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宇
(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yī)院心內科, 鄭州 450041)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則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治療效果已得到臨床普遍認可,但術后可能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影響患者預后[1]。有研究[2-3]指出,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可能導致血管內皮損傷,促進平滑肌細胞遷移、增殖,刺激多種炎癥因子釋放,如肝素結合性表皮生長因子(Heparin binding epidermis growth factor,HB-EGF)、高遷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這兩種炎性因子在血清中的表達與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支架內再狹窄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鑒于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探究血清HB-EGF、HMGB1水平與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的關聯(lián)性,報告如下。
選取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yī)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186例,按術后1年是否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分為2組。觀察組18例,術后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女7例、男11例,年齡58~76歲、平均(66.29±3.87)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21.9~27.8 kg·m-2,平均(24.62±1.32)kg·m-2;對照組168例,術后未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女63例、男105例,年齡57~77歲、平均(66.63±4.12)歲,BMI 21.6~27.9 kg·m-2,平均(24.35±1.45)kg·m-2。2組在BMI、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入選標準: 1)術前有1支以上冠狀動脈血管狹窄>75%;2)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殘余狹窄<30%;3)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1)有出血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糖尿病者;2)左主干末端或分叉病變者;3)冠狀動脈多支嚴重彌漫性血管病變者;4)冠狀動脈血管狹窄<50%或病變內徑<2 mm者;5)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者;6)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復查冠脈造影顯示:支架內及其邊緣5 mm范圍內狹窄程度≥50%。
術前、術后24 h分別采集患者肘靜脈血2 mL,采用無熱原抗凝試管盛裝,常溫下靜置20 min左右,采用醫(yī)用離心機(上海利鑫堅離心機有限公司),以3000 r·min-1轉速離心處理10 min,取血清置于-80 ℃冷藏室內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HB-EGF、HMGB1水平,儀器為美國Abbott公司生產的AXSYM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相關試劑盒購自上海藍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監(jiān)測均由專業(yè)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說明進行。
1)2組病情和手術治療情況,包括病變長度、病變內徑、靶血管部位、支架類型等。2)2組術前、術后24 h血清HB-EGF、HMGB1水平變化情況。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病變長度、病變內徑、靶血管部位、支架類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病情和手術治療情況對比
2組術前血清HB-EGF、HMGB1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24 h血清HB-EGF、HMGB1水平均較術前同組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見表2。
組別nHB-EGF ρ/(μg·L-1)術前術后24 htPHMGB1 ρ/(μg·L-1)術前術后24 htP觀察組18155.18±21.36273.69±29.8713.692<0.001106.83±11.15139.78±12.698.276<0.001對照組168153.96±20.71196.29±25.8616.561<0.001106.21±10.86124.85±11.7315.114<0.001t0.23711.8940.2305.092P0.813<0.0010.819<0.001
冠心病主要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可導致突發(fā)性心前區(qū)疼痛,多為發(fā)作性絞痛或壓榨痛,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4]。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作為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療效良好,但術后支架內再狹窄是影響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問題[5]。
相關研究[6]表明,準確預估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發(fā)生風險,積極采用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曹勇等[7]指出,HB-EGF是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之一,其具有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遷移、增殖的作用,其水平升高可促進損傷后血管中膜平滑肌細胞遷移至內膜,增加血管狹窄程度,且其水平不受血脂、血壓等的影響。此外,張巍等[8]指出,HMGB1具有致炎細胞因子作用,能促進巨噬細胞遷移,加重動脈損傷,刺激血管平滑肌的遷移、增殖,增加支架內再狹窄發(fā)生風險。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病變長度、病變內徑、靶血管部位、支架類型等與對照組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2組術后24 h血清HB-EGF、HMGB1水平均顯著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的冠心病患者術后24 h血清HB-EGF、HMGB1水平顯著高于未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的患者,推測血清HB-EGF、HMGB1水平升高可能是引起術后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血清HB-EGF、HMGB1水平顯著升高可能是引起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的原因之一,術后檢測患者血清HB-EGF、HMGB1水平對臨床預測支架內再狹窄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