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冰
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詞語無法直接對譯的情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字詞的源頭,探尋字詞的本義與引申義,能幫助學生正確讀懂句子,進而理解文章的意思。下面用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常見的“班”“向”“許”“歸”作例子,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誤用當代詞義理解古漢語詞義
學習李白的詩《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時,學生常常將“班馬”寫成“斑馬”。主要原因:一是學生受“斑馬”的影響,誤把“班馬”當“斑馬”;二是學生不理解詩中“班”字的本義。教學時,教師抓住“班”的源頭進行分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的本義是“分瑞玉,從玨,從刀”(《說文解字》),如《尚書·舜典》“乃曰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中,“班”就是“分瑞玉”的意思。句中所說的瑞玉是古代的玉質(zhì)信物,中分為二,雙方各執(zhí)其一為信。與這個意思相近的,還有李白的詩句“蕭蕭班馬鳴”,《后漢書·馬援列傳》“盡散(家財)以班昆弟”和《左傳》“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句中,“班馬”指“分別的馬,離群的馬”,而不是身上有黑白條紋的“斑馬”,“班昆弟”的“班”是“分給,賞賜”,“班馬之聲”中的“班”是“分開,分別”。
如果學生能根據(jù)上下文基本說出“班”字在這些句子中的含義,就可以進而引導他們學習“班”字的引申義了。如《孟子·公孫丑》“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中,“班”與上述意思都不相符,但教師稍作引導,學生就會根據(jù)句子的意思,悟出“班”在句中是“相等,相同”的意思,而這正是它的引申義。一步一步地,教師可以用下列含有班“字”的語句引導學生全面把握“班”字的其他引申義。如《三國志·魏志·武帝傳》“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中,“班”是“位次”的意思;《紅樓夢》五十三回“賈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中,“班”是“次第,位次”的意思。
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比較“班”字古今意義和用法的變化情況,學生會輕松領(lǐng)悟到漢字的詞義變化規(guī)律,收到課文學習難以達到的效果。
二、誤用常見字字義理解簡化字字義
學習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時,學生對句中的“向”(漸進)字會產(chǎn)生疑問:“向”是表示方位的名詞,但是句中并無方位可指。再學習《莊子·秋水》中的“望洋向若而歌”和《史記·游俠列傳》中的“已向其利者為有德”時,學生會更加迷惑——同一個字,怎么會產(chǎn)生許多毫不相干的意思呢?
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學生不了解當代漢語常用的“向”字,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字:一個是“向”;另一個是繁體字“嚮”,簡化后也寫作“向”。兩個字在古漢語中表示的意思有很大差別?!跋颉痹凇墩f文解字》中解釋為:“北出牖也。從宀,從口;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為牖,后為向,故曰北出牖?!边@樣來看,“向”是象形字,即朝北的窗戶,“嚮”則為形聲字,是“引導”等的意思。
明白了這些,學生就可以試著解釋以下例句中“向”字的含義:李白《草書歌行》“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shù)字大如斗”中,“向”字的意思是“朝著,對著”;《徐霞客游記》“壑圓而峽長,南北向皆有脊中亙”中,“向”字的意思是“方向,趨向”;陶淵明《歲暮和張常侍》“向夕長風起,寒云摩西山”中,“向”字的意思是“接近,將近”;陶淵明《桃花源記》“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中,“向”字的意思是“原來的,舊的”。這幾句中“向”的意思是由象形字“向”的本義引申而來。
柳宗元《捕蛇者說》“向吾不為斯役,則久以病矣”中,“向”字的意思是“假如,假使”;陸游《朝中措·代譚德稱作》“總是向人深處,當時枉道無情”中,“向”字的意思是“愛”;《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中,“向”字的意思是“朝著,對著”;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中,“向”字的意思是“接近,將近”;杜甫《蠶谷行》“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中,“向”字的意思是“副詞,大約”;歐陽修《畫眉鳥》“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中,“向”字的意思是“介詞,表示處所,在”;《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中,“向”字的意思是“剛才”。這幾句中“向”字的意義則是由形聲的“嚮”字引申得來,它強調(diào)的是人的主觀意識、主觀感受。這樣講解下去,學生自然就弄清了文句的意思了。
三、不了解古漢語字詞的本義
拿學生最熟悉最常用的“許”來說,學生從小學就經(jīng)常接觸并會用它組詞,例如“許多”“也許”“允許”等,但學生不知道“許”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聽也,從言,午聲”。楊樹達在《積微居小學述林》中說:“舉杵勸力有聲,許字之本義也。”
學習林嗣環(huán)《口技》中的“曳屋許許聲”時,學生無法理解“許許”為何是擬聲詞。此時,如果教師用“舉杵勸力有聲,許字之本義也”來講解,學生自然茅塞頓開。
教學中,將文言文已經(jīng)學過的含有“許”字的語句進行比較,效果更好。例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終不可強奪,遂許齋戒五日”中,“許”的意思是“應允,認可”;陸游《觀長安城圖》“許國雖堅鬢已斑,山南經(jīng)歲望南山”中,“許”的意思是“給予,奉獻”;《隆中對》“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中,“許”的意思是“心服,贊同”;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中,“許”的意思是“期望”;《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薪輿。則王許之乎?”中,“許”的意思是“相信”;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中,“許”的意思是“處所,地方”;袁宏道《滿井游記》“麥田淺鬣寸許”中,“許”的意思是“大約”;樂府《讀曲歌》“奈何許!石闕生口中,銜碑不得語”中,“許”的意思是“語氣詞,啊”。
當學生完全弄清楚以上含有“許”字含義的句子后,再讓他們分析不同句子中“許”字引申義的歸屬,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了解古漢語會意字的寫法
杜甫《新婚別》“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中的“歸”字,學生總找不到合適的現(xiàn)代漢語詞語來解釋。其實,“歸”繁體字寫作“歸”。從繁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歸”左右分開來看就是“女子出走”之意,也就是“女子出嫁”?!墩f文解字》中,“歸”解釋為“女嫁也。從止,從婦省,追聲?!笨追f達說:“女人生有外成之義,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
教學中若把這些知識告訴學生,再列舉相關(guān)例句,擴大學生知識面,學生就會明白與“歸”字相關(guān)的許多句子的意思。例如《詩經(jīng)·桃夭》“之子于歸,宜室宜家”和辛棄疾《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東家娶婦,西家歸女”中,“歸”的意思都是“女子出嫁”;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中,“歸”的意思是“返回,歸家”;《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安之其非有也?”中,“歸”的意思是“還,歸還”;《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中,“歸”的意思是“結(jié)局,歸宿”;范仲淹《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中,“歸”的意思是“歸依”;《史記·蕭相國世家》“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中,“歸”的意思是“歸屬,專任”;曹植《名都篇》“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中,“歸”的意思是“稱贊”。
總之,文言文教學一定不能脫離字詞的根本,要依托原文,依靠字典詞典,弄清楚字詞本源以及含義,從字詞源頭出發(fā),才能準確無誤地理解字詞的含義,進而理解句子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