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音樂與電影主題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區(qū)域風情和民族意蘊。本文將針電影音樂民族化的特點及作用進行探討,并結合當今傳媒行業(yè)全球化的趨勢,從電影音樂本土化的角度出發(fā),探尋電影音樂的民族化與全球化的趨勢對電影人物塑造、情感表達、主題揭示及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一、電影音樂民族化發(fā)展綜述
畫面以事物對客觀性運動的反應來表現電影中的事件,而電影音樂多以主觀性情緒起伏表現和客觀性的描繪功能反映電影中的情調、事件的情緒氛圍和人物的主觀感情,為觀眾營造出一種沉浸式的、類夢幻的心理狀態(tài)。電影音樂由主題音樂、場景音樂、背景音樂、主題歌和插曲等元素構成。
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市場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制作精良的國產電影受到觀眾的好評,歐美和好萊塢電影也逐漸進軍中國本土市場。音樂作為人類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與歷史文化、地域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是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身份的獨特標志。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民族性的音樂也逐漸滲透到電影音樂中。筆者按照電影音樂民族化發(fā)展的情況,將導演、故事題材和作曲家這一團隊的構成分成三類,如表1所示。
二、電影音樂民族化的特點及作用
電影音樂必須是電影觀念內的音樂,它的寫作和在影片中的存在必須符合電影的觀念和需要,它應當是隨著影片情緒和人物情緒的發(fā)展油然而生,并自然地發(fā)展和分寸適當地存在。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多來自民間藝術,可以增添電影本身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拉近影片與觀眾的距離,使觀眾可以欣賞和領悟電影所要呈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藝術。
(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電影中運用民族音樂可展現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戲曲是我國流傳久遠、十分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我國民族傳統(tǒng)藝術中具有代表性。戲曲講求的是“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眉目傳情”。例如,在電影《霸王別姬》中,多個京劇片段,戲詞各不相同,所對應的情節(jié)與情感也不相同,其中包括京劇《霸王別》《貴妃醉酒》和昆曲《牡丹亭》《孽海記·思凡》等片段。主題音樂京劇曲牌《夜深沉》在全劇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令人比較深刻的是以下幾場戲:小豆子被母斷指,從此開始一生的戲劇生涯;1976年以后程蝶衣與師兄排練卻以自刎落幕;小豆在內心做斗爭,從此人戲不分、性別不明,主題的漸快漸慢突然驟停。此外,《夜深沉》這一主題還出現在識情、醉酒、靈堂送別、點燃戲服等許多部分。京胡的主題代表著程蝶衣的形象。這一主題音樂更好地烘托氣氛,并以較大的反差來描繪程蝶衣復雜的心情。
在近幾年的電影作品中,電影《解救吾先生》音樂采用了部分京劇的凈角唱腔,使得影片別有一番韻味。華子成功潛如吾先生家里時,華子學起吳先生在電影雜志里面的笑容,此時音樂響起京劇凈角特有的唱腔,更有力地表現了華子忘乎得意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奸詐狡黠的性格特點。
民歌作為一種最易于表達情感的形式,自熱流露出對地方特色和家土情懷。我國的民歌通??煞譃槟媳眱纱髩K,北方的人兼具熱情、豪放,所以民族音樂也以陽剛之氣為主。南方人婉約細膩,以陰柔為主。電影中運用民間音樂,可以更好地還原地域風土人情,同時也使電影本身更有感染性。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貫穿影片始終的插曲《秦淮景》便是由作曲家根據中國江蘇民歌《無錫景》改編,節(jié)奏緩慢,更為貼近影片中所要表達的情緒與主題。恰恰是這一段聽似沒有過多修飾的旋律卻與影片中的人物及影片中具有慘烈震撼的畫面形成呼應與強烈對比。音樂旋律與歌詞的搭配,描繪出當時金陵古都秦淮河畔的景象,對比戰(zhàn)火紛飛的慘烈畫面,配合這段聲音,在影片開頭與結尾體現意蘊深厚的中國文化味道。
(二)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象征意義
我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極具表現力。電影音樂中通過民族樂器的使用能將電影的民族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夜宴》中,幽州節(jié)度使被處以棍刑時,場面相當殘忍。厲帝在高臺上俯視打手,手一揮,打手們便開始敲擊。云鑼的低頻音色十分沉重,烘托戰(zhàn)爭的緊張,反映出帝王的殘暴與不公平。在我國國產電影中,經常使用鑼、鼓等打擊樂器來渲染緊張與壓抑的氣氛。
另外,琵琶、古箏、二胡和蕭等中國民族代表性樂器經常出現在電影中。例如,電影《十面埋伏》中的琵琶,這種樂器在我國古典文學中象征著柔美內斂,片中琵琶柔美清麗的音色與神秘氛圍十分契合。電影《阿詩瑪》中使用竹笛和三弦作為全篇僅有的兩種樂器,烘托出彝族人的濃郁生活氣氛。
電影音樂的民族性,是文化發(fā)言的一種訴求,民族音樂深深扎根在人們記憶和靈魂中。電影運用民族音樂,可以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發(fā)展,不斷傳承下去。
三、電影音樂民族性的全球化發(fā)展
當今,電影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全球化發(fā)展的趨勢,與之密不可分的音樂也在不斷成長著。中西方音樂的融合與交互,不僅使得電影音樂在形式結構上獨具創(chuàng)新,同時結合民樂與西洋樂自身的特點,更好地表達了中國題材電影的主題、情感。
(一)中西方音樂的交互與融合
電影《大圣歸來》中,山妖進村抓小孩、孫悟空與石頭怪斗爭、孫悟空與妖王的斗爭等情節(jié)運用銅管和打擊樂來營造緊張的氣氛。師傅夜尋江流兒,使用密集的弦樂,渲染夜晚的緊張和不安。琵琶、鼓、鑼、弦樂和大管等樂器的使用出現在山妖夜襲客棧的情節(jié),渲染輕松幽默、驚奇神秘的氛圍。中國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交互使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加強了感染力。
電影《功夫熊貓》中的音樂向電影《英雄》致敬,音樂為五聲調式,笛子、二胡、銅鑼、琵琶和二胡等樂器與中國山水畫寫意之境相配合,展現了中國文化中關于“意”“氣”的概念和意境,透著中國式英雄人物的孤獨與大氣。阿寶夢見神龍大俠瀟灑習武時,此處樂曲的配器上作曲家采用了中西結合的寫法,爵士音樂的鼓點和銅管樂器的滑音配合著上行的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的弦樂,表現出輕松幽默的氛圍。中西合璧的音樂帶給觀眾全新的聽覺享受,并將中國文化有機根植于電影之中。
導演何平在拍攝電影《天地英雄》時,大膽使用了拉赫曼創(chuàng)作的音樂《印度往事》,搭配傳統(tǒng)樂器二胡等樂器演繹,獨具異國風情,這種新穎的方式讓觀眾覺得耳目一新。
(二)致敬經典中國民族音樂
《大圣歸來》中的幾首音樂致敬了中國經典民族音樂。作曲家黃英華選用了三段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第一首是于會泳和胡登跳創(chuàng)作的《闖將令序曲》,原曲描繪了人民努力奮斗、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該樂曲出現在影片開頭,表現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英雄氣概,與其壓在五行山下落魄不堪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二首選用的是《小刀會序曲》,畫面中孫悟空從山妖巢穴走出,呼應了影片開頭的畫面,表現齊天大圣瀟灑風度和英勇氣概。第三首是古箏曲《漁舟唱晚》,該樂曲出現在孫悟空與妖王的打斗情節(jié),快節(jié)奏的音樂展現了孫悟空與妖王的精彩對決。這些樂曲不僅提升了電影的視聽效果,同時也將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推向世界性的大銀幕。
四、結語
中國影視中的民族性隨處可見,尤其是通過電影音樂表現出來的民族特色更能深入人心,電影創(chuàng)作者從表現中心思想的角度出發(fā),背景音樂的選擇既是滿足電影效果的刻意追求又是自身感情的真實流露。所以,不同的音樂背景所展現的藝術魅力也是風采各異的。影視音樂中洋溢出的民族性,讓人們深深地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傳媒大學)
作者簡介:徐藝銘(199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錄音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