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杰
〔關鍵詞〕高考;高中;選科;心理調適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0-0047-02
2018年12月初,我校對高一學生進行+3等級考選科后重新分班,學校先是學生預選,然后根據(jù)選擇組合設置了11個模塊讓學生二次選,最后根據(jù)所選模塊重新分班。高一學生選科重新分班后,又進入新的適應期。面對新的老師、同學,學生不可避免地將老師進行對比。那段時間,心理咨詢室高一的學生日漸增多。作為一名心理教師,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們選科時的茫然以及選擇后的不安,我將學生們的困惑加以匯總整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我的選擇是否正確?”。不少同學看到自己的選擇只有一或兩個班,開始猶豫,擔心自己的選擇不明智,猶豫有沒有必要更換。其實,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每一個學生的興趣、能力、特質都不同,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判斷并決策。選擇的過程中學生學著為自己思考,為自己負責,這些可能是比分數(shù)更寶貴的經(jīng)驗。對十六七歲的他們來說,可能這是他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在決定自己的人生大事,因此在初期有恐慌、焦慮等情緒都是正常的。家長和老師要做學生堅強的后盾,協(xié)助他們,提供更多信息僅供參考,而非給他們傳遞更多焦慮、擔憂。
二是“現(xiàn)在的××科老師沒有以前的老師教得好”。可以說,學生們從入學接觸到的第一位學科教師引領他們步入高中這個新的階段,三個月的學習已經(jīng)讓他們逐步適應了老師的教學方式,調班后難免會將現(xiàn)在和以前的老師進行對比。但是我想說在學校,不存在不好的老師,只是存在不同教學風格的老師。學生產(chǎn)生情緒有其原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接納。家長或是班主任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學生或是流露出厭煩的情緒,而是要給他們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氛圍讓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既能平衡學生的心態(tài),也能了解到他為什么不能接受新老師。
2.給予回應。如“我知道你很喜歡原來的老師,也知道新?lián)Q了老師你肯定會不適應?!弊寣W生覺得你是在傾聽并且理解、尊重他的看法,這樣就營造了好的溝通氛圍。以后遇到什么問題,學生也會主動跟你訴說。
3.及時疏導。同他探討新老師的教學方式、與同學們的相處方式,尋找新老師身上的閃光點,樹立新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以此強化學生們和各學科之間已經(jīng)形成的鏈接。
4.嘗試主動、心平氣和地與新老師溝通。在一個適當?shù)臅r機,讓新老師知道學生在哪些方面不適應,是否可以改進?出發(fā)點不在指責老師教育方式的不足,而是為了共同尋找教育的契機。
總之,要讓學生知道:能夠適應不同教學風格的老師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能力。我們以后步入社會要適應社會,可以從在學校適應老師、適應新的班級環(huán)境開始。
部分學生還有“沒有選擇的那幾科是不是可以不學了?”這樣的疑問。面對這個問題,我覺得短期內這些未選科目可能不會被列入考試成績,無法評價學得好壞,但是從長遠角度看,學生從“學會選適合自己的+3學科”到“學會選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yè)、大學”,再到“學會選擇一種能讓自己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這才是生涯教育的初心。最終,教師是希望所有學生都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在實現(xiàn)生命意義的過程中,成長中的每一步都有它的價值,那些看似當下“無用的知識”也許只是默默地累積了起來,儲存在腦海中不起眼卻重要的領域,終有一天也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給學生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
三是如何融入班集體?,F(xiàn)在的新班集體中,有以前認識的同學,也有陌生的同學。有的同學是通過主動跟熟悉的人聯(lián)系,快速結盟,以防御內心的不安,似乎有結盟才能占據(jù)優(yōu)勢,才會安全。也有的同學表現(xiàn)得很熱情,對誰都很親切,沒有任何的距離感,而一旦安靜下來深入到內心又覺得自己沒有朋友。其實,學生在關注人際關系這個問題的同時,往往忽視了比關系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自我——“我沒有辦法控制你如何對我,但我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對待你?!彼裕嬖V學生勇敢做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如何去做?為自己,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別害怕一個人孤獨前行,也不要讓旁人的看法阻擋了自己前進的腳步而不能做最好的自己。一言以概括,就是“你若花開,蝴蝶自來”。將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上面,也許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同時,生活中發(fā)生的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試著去原諒那些暫時給自己傷害的人,原諒(或是以寬容的態(tài)度來對待)能夠讓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到未來,而不糾結于往事。
高中階段,正處于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同一性確立的重要階段,所以,高中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種同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jīng)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xù)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每一個學生訴求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那就是“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到哪兒去”的人生追問。目前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要求學生在高一就進行+3等級考選科,這就將學生生涯規(guī)劃的問題前置。讓他們開始探索,所以我認為現(xiàn)階段幫助學生建構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天賦和獨特之處、體驗和探索外部世界和各種可能性并在這過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總的來說,教師不要總想著去幫學生定位,重點應放在讓學生實現(xiàn)自我同一性,了解自己的獨特性,幫助他們看到面向未來的更多可能性,知道怎么規(guī)劃怎么選擇就可以了。
(作者單位: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學,任丘,062550)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