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賀
山東省新汶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心醫(yī)院檢驗科,山東 271103
近年來,臨床檢驗診斷中,微生物檢驗科可作為診斷感染性疾病的一種安全性高、且準確可靠的主要手段,亦是作為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后續(xù)治療以及流行學調查研究等工作提供了有效價值。由于病源種類較多,檢驗程序相對繁瑣,加上臨床相關檢驗人員的專業(yè)技能水平及職業(yè)素養(yǎng)參差不齊等諸多因素,促使對微生物檢查結果產生直接影響。隨著臨床廣譜抗菌藥物被廣泛使用,促使病原菌耐藥性也隨之不斷增加,最終對臨床對感染類疾病的后續(xù)治療帶來一定困難。為此,針對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于抗生素藥物的選擇應需謹慎的同時,還需加強對微生物檢驗質量的把關[1]。為此,該文選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間在該院檢驗科送檢微生物檢測標本386例為研究樣本,并對檢驗科微生物檢驗質量的有關因素以及病原菌耐藥性進行深入研究,該研究報道如下。
選自在該院檢驗科送檢微生物檢測標本386例的一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如血液、糞便及尿液等。以上納入研究樣本均獲得該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并對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以及病原菌耐藥性給予評估和總結。納入標準:均經臨床檢驗科微生物進行檢驗,符合感染性病癥的診斷標準,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均排除出現(xiàn)資料不完整及伴隨其他異常疾病者。268例標本中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26例、女性患者160例,年齡 16~75歲,平均年齡(17.23±2.5)歲。
分析微生物檢驗質量的有關影響因素:①采取微生物檢驗報告分析法給予分析,首先對微生物檢驗報告的準確性給予詳細調查及分析[2]。②調查檢驗科微生物有關影響檢驗質量的相關因素。③對所有標本進行采取藥敏實驗: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下,常規(guī)對臨床送檢標本的病原菌進行分離,并給予鑒定[3]。④儀器型號:采取K-B試紙擴散法對藥敏實驗進行常規(guī)檢測,并遵照美國臨床實驗室的標準對病原菌耐藥性進行判定[4]。
觀察檢驗科微生物各項檢測的臨床總準確率情況;分析所有檢測報告中有關影響微生物檢驗結果的相關因素;比較革蘭陽性、陰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百分比為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s)為計量資料,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該次檢驗報告中出現(xiàn)的誤差為168例,誤差率為62.68%,在微生物檢測項目中,血常規(guī)的總準確率65.00%,則蛋白定量的準確率為37.78%,相對最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微生物各項檢測的總準確率情況
該次實驗總調查168份誤差報告,其中2016年存在誤差報告98例,則2107年共檢驗誤差報告70例,其中有關影響微生物檢驗結果因素包括人員素質、標本采集及保存、操作規(guī)范性因素及其他因素。見表2。
表2 調查有關影響微生物檢驗結果因素情況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紅霉素、β-內酰胺類及喹諾類等抗生素藥物所產生的耐藥性較為顯著;則大腸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對喹喏酮類以及頭孢類的抗生素藥物所產生的耐藥性效果顯著。見表3。
表3 比較革蘭陽性、陰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近年來,因病原菌引起的感染依舊是人們健康的主要威脅。隨著臨床抗菌藥物的不斷研發(fā)與完善,可有效降低了傳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情況,同時病原菌耐藥性的出現(xiàn)以及蔓延確大幅度降低了抗感染治療的臨床療效。針對微生物檢驗可作為診斷臨床傳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因在臨床實際操作中,極易出現(xiàn)多種客觀因素以及主管因素的干擾,促使檢驗結果出現(xiàn)誤差的現(xiàn)象,最終會直接對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后續(xù)治療帶來一定影響[5]。為此,該院對檢驗科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和病原菌耐藥性給予詳細分析。據(jù)有人在研究報告中顯示,臨床工作人員的操作水平以及標本質量是作為微生物檢驗質量的有關影響與檢測結果的重要因素[6]。為此,為有效提高檢測報告的準確率,應對臨床工作人員加強崗前培訓,嚴格要求熟練檢驗技能與相關知識,同時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及責任心,若在檢驗過程中,出現(xiàn)未能識別菌種或未曾見過的菌種時,應相互探討,研究,避免誤差的情況發(fā)生。與此同時,其病原菌的耐藥性具有明顯差異[7]。由此可以說明,對于不同的病原菌或不同致病菌可對抗生素耐受性均有所不同,應結合患者的自身疾病嚴重程度來給予有效評估,給予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該次實驗結果闡述:總調查168份誤差報告,對2016年調查誤差報告98例,影響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有關因素包括人員素質因素占總構成比的42例(42.85%)、標本采集及保存因素占總構成比的35例(35.71%)、操作規(guī)范性因素占總構成比的 15例(15.30%)、其他因素占總構成比的 6例(6.12%),則2107年共檢驗誤差報告70例,其中人員素質因素占總構成比的32例(45.71%)、標本采集及保存占總構成比的23例(32.85%)、操作規(guī)范性因素占總構成比的12例 (17.14%)、其他因素占總構成比的3例(4.28%);同時在該次實驗總調查168份誤差報告,其中2016年存在誤差報告98例,則2017年共檢驗誤差報告70例,其中有關影響微生物檢驗結果因素包括人員素質、標本采集及保存、操作規(guī)范性因素及其他因素,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紅霉素、β-內酰胺類及喹諾類等抗生素藥物所產生的耐藥性較為顯著;則大腸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對喹喏酮類以及頭孢類的抗生素藥物所產生的耐藥性效果顯著,這與鐘平[8]在研究報告中總調查186份誤差報告,對2016年調查誤差報告92例,影響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有關因素包括人員素質因素占總構成比的40例 (43.47%)、標本采集及保存因素占總構成比的38例 (41.30%)、操作規(guī)范性因素占總構成比的10例(10.86%)、其他因素占總構成比的2例(2.17%),則2017年共檢驗誤差報告94例,其中人員素質因素占總構成比的48例(51.06%)、標本采集及保存占總構成比的 32例(34.04%)、操作規(guī)范性因素占總構成比的9例(9.57%)、其他因素占總構成比的5例(5.31%)的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針對檢驗科微生物檢驗質量的有關影響因素諸多,應采用有目的、針對性的加強培訓檢驗人員的專業(yè)技能水平及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提高操作的規(guī)范性,進而提高了標本的質量。
綜上所述,在對病原菌疾病進行治療時,應加強做好臨床微生物檢驗以及病原菌耐藥性的監(jiān)測,同時結合病原菌耐藥性來進行選擇對應的抗菌藥物,以便降低抗菌藥物的耐藥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