理:表現(xiàn)在對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想做,但抱著應(yīng)付的態(tài)度,抄襲甚至懶得做。有些稍難一點需要思考一下的問題,不愿去思考,課堂作業(yè)胡亂做一下,回家作業(yè)只做一部分或者不做。
2.教師因素。(1)教師疏于感情投入,忽視學困生的感情需要,使其個人情感方面出現(xiàn)障礙,自我感覺學習常常失敗,有強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學習,在心理上對學習產(chǎn)生懼怕、回避。(2)強大的學習壓力讓低年級的學困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感覺學習語文枯燥無味,學習無目的,不主動,只關(guān)心作業(yè)完成與否,而不關(guān)心學習效果如何。(3)把對老師的好惡遷移到語文學習上,一上該老師的課就從心理上抵觸,討厭學習語文,導致嚴重偏科。
3.家庭因素。有些語文學困生在嬰幼兒時期的語文水平發(fā)展就慢,其原因是:父母缺少對孩子的啟蒙教育,缺乏交流,孩子形成了不善言辭,不善與人交往的習慣;有的因父母本身不注重語言表達的正確性,不喜歡閱讀,孩子缺少這方面的熏陶和引導,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善吸納與自主建構(gòu)自身語言的慣性。當然,也有些語文學困生與此情況剛好相反,在嬰幼兒時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語言發(fā)展良好,但由于過分依賴父母,進了小學之后,學習的壓力增加了,父母的關(guān)心幫助少了,孩子受到了各方面消極因素的干擾,不能自然跨越“拼音關(guān)”、“識字關(guān)”、“說話關(guān)”、“閱讀關(guān)”、“寫作關(guān)”,逐漸產(chǎn)生畏難情緒,自暴自棄,語文學習的自主性也被磨平了。
二、轉(zhuǎn)化策略
1.注重情感教育。學困生的情感都較豐富,他們需要教師對他們多關(guān)心、多愛護,為此,當他們有所成績時,教師應(yīng)該及時予以表揚。只要學困生接受教師,就會極大地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學生中不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為人師表,而且還要注意對學困生實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要充分肯定學困生的優(yōu)點,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2.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對待學困生我們不能搞“一刀切”,應(yīng)因人而宜,適當降低教學要求,把一些教學目標分化成一個個學困生通過努力能夠達成的中小目標,制定出“學困生分層目標評價細則”,然后和他們做出一天、一周、一月的約定,鼓勵他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成功目標,繼而脫困。對學困生,特別要注意把培養(yǎng)成功心理、強化內(nèi)部動力機制作為教育目標,堅持對他們施行激勵性評價和創(chuàng)設(shè)享受成功喜悅的機會,激發(fā)起學困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
3.鼓勵開展互幫互學活動。開展“同伴互助”,用優(yōu)等生帶動他們,營造互幫互助班級氛圍。小學語文學困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難題,這時可提醒他們向優(yōu)等生請教,尋求幫助。同時,安排他們師徒結(jié)對,當學困生聽不明白時,“助學同伴”要及時講解;練習時,助學同伴要負責檢查并及時糾正整個過程,使語文學困生得到同伴的幫助與支持,進而逐漸掌握學習的方法,走向成功。
4.家校合一,共同提高。很多老師面對在校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將家長請到學校來奚落一番,臨走還不忘提醒一句,“好好地管教一下吧!”這樣的結(jié)果就是家長回家后對學生進行打罵說教,學生對學習更加怨恨,進而更不喜歡讀書。對于學困生,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學習上,只要偶爾一次進步了,你不防給家長打個電話,或是碰到他們時,很自豪地告訴家長他們孩子的表現(xiàn),家長聽到孩子好的表現(xiàn)后,一定也會向教師一樣給予表揚,學生也一定會有新的進步。說白了,尊重家長也是尊重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幫助學生提高,對于教師促進教學是非常有利的。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