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漢語特點及獨特的語言組織形式,古典詩詞具有音樂美。根據(jù)詩詞依律而作的文體特點,詩詞教學應從音韻出發(fā),挖掘文本情思。從詩詞的平仄、韻腳、節(jié)奏等角度切入能夠更好地鑒賞詩詞的聲情。
關鍵詞:詩詞教學;音韻;節(jié)奏
一、 詩詞教學的文體取向:從音韻切入
中國古典文論將文學作品分為言(包括音、形、義)、象、意三個層面;波蘭現(xiàn)象美學家英加登提出了語音層、意義單位層、多重圖式化面貌層和再現(xiàn)客體層的“文學文本四層面說”;美國文論家韋勒克在英加登的基礎上提出了聲音、意義單元、形象和隱喻、詩的特殊世界、模式和技巧的五層面說。[1]無論是中國古典文論抑或外國現(xiàn)代文論,人們都提倡從語言本身、聲音本身去鑒賞文學作品。
《尚書·舜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2]《詩經》可以合樂歌唱,格律詩依格律寫成,宋詞更是因音律而制,詩詞自誕生起就是和音樂結合在一起的。漢字的單音節(jié)性和固定的聲調,被有意識地組織調度就形成格律,產生節(jié)奏,從而呈現(xiàn)音樂美。[3]劉勰認為構思詩歌需尋聲律而定墨;南朝沈約提出四聲八病說,倡永明體,作家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也非常注重音韻節(jié)奏的安排。由于詩詞這樣的文體特征,因而其在教學過程中無法脫離音韻鑒賞。
從目前一些詩詞教學課例來看,小學階段的詩詞教學,由于其篇幅短小,意蘊較為淺顯,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朗讀、揣摩音韻與情感間的關系。中學階段的詩詞教學由于篇幅較長,加上高考詩詞鑒賞的題型固定,教師的教學重點則主要集中在對意象、情感、語言技巧的分析上,即使有朗讀環(huán)節(jié)也大多著眼于朗讀技巧的指導,缺乏對節(jié)奏韻律的分析。
緣情入文、披文入情的確是解讀古典文學作品的一條路徑,但這說的是文而非詩。詩的解讀要用詩家語,而詩家語就是韻律。如果不能依據(jù)文體特點從音韻切入,那么對于古典詩歌就無法做到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欣賞。
二、詩詞音樂美的構成要素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認為:人類所具有的摹仿和音調感、節(jié)奏感等天性是詩歌產生的基礎。節(jié)奏和韻律使得詩歌成為最有美感的一種文體。要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的音樂美,就要從詩歌的聲調音韻、節(jié)奏等方面去把握。
(一)聲調
詩詞聲調的和諧是判斷其為好作品的主要條件。聲調上有平仄四聲的安排才能使整首作品音調和諧。唐詩宋詞所屬的語音系統(tǒng)是中古音,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tǒng)稱為仄聲。聲調除了有高低之分,還有長短之分,平聲音長,仄聲音短。明代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道:“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边@表明聲調與情感的表達關系密切。
葉嘉瑩在《唐宋詞十七講》里就從音韻的角度切入詩詞鑒賞:“枕、錦,都是上聲字,上聲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揚起的聲,有一種飄揚悠遠的感覺……那夢境的悠遠不用說明,一種縹緲的悠遠的感覺,都在詞的聲調之中表現(xiàn)出來了……” [4]總的來說,平聲悠揚,可傳達平和愉快之情;上聲曲折而向上揚起,可傳達飄揚悠遠之情;去聲下降力度大,可傳達立斷堅決之情;入聲短促,可傳達激烈或輕快之情。[5]盡管中古音四聲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已經分化,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去聲不變,入聲消失,但現(xiàn)代音調依然能夠大體對應古音調,入聲在南方一些方言里依然存在。
以杜甫的《哀江頭》開頭四句為例: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這首詩作于757年春。756年秋長安淪陷,杜甫離開鄜州投奔剛即位的唐肅宗,卻被叛軍抓回長安。景物仍在,國已破家已亡,詩人只得無聲地痛哭。為表達內心的悲慟與壓抑,詩人用了入聲字作結:曲、綠,短促壓抑,聲如嗚咽。由于普通話中沒有入聲,讀這首詩就少了不少韻味,學生便體會不到字句與聲情的契合。在課堂上,教師不妨請學生用方言來朗讀這首詩,在短促壓抑的聲音里充分感受詩人的痛苦之情。
在愛國詞人辛棄疾心中“忠義奮發(fā)的進步的力量”和“遭到的饞毀、罷廢的反面的壓抑力量”“激蕩盤旋著”,[6]這種心緒在詞中反映為多用仄聲收腳。其詞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均押仄聲韻,以去聲為主,使聲音聽起來短促、堅決,表達出作者憂慮國事、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
盡管不能說詩詞的情感意境與音調一定全然相關,但在詩詞寫作中相同的音調與不同的韻腳搭配卻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效果。在古詩詞教學中,尤其在南方方言區(qū)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揣摩音調與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之間的關系。
(二)用韻
用韻,就是在上下語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規(guī)律地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現(xiàn)出和諧悅耳的音樂美。朱光潛認為韻的功用是把渙散的聲音聯(lián)絡貫串起來,并形成反復的聽覺沖擊。用韻可看疏密、韻部發(fā)音特點等。一般說來,在詞中句句協(xié)韻,也就是韻位過密的,宜表達激切緊促的思想感情;隔句協(xié)韻,也就是韻位均調的,宜表達低徊的凄婉情調。[7]
不同的韻字由于發(fā)音特點不同,給人的聽覺感受也不同。清人周濟說:“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有聲響,莫草草亂用!”[8]《中原音韻》一書中把韻部分為十九部,包括東鐘、江陽、支思、齊微等,明人王驥德對此評論說:“‘東鐘之洪,‘江陽‘皆來‘蕭豪之響,‘歌戈‘家麻之和,韻之最美聽者……‘支思之萎而不振,聽之令人不爽?!盵9]語音學根據(jù)韻母中元音開口度大小和舌位前后把韻母分類:元音開口度大、舌位靠后的是洪音;元音開口度小,舌位靠前的是細音。一般而言,洪聲韻可以表現(xiàn)歡樂、雄渾或平和之情;細聲韻可以表現(xiàn)低回、委婉或憤懣之情。
例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韻字“嗚、呼、突、兀、屋、吾、廬、獨、足”等密集疊加、回環(huán)往復,“u”音和人類哭泣聲、風聲相近,起到擬聲效果,造成了如泣如訴的聽覺沖擊。
筆者在執(zhí)教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時,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留意這首詞的平仄與韻部特點:
師:大家在朗讀這首詞的時候,從讀音上你聽出了怎樣的感覺?
生:爽朗、明快。
師:請大家再朗讀一遍,邊讀邊畫出到底是那些字眼的讀音給了你這樣的感覺呢?
生:華、畫、風、萬、家、沙、涯、嘉、三、花、羌、娃、夸。
師:在語音中,一般來說比較激昂的情緒多用開口音來表達,比如ang、an、a、en、eng等;而比較低沉的情緒多用閉口音來表達,比如ei、i、ie等。就好比我們情緒激動時就感嘆“啊”“哇”“呀”;但是情緒低沉時就不想說話,支支吾吾一樣。大家畫出的這些字眼都是押eng、a、an、ang這些開口度較大的韻,很好地傳達出一種爽朗的感覺?,F(xiàn)在大家可以再讀一讀《雨霖鈴·寒蟬凄切》,聽聽作者用什么韻傳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切、歇、噎、別、節(jié)、月等字眼是閉口音,又是入聲字,讀起來感覺比較苦澀。
當然,要說明的是語文教師不是要教會中學生音韻學,更不是用古音來讀古詩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找到詩詞聲韻與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更好地鑒賞詩詞,提高其審美能力。
(三)節(jié)奏
節(jié)奏指音樂中交替出現(xiàn)的有規(guī)律的強弱、長短的現(xiàn)象。詩詞節(jié)奏與漢語的特征有關。漢語是一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一般是兩個音節(jié)組成一個音組,又叫音步。原始的詩歌從二言開始,發(fā)展到三四言、五言、七言。四言二頓,音節(jié)是二二;五言三頓,音節(jié)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頓,音節(jié)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音步相同的詩行,構成行與行之間節(jié)奏的勻稱,體現(xiàn)出一種節(jié)奏的回環(huán)美。[10]
詞作里長短句交錯,形成的節(jié)奏形式更多。一般而言,偶言句式呈對稱格局,適宜鋪張排比,但節(jié)奏比較滯板;奇言句式因節(jié)奏整齊中有變化而顯得生動。短句容量小,音節(jié)單調,如果配合仄聲收腳構成拗怒音節(jié),又押入聲部韻可以抒發(fā)激越之情,但如果短句里平仄互轉,則構成和婉音節(jié)。長句舒緩綿長,多用于慢曲長調,配合平聲可以抒發(fā)幽深婉轉之情,但如果平仄多拗犯亦可表達激越聲情。
以陸游的《釵頭鳳·紅酥手》為例: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這首詞八個三言短句,兩個七言長句,四個四言偶句,加上六個單字,長短交錯,呈現(xiàn)出靈動美;上闕詞“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從上聲韻的短句過渡到長句,節(jié)奏舒緩,飄揚悠遠,表現(xiàn)的是昔日溫暖恩愛的回憶。突然,詞人換上短促的入聲韻,用“惡、薄、錯”來表達美好愛情被拆散的壓抑,最激烈的地方用單字“錯”,一字三疊,一字一頓,憤懣之情噴薄而出。
王榮生教授強調,教學須把握文體特征。小說有小說的文體特征,散文有散文的文體特征,詩詞也有詩詞的文體特征。詩詞的文體決定了詩詞鑒賞時不能忽略其獨特的聲音形式。古詩詞鑒賞,有“因聲求氣”之說,“聲”指節(jié)奏、音調平仄、押韻,“氣”指情感、氣勢。只有從詩詞音節(jié)自身規(guī)律入手,揣摩詩詞的音調、節(jié)奏、韻腳與內容情感的關系,才是符合詩詞文體特征的教學取向。
注釋:
[1]胡山林.文學欣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漢]孔安國.尚書·舜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王力.漢語詩律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6]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研宄[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7][9]龍榆生.詞學十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8]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10]馮勝利.漢語韻律詩體學論稿[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周映映(1992—),女,廣東省廣州市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研方向為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