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娟
[摘 要]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出發(fā),以生為本,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搭建交流討論的平臺,讓學生在最真實、最和諧的環(huán)境里提高信息技術素養(yǎng)。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態(tài)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 G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2-0045-02
生態(tài),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下生存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現(xiàn)在,生態(tài)常常被用來定義美好的、自然的事物。幾乎所有人都向往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和食物,因為它們遵循大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同樣,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追求最自然、最真實的課堂。
信息技術課堂,在小學階段深受學生喜愛,所以教師更應該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構建更和諧、更生態(tài)的課堂。和諧生態(tài)的課堂,不需要教師和學生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不需要任何強制的灌輸和違心的表達,而是教師和學生平等相處,教學和學習相得益彰,使學生知識的獲得和素養(yǎng)的提升自然達成。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且富有好奇心,喜歡在玩中學,對計算機有一種神秘而好奇的感覺,學習積極性很高。但是,相對于初、高中的學生而言,小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構建更生態(tài)、更適合小學生的信息技術課堂。
一、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應該具備的要素
1.自由開放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扣除學生從教室排隊進入微機室到開機的時間,原本35分鐘的課堂還剩下25~30分鐘。所以,很多信息技術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會傾向于先授課,再讓學生依葫蘆畫瓢,最后進行作品展示。這樣教學,學生雖然也能習得技能,但是整節(jié)課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交流探討和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作的時間非常少。因此,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不應局限在學校的微機室,而是學生生活學習環(huán)境里的一部分,因為信息技術在學生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教室里的電子白板、多媒體和校園里的觸屏電視、隨處可見的LED顯示屏及家里的平板、電話手表等。同時,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和交流、用自己的思維想象和憧憬,只要來源于生活、學生的素材,都是信息技術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2.自然性
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允許學生客觀存在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有奇思妙想,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充分備課,預設好各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引導學生自然學習,不強行要求學生一定要怎么操作,不以某個標準去衡量學生的收獲。“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都應該給予鼓勵、表揚。
3.以生為本
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屬于學生,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調控者。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如瀏覽參觀、自由發(fā)言、小組交流、自己創(chuàng)作等。課堂上學生和同學分享的是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或親自實踐、思考獲得的結論,討論的是自己探究過程中最感興趣的話題,解釋的是學習新知后獲得的理解,盡管有時學生的解釋并不正確,但這才是自然的狀態(tài),才是真實的學生。
4.獨立性
只有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構建和諧生態(tài)的課堂。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關系平等且獨立是關鍵。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積極提倡教師和學生就像魚與水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師生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和學一體化,不分你我。在這個生態(tài)的課堂中,只要想嘗試、想表達、想創(chuàng)造,都能得到充分展示的機會,所以教師更應該留出足夠的課堂時間給學生去交流和分享、探索和研究。
二、如何構建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
1.組建學習小組
組建高效的學習小組是構建生態(tài)信息技術課堂的重要一環(huán)。在組建學習小組過程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情況,注意學生能力和個性的差異,均衡、合理地進行分組,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并給每個小組充分的信任和必要的提醒。學習小組的組建有利于實現(xiàn)信息技術課堂的生態(tài)化以及認知、情感和技能這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有利于引導學生圍繞學習任務自行開展學習活動,更有利于學生展示最生態(tài)、最真實的自我。此外,教師還要定期對各學習小組進行檢查、評價以及交換學習小組成員,以利于學生學習的順利開展,保持學生學習的新鮮感和熱情。同時,各學習小組成員應當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并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制定好個人工作安排表,如誰搜集信息、誰記錄存檔、誰匯報展示、誰監(jiān)督提醒等。通常,學習小組的組長實行民主推薦和輪流擔任制。在課堂上,教師應提供時間和平臺供學生交流,分享學習心得。
2.利用任務驅動法把課堂還給學生
“以生為本”是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追求的理想境界,這樣的課堂應該屬于學生。在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里,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榫哂袆?chuàng)造力、有主見的小主人,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相信學生都是一顆顆健康的種子,只要引導方式得當,這一顆顆種子一定能順利地發(fā)芽、開花、結果。這樣教學,真正解放學生,使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教師應充分運用好任務驅動教學法,設計合理的學生感興趣的教學任務,讓學生緊緊圍繞教師設置的任務進行各項學習活動。
3.生態(tài)化的教學設計
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師最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課堂的變化,關注教學的目標、過程,真正讓學生愛學習、會學習。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前置學習,即先學后教。前置學習是一堂課的開端,是學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學過程,也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進行生態(tài)化的情境導課。
良好的導課是課堂成功的關鍵。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追求更有效、更自主的教學模式,所以教師應思考怎樣設計新穎有趣的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進行生態(tài)化的討論交流。
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考慮設計怎樣的探究性問題和學習任務,使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讓學生在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過程中,體驗到獲得新知識、與人分享的愉悅感、成就感。例如,小學四年級下冊《制作獎狀》一課教學,教師是這樣設計的:先用學校本周的頒獎儀式視頻導課,然后視頻定格在獲獎學生手中的獎狀,讓學生欣賞獎狀,再展示從網(wǎng)絡上搜集到的各式各樣的獎狀。這些場景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非常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師展示一張在Word文檔里制作的獎狀,并提問:“如果讓你給同學頒發(fā)一張獎狀,你打算怎么設計這張獎狀?”于是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何制作一張同學喜歡的獎狀?小組成員分配任務,自行上網(wǎng)查找資料,嘗試設計獎狀,并交流分享、互相點評作品。最后,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解制作方法,說出自己的思路和疑問,教師適時點評、引導和小結。在這節(jié)課上,利用Word文檔制作獎狀的素材和需求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一點兒都不陌生,而且制作獎狀的必要性也很清楚,所以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親自經歷了學習的整個過程,思維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且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可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充分備課、備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構建生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堂,全面發(fā)展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