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艷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大連醫(yī)院,遼寧大連 116600
心搏驟停一旦發(fā)生需即刻搶救,若搶救復蘇不及時,會對患者造成腦組織以及其他重要器官組織不可逆的損傷,甚至死亡[1]。心肺復蘇(CPR)是對心搏驟?;颊邠尵鹊挠行Т胧覒撛诘谝粨尵痊F場立即實施,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搶救成功幾率的重要內容[2]。一般來說,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心臟驟停,其重要器官組織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定的損傷,由此及時復蘇成功,患者依然處于較為危險的狀態(tài),應該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針對其疾病及恢復狀況,制定完善的治療方案,并且綜合、全面的護理,才能促進患者生命體征恢復平穩(wěn),為患者后續(xù)的治療提供有效的支持。急診護理干預是針對急救患者的有效護理措施,該文探究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間該院心肺復蘇成功的70例患者中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該院心肺復蘇成功的70例患者為該次護理研究對象,并且以隨機方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5例患者。該研究由醫(yī)院管理層批準進行,且患者知曉系研究目的、研究內容,愿意入組并且配合一切研究事項,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次研究已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55.38±4.64)歲;心搏驟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肺栓塞患者12例,急性心力衰竭8例,其它3例。研究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 14例;患者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55.65±4.77)歲;心搏驟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例、肺栓塞患者10例,急性心力衰竭7例,其它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構成比、心搏驟停原因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后,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指導患者用藥,做好病房管理等等。研究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后實施急診護理干預,內容如下:①體位指導。對于心肺復蘇成功的患者,要指導患者選擇正確的體位,旨在降低患者呼吸道的壓力,讓患者保持通暢的呼吸,一般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并以軟枕墊高患者頭部、頸部以及腰部位置,囑咐患者若感到呼吸不暢應該及時告知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每日保持充足的休息時間。②氣道護理,部分患者在急救過程中已經實施了氣管插管等措施,后續(xù)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做好氣道護理,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清潔和管理各導管以及相關儀器設備,確?;颊吆粑槙?,對于呼吸道痰液、分泌物較多的患者,護理人員以有效的方式促進其分泌物排出[3]。③腦部護理。由于心搏驟停,患者腦組織在心肺復蘇之前已經短暫缺血缺氧,重要組織器官也有一定的影響,為提升患者心肺復蘇后的腦部氧補給,護理人員可以濕毛巾對患者頭頸部位置進行冷敷,降低腦部氧代謝,為腦組織的積極供氧提供支持。④生命體征監(jiān)測。心肺復蘇成功的患者,由于其本身的疾病以及心臟驟停的影響,多數患者動脈壓、心率水平尚不穩(wěn)定,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也尚未完全恢復,由此患者并未完全脫離危險狀態(tài),護理人員應該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日常增加病房巡查的頻次,發(fā)現異常及時告知醫(yī)師進行急救處理[4]。⑤病房管理。心肺復蘇成功后,患者會接受全面的治療,治療恢復期間患者需保持充足的休息時間,護理人員應該做好病房管理,保持病房的清潔,調節(jié)病房的溫度、濕度、通風等,讓患者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安心接受治療。⑥心理護理。以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如音樂療法等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尤其是焦躁不安且有恐懼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及時疏導,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護理實施前、護理實施后,測量兩組患者動脈壓、心率水平,對比兩組患者的動脈壓、心率恢復效果;統(tǒng)計并計算各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以GCS評分、NIHSS評分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預后效果;統(tǒng)計兩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之后,住院治療恢復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包括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胸部不適以及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數據以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動脈壓、心率狀況對比結果見表1,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動脈壓、心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動脈壓、心率狀況均有所提升,研究組提升效果更為顯著(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動脈壓、心率狀況(±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動脈壓、心率狀況(±s)
組別 動脈壓(kPa)干預前 干預后心率(次/min)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35)研究組(n=35)t值P值6.33±0.67 6.34±0.58 0.222>0.05 7.27±1.52 9.09±1.36 7.285<0.05 41.37±4.42 41.42±4.55 0.357>0.05 86.24±7.27 98.25±8.36 6.443<0.05
平均住院時間對比,研究組住院時間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預后效果對比,研究組GCS評分、NIHS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即研究組康復預后效果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康復預后效果評價(±s)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康復預后效果評價(±s)
組別 住院時間(d) GCS評分(分) NIHSS評分(分)對照組(n=35)研究組(n=35)t值P值10.98±1.06 9.12±0.98 4.638<0.05 6.56±2.44 10.78±3.12 5.277<0.05 2.33±0.17 0.34±0.03 7.858<0.05
兩組患者住院恢復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比較結果見表3,對照組各類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住院恢復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比較
心肺復蘇是心搏驟?;颊叩挠行尵却胧?,通過體外按壓患者心臟部位,促使患者氣道開放,旨在恢復患者的心跳、呼吸,為后續(xù)的急救治療提供支持[5]。及時有效的對心搏驟?;颊邔嵤┬姆螐吞K,能夠及時糾正患者腦部的持續(xù)缺氧癥狀,避免腦組織長時間處于缺血狀態(tài),造成不可逆的損傷[6]。心搏驟停患者實施心肺復蘇的最佳時間在6 min以內,超過6 min患者各臟器器官損壞將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更為嚴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對于心肺復蘇成功的患者,其依舊沒有脫離危險期,要針對患者心搏驟停的原因,既往病史進行全面的檢查、診斷,并且制定急救治療方案,同時要實施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措施,如此才能為患者進一步的搶救和治療提供有效的支持[7]。
急診護理干預是基于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有急救需求的患者,能夠在第一輪搶救或急救過后,給予患者全面、完善的急救護理支持,以提升患者急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有研究表示,急救護理干預可明顯縮短心肺復蘇患者的住院時間。心肺復蘇發(fā)展至今已經是一項成熟的急救措施,但不可否認心肺復蘇成功的患者依然有諸多的危險因素,通過急診護理干預,能夠從醫(yī)學的角度有效預防后期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為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初期心肺復蘇成功后,對患者進行密切的監(jiān)測,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是否正常,做好腦部復蘇、氣道管理等基礎性護理工作,同時以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讓其有信心接受治療,積極配合。急診護理干預針對心肺復蘇成功患者的實際情況展開護理,更全面的為患者提供護理支持,并且以胸外按壓等操作盡可能的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讓患者更舒適的接受治療。該次研究中,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動脈壓(t=7.285,P<0.05)、心率狀況(t=6.443,P<0.05)均有所提升,與護理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對比研究組住院時間更短(t=4.638,P<0.05),康復預后效果對比,研究組 GCS 評分(t=5.277,P<0.05)、NIHSS 評分(t=7.858,P<0.05)均優(yōu)于對照組,即研究組康復預后效果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對比,對照組各類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12,P<0.05)。 在倪煥娟等[8]的研究中,選取了2015年5月—2016年5月進行心肺復蘇后的102例患者予以回顧分析,對照組行常規(guī)性護理,觀察組行急診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 (t=42.856 7,P<0.05)、 血氣指標水平及預后NIHSS 評分(t=105.658 2,P<0.05)、GCS 評分(t=8.950 3,P<0.05)均比對照組優(yōu),兩組差異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該次研究結果相似[8]。進一步證實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有積極性影響,能夠促進患者康復和預后,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