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成濤/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學校小學部校長
XIN GONGLUE
“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勞動教育提出的要求,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實際上蘊含著對于勞動教育的價值定位和根本目標。勞動教育,既是《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的“勞動技術領域”的一個質的提升,同時又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勞動課”(勞技課)的升華。勞動教育其實是教育的返璞歸真,其實質上是要面對“人”的教育,包括人的勞動本能、人的勞動情感以及通過勞動進行的各種創(chuàng)造活動。對于小學生而言,勞動就是“流淌在手指尖的智慧”,因此,學校對于勞動教育的基本定位應是:熟技能、會創(chuàng)造、勤實踐,意在讓學生參與真實的勞動活動。
勞動教育于人的發(fā)展而言,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深化推進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單獨開設勞動課并不意味著勞動教育的全面落地,如果游離于學校課程體系之外,反而不利于勞動教育價值的實現。因此,勞動教育需要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落小、落細、落實?;谶@一思考,我們以“學科+”的跨界理念,將勞動教育融會貫通于與之匹配的學科、活動之中,使其發(fā)揮育人的合力,真正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
在基礎教育中,“勞動課”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前,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中就設置了勞動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進入第八次課程改革之后,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體系中設置了勞動技術教育作為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其中要求:勞動與技術教育必須與信息技術、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整合推進。所以,在基礎教育課程設置領域來看,“勞動”的元素從來就沒有被忽視。但是,對于勞動教育的內涵解讀卻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在核心素養(yǎng)時代下,給予更為充分和全面的闡釋。在我們看來,勞動教育作為“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不能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各個領域密不可分,是滲透于各個領域中具有“魂”的價值的。如果將勞動視為簡單的技術課、手工課,或是職業(yè)體驗課,都不足以體現勞動教育的價值。從人的發(fā)展角度來看,勞動教育帶給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層面是基礎性的發(fā)展,而創(chuàng)造則是最高的目標和追求。
勞動教育不能只做書面的文章,亦不是每學期開展幾次活動就能實現的,要想落實、落地,需要常態(tài)化、常規(guī)化推進,需要融合于學生的各類學習活動中,落實于學校的課程體系中?;诖耍覀円钥缃缱鳛榛舅枷?,將勞動教育與研究性學習活動,與學科學習,與常規(guī)活動建立聯(lián)系,形成若干項課程群,覆蓋學生的整體成長之中。
一是科學+勞動,手指尖流淌創(chuàng)新的智慧。承上所述,我們理解的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勞動技能,而是更廣泛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是“動手做”,這既符合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勞動精神”的內涵,同時也符合小學生成長規(guī)律。我們利用“課后一小時”時間,開設了種植課程,讓孩子通過栽種一株植物,掌握種植技能,觀察記錄植物生長,體驗生命的成長;開設了“二十四節(jié)氣與科技”,讓孩子們通過觀察身邊的動物、植物、天氣等物候變化,堅持做觀察日記,理解自然世界與節(jié)氣變化的關系;開設3D打印課程,五年級的孩子針對鉛筆盒里的問題設計了一種可以畫直線、銳角、鈍角、圓、波浪線、平行線、斜線等的多功能尺子,已申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并開模生產;開設風箏的制作課程,讓學生既能動手制作掌握技術,同時也能開展系列化的探究活動,在放飛風箏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問題:怎樣使風箏上升更平穩(wěn)?為什么我的風箏飛不高呢?依據這些問題對自己的風箏進行改造。
二是學科+勞動,參與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在校園內,我們開辟了一個讓孩子們能夠參與勞動體驗的場地,命名為百草園。里面種植的植物可謂琳瑯滿目,既有枸杞、薔薇、黨參、白芷、艾草等中草藥,也有油菜、冬小麥、黑小麥、水稻、大蒜等農作物。面積不大,但孩子們在這里卻能夠體驗到勞動的樂趣。以五年級本學期課例《不一樣的秋播——冬小麥(壟作)栽培技術》為例,按照勞動技術課的一般操作,讓學生觀看一下相關的視頻基本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畢竟在城市里想要體驗一把種植冬小麥并非易事。但是,擔任勞動課的宋老師硬是把語文、數學兩個學科的老師都帶到了“百草園”(學校的種植基地)。涉及數學學科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植樹問題》,即種兩小塊地的小麥,分別是一壟三行和一壟兩行的壟作栽培實驗;語文學科則是讓學生體驗感受“秋播”場景,并積累寫作的素材,整節(jié)課緊緊圍繞“冬小麥的栽培技術”“小麥壟作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實踐,把其中需要的科學知識、數學知識、農業(yè)知識、農具的使用等內容進行融會貫通。
三是職業(yè)體驗,在社會實踐中成長。職業(yè)體驗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很多人看來,只有高中生才能走進相關的企業(yè)或公共事業(yè)單位進行職業(yè)體驗。實際上,對于職業(yè)的理解從兒童成長初期就已經有所認識,所以,我們在小學段開設了“人開銀行”“人開模擬法庭”“人開小交警”三項課程,讓孩子獲得不一樣的職業(yè)體驗。以“人開銀行”的實施來說,活動初期,我們并沒有按照職業(yè)體驗的規(guī)劃進行,而是僅僅以“人開幣”的發(fā)行為契機,開展德育,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兩個問題:一是“人開幣”印得太多,發(fā)得太快,逐漸就形成了“通貨膨脹”;二是“財富”只掌握在部分表現優(yōu)秀的孩子手中,而“人開幣”多的孩子也并不十分珍惜了,這顯然有悖于我們的初衷。鑒于這種現象,我們及時調整了策略,讓每個孩子都有獲得“人開幣”的機會。讓孩子們將自己的手工作品展示出來,可以兌換“人開幣”,然后成立“人開銀行”,鼓勵孩子們將“人開幣”存入銀行,可以賺取利息。這樣,孩子的作品就成了產品、商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幾個關鍵問題:存入銀行怎么計算利息?孩子們的手工作品怎樣核算成本價和利潤,如何定價?怎樣鼓勵孩子貸款收集各類手工作品開超市?于是,金融課程誕生了。我們邀請了銀行的職員到學校給孩子們授課,幫有興趣的孩子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經歷的就是一種社會職業(yè)體驗,這種實踐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四是手工制作,促使技術素養(yǎng)形成。勞動技術里需要有技術的成分,需要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技術素養(yǎng),讓學生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我們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師資源,成立手工作坊,開設選修課,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手工,并且提出了在小學階段至少學會兩項手工技能的目標。既有剪紙、泥塑、面塑、盤畫、雕刻、風箏、刺繡等非遺文化,也有木工、烙畫、折紙、絲網花、創(chuàng)意DIY等現代手工制作。手工作坊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行政教室,它既是師生的活動空間,又是作品的加工車間。在創(chuàng)意設計制作工作室內,既有扳手、鉗子、螺絲刀、電鋸、手鋸、小機床、烙畫機、電烙鐵等工具,又有木條、鐵皮、鋁塑管、木板等原材料,走進去一看,儼然就是一個加工車間。工作室的設置不僅僅是獨立的空間,它們承載著更重要的教育職能,讓每位學生都能貼近資源,利用資源。在這里,同一年級的不同班學生,甚至不同年級的學生,因選擇同一門課程而走進相同的教室,成為另一個教學班內的同學,直至學期或學年的結束。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動手設計、制作中具有技術意識,形成技術素養(yǎng)。
建設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勞動課教師隊伍是提升勞動課程效益的保障。從一般意義上說,為了彰顯對某個學科的重視程度,可能會以是否安排專職教師為考量的依據。但是,勞動課程的實施,尤其是基于跨界理念的勞動課程實施,無論是單獨地安排勞動課教師,還是單獨地安排勞動課時、勞動教材,都尚且不能將勞動教育的價值最大化。就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師資配備來看,并沒有多少學校能夠實現勞動教師(包括綜合實踐活動)的專職化。同時,讓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課教師兼任,更有助于學科間、學科教師間的育人共同體的建構。
建立多元的評價系統(tǒng)是課程實施的關鍵。對于大部分學科課程而言,評價方式幾乎是千篇一律的,那就是“一紙定乾坤”。因為,在學科課程中,知識點和課程目標都是固化的,很難從“體驗”的角度進行評價。但對于勞動課程來說,是不能用“筆試”來評價的,而是要采用真實性評價的方式來進行,即評價學生的真實性體驗,也就是學生的過程性活動顯性的展示?;诖?,我們采取“成果答辯+展評”的評價方式,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價,即學生介紹自己的勞動體驗或展示自己的勞動作品,同時要接受參與評價人員的質疑。此外,對于手工制作類的產品,我們會在學期末開展一次作品展銷會,將作品轉化為產品、商品。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每一件作品進行標價。每一件作品要有具體的原材料、人工費用以及盈利三個方面的核算,之后,要讓學生進行推銷,將作品推向“市場”,創(chuàng)建“學生作品淘寶店”,讓學生的作品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最后與購買原材料的費用進行對比核算。這不僅僅是課程與社會的融合,同時也是對技術類課程的有效評價。
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要精心設計。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就曾指出:“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币源藖砜?,勞動教育是關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問題,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適應未來社會的勞動教育并不能完全依靠目前社會上流行的各類所謂的勞動教育基地,而要從學校的辦學目標出發(fā),從學校的課程建設出發(fā),精心設計、精心選擇,體現信息社會背景下的新勞動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未來的生活中發(fā)揮優(yōu)勢、熱愛生活、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