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娣
[摘 要]大腦和眼球的發(fā)展是閱讀的身體基礎。腦科學研究成果為學生的語文閱讀提供了科學理論。作為教師,要從全腦開發(fā)的視角,建構全息閱讀的范式。全息閱讀具有泛在性、全科性和實踐性。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全時空,觀照學生的全素養(yǎng),探索閱讀的全路徑,使全息閱讀更好地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全息閱讀;閱讀教學;腦科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0-0030-02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斯佩里(Sperry)教授的“裂腦實驗”表明:人的大腦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右腦間用“胼胝體”(兩億多條神經束)進行溝通。人大腦兩個半球的相互配合、補償、協(xié)同等為大腦的全息認知、全息思維提供了身體—心理基礎。作為教師,要從全腦開發(fā)的視角,展開閱讀教學。為此,我們建構了全息閱讀范式,旨在全方位、多視角地把握閱讀各個要素間的關系,讓閱讀成為助推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載體。
一、全息閱讀:基于腦科學的閱讀特質
討論全息閱讀,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全息”。“全息”(Holography)又稱之為“全息投影”,是“一種記錄被投射物、拍攝物反射、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振幅、相位等)的照相技術”(引自“百度百科”)。在閱讀教學中,引入這一影像學三維立體圖像概念,旨在將學生在閱讀中的全部顯態(tài)、潛態(tài)和隱態(tài)信息敞亮出來。全息閱讀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泛在性
現(xiàn)代信息媒體為學生大腦節(jié)律性學習特質、提高大腦閱讀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撐。閱讀不僅可以在課內進行,而且可以走向課外。運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借助“互聯(lián)網+”技術,可以讓學生的閱讀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人不在,這就是閱讀泛在性的體現(xiàn)。比如,閱讀課文《輪椅上的霍金》時,可以讓學生課前、課后借助網絡了解霍金的人生經歷,瀏覽《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了解霍金的主要成就、學術思想和生平逸事等。這樣的泛在性閱讀,使學生在全息關注中厚積知識、在信息加工中提升能力。
(二)全科性
神經元(神經細胞)是大腦的基本單位,神經元活動決定著神經回路的精細排列。它在閱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語文閱讀也影響著學生的神經元活動,修飾著神經元回路,影響著學生認知、情緒和行為。比如,教學《鞋匠的兒子》時,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出白宮會議的情境,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還原那一刻的情景。在交流討論中,學生或改編成演講詞,或排練成戲劇,或改編成問題辯論。在他們角色扮演、演講、論辯過程中,我適時地播放背景音樂,或出示背景圖片。在聲影畫的多重感官刺激中,學生群情激昂,慷慨陳詞。這樣的全息閱讀,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的局部細節(jié)、背景、意蘊。
(三)實踐性
一個神經元的沖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相互接觸的結構稱為突觸。突觸有兩類:一類是長的突起,稱之為軸突,是信息進出神經元的主要通道;另一類是短的突起,稱之為樹突,呈樹枝狀態(tài)。正是依靠突觸,神經元才得以聯(lián)結。如何通過閱讀生長并增加大腦突觸呢?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這樣幾篇課文——《姥姥的剪紙》《牛郎織女》《安塞腰鼓》。這些課文從不同角度(民間工藝、民間故事、民間舞蹈藝術)展現(xiàn)了民風民俗,能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嘗試自主解讀文本,將“篇”與“篇”進行對比、融通,從而在互文閱讀中提升學生閱讀實踐效能。實踐表明:當學生經歷了解讀嘗試、閱讀實踐后,其感受會比單純的認識、教師的直接講解獲得更深刻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二、全息閱讀:基于腦科學的閱讀教學
傳統(tǒng)的學習理論和觀念認為:“人的神經系統(tǒng)生理解剖特征是與生俱來的,人大腦的發(fā)展和成熟不受外界環(huán)境制約。如果給大腦足夠的營養(yǎng),大腦就會按指令自然發(fā)展起來?!爆F(xiàn)代腦科學研究表明:腦神經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或者說可修飾性,腦神經系統(tǒng)精致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因素。通過全息閱讀教學,教師可以不斷地給學生大腦以不同的良性刺激,促進學生大腦神經元的生長和腦神經網絡功能的順暢。
(一)提供全時空,拓展全息閱讀教學
全息閱讀遵循學生大腦活動節(jié)律,努力讓學生的大腦獲得生態(tài)有氧的呼吸。為此,教師要提供全時空,給學生創(chuàng)設“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放松性警覺”。研究表明:“放松性警覺”是學生閱讀的最佳狀態(tài)。只有在愉悅的、快樂的情境中,才能提升閱讀的品質。
現(xiàn)在的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歷史感到陌生,對日寇侵略史實知之甚少。因此,在學習《盧溝橋烽火》一文時,教師將電影《血戰(zhàn)盧溝橋》引入其中,拓展學生的閱讀時空。這樣通過影片和課文,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讓學生了解、認識盧溝橋事變的史實和歷史意義。這樣的全息閱讀讓學生了解過去、正視現(xiàn)在、展望未來,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之花綻放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二)觀照全素養(yǎng),深化全息閱讀教學探索
相對于當下碎片化閱讀、單一化閱讀、淺表化閱讀,全息閱讀是一種連續(xù)性閱讀、綜合性閱讀。觀照全素養(yǎng),要求閱讀教學不僅要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還要兼顧其他學科,形成一種綜合素養(yǎng)。全息閱讀通過多種方式作用于學生大腦,讓學生發(fā)揮多種智力,引發(fā)多種情緒、思維反應。比如,體驗文本的音樂性,觀照文本的圖像性,領悟文本的邏輯性等。這樣的閱讀不僅能發(fā)展學生語用能力,而且能發(fā)展學生音樂素養(yǎng)、美術素養(yǎng)等。
如,教學《姥姥的剪紙》,基于全息視角,學生可以展開系列研究活動。可以展開作品研究、作家研究等。以作品研究為例,可以展開文本的主題、文本的人物以及民間藝術研究(這需要美術教師介入)等。這樣的閱讀,突破了單一的文本解讀,走向了全科學習、綜合學習領域。
(三)探索全路徑,打通全息閱讀教學通道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受到外界刺激越多,就越具靈活性。全息閱讀不單純是認知行為,更是實踐—感知—思考、手—腦—心共同參與的具身活動。作為教師,要調動學生眼睛、耳朵、大腦、小手等多種感官,使之協(xié)調活動,打通學生全息閱讀的通道。
打通學生全息閱讀的教學通道,必須用關系思維、系統(tǒng)視角、無界思想等探索全路徑??梢砸龑W生規(guī)劃閱讀路向、制定閱讀路線圖、分享閱讀收獲等;可以設置閱讀公眾號,創(chuàng)建班級閱讀網站,用閱讀二維碼等點亮學生的閱讀。這樣的閱讀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文字閱讀,產生了諸如光影閱讀、網絡閱讀等多模態(tài)閱讀。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三亞落日》,不僅要讓學生品讀文本中的優(yōu)美詞句,更要借助圖片、視頻等豐富學生的感知。伴隨著優(yōu)美的文字,學生跳出課堂時空,仿佛置身于優(yōu)美的三亞景色中,和文本作者一起沉醉其中,感受到自然魔幻般的變化。這樣的全息閱讀,使學生得到心靈的凈化和人格的升華。
全息閱讀,關鍵是打開學生的閱讀通道。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的閱讀路徑,以“互聯(lián)網+閱讀”方式展開,讓學生的閱讀突破課堂,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語言、圖片、聲音、動作、媒體等的多模態(tài)、多路徑教學能喚醒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進行全息閱讀。
[ 參 考 文 獻 ]
[1] 徐燕娟.著眼于兒童的精神成長——兒童全息閱讀的校本思考與實踐[J].江蘇教育.2018(6).
[2] 項平.“全息閱讀”:給予兒童360度的支持[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6(5).
[3] 俞曉云.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整本書閱讀實施路徑[J].教學月刊(小學語文).2018(6).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