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
〔關(guān)鍵詞〕愛;尊重;傾聽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0-0076-01
2018年8月底的一個上午,孩子上美術(shù)課去了,我接到孩子學校校長的電話,說第二天下午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活動,我就一口答應(yīng)了。
孩子回到家以后,我和他說起這個事情。
他可不樂意了,說:“為什么你都沒問我就答應(yīng)了啊,我可不想去”。
我說:“這是學校的活動,是一定要參加的(其實校長并未這樣說)”。
孩子還是很不情愿:“同學們都去嗎?”
“具體通知了哪些人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會有其他同學吧!”我說。
他又問:“主題是什么呢?”
“就是關(guān)于假期學習生活方面的事情。”
“會不會要我發(fā)言或者會向我提問題呢?”孩子說,“不過,我還是不想去。”
我想,是不是這小家伙有些怯場,面對鏡頭會緊張呢?于是,我就想當然地勸說開了:“沒事的,參與的孩子又不是你一個人,也不一定會問到你。如果問到你,你如實回答就可以了,不要過多地擔心?!蔽矣謴娬{(diào):“況且這是學校安排的,是必須要參加的?!?/p>
孩子很勉強地答應(yīng)了。
我和孩子媽媽聊起這件事。孩子媽媽說:“孩子和我說了,他擔心主持人現(xiàn)場問他暑假作業(yè)做完了沒有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說暑假作業(yè)沒有做完,別人會笑話他,或者會問他,都這個時候了,怎么還沒有做完呢?如果說做完了,那么不就是撒謊了嗎?”
這個時候,我才真的明白孩子不愿意去的原因。
身為人父人母,很多時候,處理有關(guān)孩子的事情時,我們往往會以成人的眼光和經(jīng)驗直接作出判斷,把成人的感覺強行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
我們也往往認為,這樣的或者那樣的機會對于孩子是有益的,所以也就自作主張地為孩子作出了決定,還會言之鑿鑿地做出種種解釋,甚至編造所謂的“善意謊言”。其實,這些所謂的有益體驗和鍛煉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們是一廂情愿的,對于孩子的成長有多大的影響呢?其實也未必如我們想象。
一廂情愿的強行安排,首先讓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自我被尊重的缺失。爸爸媽媽可以不征求我的意見就直接決定我的生活。而一旦“善意的謊言”被戳穿,那么對于孩子而言,家長的誠信以后會大打折扣。所以,家長的威信也會在謊言一次次被揭穿之后慢慢減弱。沒有了威信的家長以后則會面臨這樣的困惑,為什么我說什么,這孩子都不聽呢?
所以,家長在對家庭的事情或者有關(guān)孩子的事情作出決定之前,征求下孩子的意見是有必要的。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尊重,他也就擁有了在這個家庭的存在感。
我又想起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一位小朋友拿著兩個蘋果。媽媽問:“給媽媽一個好不好?”小朋友看著媽媽,把兩個蘋果各咬了一口。此刻,媽媽的內(nèi)心有種莫名的失落感,孩子慢慢嚼完以后,對媽媽說:“這個是最甜的,給媽媽。”
為人父人母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家長也需要不斷地反思,在這一基礎(chǔ)上不斷地完善自我。愛孩子,就給他們再多一些尊重,再多一些傾聽。有了尊重和平等為前提的交流,溝通才是順暢有效的。有了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家長就可以把握孩子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了解孩子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及時對孩子進行引導(dǎo),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教師進修學校,淮南,232001)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