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放而靈活的教育從呵護人的完整性出發(fā),以解放和自由為價值立意,尊重生命成長規(guī)律,彰顯審美精神。讓教育彰顯立德樹人的價值追求,讓學校順應時代進行變革,為學生自由生長留足空間,讓課程教學鏈接真實世界,是開放而靈活的教育的基本樣態(tài)。
【關鍵詞】開放而靈活的教育;審美精神;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10-0019-03
【作者簡介】馬維林,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37)副校長,高級教師,碩士生導師,博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diào),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梢哉f,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美”(美好、美麗)成為其時代特有的召喚?;貧w到育人本質,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辦開放而靈活的教育,是基礎教育回應這一召喚的應然選擇。開放而靈活,就是讓教育充滿美學旨趣,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也應該是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樣態(tài)。
一、開放而靈活的教育彰顯審美精神
開放而靈活的教育彰顯審美精神。早在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寫道:“美現(xiàn)在除了使人能夠按照本性,從自己本身出發(fā)來創(chuàng)造他所愿望的東西——把自由完全還給人,使人能夠成為他所應是的東西,此外,美無論什么也達不到了?!毕諏γ赖年U釋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工業(yè)社會大機器生產(chǎn),人被異化,人變成了適應機器高速運轉的工具,人的情感、價值、尊嚴得不到應有的呵護。因此,席勒提出要以美育來恢復人的完整性,讓人成為審美的人,進而實現(xiàn)感性和理性和諧發(fā)展。審美層面人的“完整性”是指人能夠達到物質與精神、外在狀態(tài)與內(nèi)在人格的和諧統(tǒng)一,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與幸福。美育的出發(fā)點就是實現(xiàn)人的解放,克服僵化、封閉、壓抑的教育方式,以開放而靈活的教育呵護人的完整性,把人從外在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而靈活的教育理念與美育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彰顯著審美的精神。
審美是無功利的,是令人解放的、自由的。如果把教育看作是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和更新自我的過程,那么,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保持開放而靈活的狀態(tài),“保持人的感性自發(fā)性,保護生命的活潑和原創(chuàng)力”,讓人的各種潛能從沉睡的或受壓抑的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使之充分自由地發(fā)展。因此,開放而靈活不僅是教育的應然狀態(tài),亦是教育所精心呵護的生命的本然狀態(tài)。生命本然狀態(tài)應該情感豐盈、激情洋溢,對未知充滿好奇,對未來充滿希冀。從根本上說,生命所從事的學習、生活、探索、追求、創(chuàng)造等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人的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人生一直行走在對美和美好追求的道路上。教育回歸到培養(yǎng)人的立場,和諧發(fā)展的人應“既具有統(tǒng)一的理性,又有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征;既能從事哲學的思考,又能創(chuàng)作藝術;既充滿力量,又溫柔;既有理性的成年性,又有想象的青春性?!边@就需要教育保持開放而靈活的狀態(tài),讓束縛少一些,讓壓抑少一些,讓自由多一些,讓激發(fā)和喚醒多一些。
二、開放而靈活的教育留足讓學生自由生長的空間
教育的痛苦常常是由于不能順應兒童的天性而導致的過多的強制,因違背教育規(guī)律使教育付出甚多而收獲甚少。而事實上,生命之美就在于生命的生生不息與創(chuàng)造至美,就在于生命的求真向善之美,在于生命的熱情涌動之美,這些都是生命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盧梭在《愛彌兒》中表達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觀,“他長大為成熟的兒童,他過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犧牲了快樂的時光才達到他這種完滿成熟的境地的,恰恰相反,他們是齊頭并進的”。合規(guī)律的教育要讓生命服從自然的法則,讓身心自由發(fā)展,讓教育發(fā)生在生活和實踐中。學校要為學生提供開放靈活的自由成長空間,提供符合他們認知規(guī)律、滿足他們成長需要的課程和教學,用尊重差異、關注個性的尺子去評價學生,讓學生自然地符合生命規(guī)律地成長。
學??臻g建設的內(nèi)涵是十分豐富的,如以學校環(huán)境整體設計構成的校園物質文化空間、以課程教學資源為主體構成的學生發(fā)展空間和以尊重生命尊嚴為核心營造的學生精神成長空間。學校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整體設計,學校景觀空間的建設,如校史館、藝術館、文化長廊等,這些場館本身就是藝術的審美的空間,加之學校進行深度的課程開發(fā),便形成了彰顯美學意蘊的學生成長空間。場館課程的教育模式是涵養(yǎng)、滋潤,是欣賞、感受、體驗、參與和創(chuàng)作,學生在課程中進行充分的審美體驗,感悟藝術場館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這些都引起了學生深層的情感沖動,喚起了學生崇高的審美情感。學校在引導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造空間讓學生具有豐富的審美體驗,升華學生的情感追求,讓學生在情景陶冶中自然生長。審美的校園生活總是充滿了尊重、包容和等待,教師可以按自己專業(yè)的理解從事教學,享有專業(yè)自主權,因為得到信任和尊重,他們的潛能得到極大的激發(fā)和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外在的控制,而是變成了學生對未知世界積極的主動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校一切都是開放而靈活的,這是基于對生命規(guī)律和個體人格尊嚴的敬畏。
三、開放而靈活的教育縮短了學生與真實世界的距離
當今世界正處在發(fā)展迅速、急劇變化的時代,教育的發(fā)展面臨著全新的環(huán)境。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方式的日益普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面臨新的挑戰(zhàn)。
教育對真實世界鏈接的主要途徑是學校課程。如南菁高中的大美育課程體系從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綜合課程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其中基礎課程是通過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開發(fā),使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更加關注現(xiàn)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如歷史教學中對“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關注,化學教學對“長江生態(tài)保護工程”“大氣污染問題”的研究等等。拓展課程則要求教師基于國家課程,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究、積極體驗,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綜合課程則關注復雜問題,讓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學生成為學習的設計者和課程的實施者。如近年來方興未艾的研學旅行課程,學生們走進祖國的名山大川進行歷史文化考察和科學研究實驗。面向真實世界的教育是開放的,是基于現(xiàn)實問題的,賦予了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課程的實施和學生的學習是靈活多樣的。唯有開放而靈活的教育才能讓學生的學習與真實的世界發(fā)生關聯(lián),讓學生在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中進行自我確證,彰顯主體存在,激揚生命活力。
四、開放而靈活的教育順應時代不斷進行自我更新
開放而靈活的教育需要順應時代面向未來進行自我更新。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些變化引發(fā)了緊張不安,人們寄希望于教育能夠培養(yǎng)個人和社會掌握適應變化并作出反應的能力。面對世界新的挑戰(zhàn),教育應負起其責任,順應時代變革,以開放而靈活的姿態(tài)積極做出改變。在教育方式、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評價方式等方面,學校要面向時代進行改革。學校課程和教學要因此作出變革,要培養(yǎng)孩子在信息時代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要靈活地為學生學習進行設計,教學資源的獲取要面向開放的世界。
普通高中要通過課程變革以適應時代對教育的要求,立足中國大地辦教育,面向世界未來育人才。一方面,弘揚中國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因材施教,樂學善教,文以載道,基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構建學校美育課程體系,基于學科教學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構建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既讓中國學生學習世界多元文化,又面向世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開放而靈活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堅守,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生動實踐,但教育的開放而靈活并非沒有邊界,因為真正的教育時刻受到倫理的規(guī)約和價值的牽引,體現(xiàn)崇高的教育追求。開放而靈活的教育需要弘揚審美精神,要讓每一個教育行為都蘊含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指向崇高的價值,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育為幸福人生和美好生活奠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