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慧
摘 要:《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奔沂菄幕A,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中,國家并非抽象的概念,它往往在“家國天下”的文化格局和政治理想之中來理解。
關鍵詞:《孟子》;唐詩;傳統(tǒng)文化;初中古詩文
《孟子》中認為家與國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個人、家庭、國家是層層遞進的關系,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精神道統(tǒng),它統(tǒng)籌著每個人的精神意念。家的涵養(yǎng)所包含著個人精神的表述,而個人抱負、家國情懷和人生追求是熔融合一的,是一種傳承下來的宏愿。
一、《孟子》與唐詩文化價值的契合焦點
《孟子》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應用到現(xiàn)代唐詩教學中會呈現(xiàn)出一種“同行”的價值素養(yǎng),它所表現(xiàn)的是文化價值上的一種精神承載。這種同行的精神承載表達方式是“家國天下”的文化格局和情感認同。
《孟子》思想中的浩然正氣與舍生取義催化了民眾的救亡意識與民族氣節(jié)的形成,忠孝一體的儒家家國觀念世代延續(xù),進而形成了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經(jīng)世致用情懷?!睹献印返募覈閼阉磉_的是一種家與國以及個人修養(yǎng)相互關聯(lián)的情懷,這也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基石。
二、家國思想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實施
(一)唐詩中家國精神的承載
《孟子》中講述了家、國、人的關系,這在思想表達上則是一種精神承載,同時唐詩中的家國情懷也是一種精神承載,唐詩所表達的精神承載是建立在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其中還包含著詩人個人的家國情懷。
1.詩者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背景再現(xiàn)
唐代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濃烈的鄉(xiāng)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他們?nèi)找媸刈o著邊疆,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只能寄托在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中,他們所看到的只是蜿蜒數(shù)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他們所能做的是對家的思念。
2.詩文的視覺藝術構(gòu)建
教學中教師突出唐詩家國之美時應具體強調(diào)詩文的視覺藝術,當學生真正透過景象感受詩人心中的心境時,詩人所表達的家國情懷便會浮現(xiàn)。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設置相關音樂背景和畫面描述,基于《孟子》家國觀點上的唐詩家國之美,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孟子》家國的基本觀點,唐詩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此觀點,利用多媒體的音樂制作與視頻播放的功能為學生全面展示唐詩中的家國情懷之美。
教師教學必須結(jié)合課文,巧妙地設置情景,讓學生進入詩人的意境中,并且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資源,與古人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受到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從而更深層次地體現(xiàn)唐詩的家國情懷教育。
(二)民族文化與精神的主題挖掘
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通過《孟子》的家國觀點與唐詩的家國情懷可以有意識地增強學生對家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內(nèi)化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情懷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民族精神中的家國情懷
唐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唐朝文化藝術上的精髓,每一篇流傳至今的古詩都寄托著作者莫大的情懷和感悟。唐詩文化中繼承和發(fā)揚了這種家國情懷,正如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表達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zhàn)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是對飽經(jīng)戰(zhàn)爭憂患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這也契合了《孟子》思想中民眾的救亡意識和民族氣節(jié)。
2.突出民族文化中的家國
家與國是同構(gòu)的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正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它所表達的是詩人對家國情懷的一種宏觀夙愿。教學中教師要以《孟子》的視域深度挖掘唐詩文化中的家國觀念,尋找兩者的契合焦點和精神承載,突出表達唐詩文化中家國情懷的教育。
三、基于傳統(tǒng)文化與“家國情懷”上的感想
家國情懷起源于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唐詩的“家國情懷”從側(cè)面印證了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唐詩”可以作為尋找古人精神與當下需求的連接點,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思路上探尋“唐詩”和“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內(nèi)涵,以《孟子》的家國觀點約束自身,以“唐詩”的文化價值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意識,進而積極拓展唐詩的時代價值。
綜上所述,從《孟子》的視角看唐詩家國之美需要教師更多地關注傳統(tǒng)文化中所表達的家國情懷,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形成“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廣闊情懷。
參考文獻:
[1]蘇曉明.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與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融合[J].中國民族博覽,2018(8):100-101.
[2]高平麗.感受傳統(tǒng)文化,接受名作熏陶:初中語文詩詞教學初探[J].好家長,2018(57):14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