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營
摘 要:孟子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論及孟子關于道德本源、人性善惡觀、義利觀、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繼承與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對建設中國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性;仁義;義利;道德
孟子完善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其蘊涵豐富,集中在《孟子》一書中。宋以降,孟子被儒者冠之以“亞圣”尊號,他和孔子的思想融為一體被稱為“孔孟之道”,為統(tǒng)治者所推崇,成為封建主流意識形態(tài)。
一、“性善說”和道德本源說
在孟子倫理思想體系中,“性善論”不僅是“仁、義、禮、智”的道德根源,又是仁政說、義利觀和道德修養(yǎng)的理論依據(jù)。孟子有關“人性論”思想的闡釋大致有四個層面的涵義。
其一,孟子認為人的“性”和動物的“性”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人之“性”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這就是人所持有的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心理,即所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其二,“人性四心”是先天的。孟子《告子》篇云:“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边@就是說,人的道德心理是先天固有的。其三,人性是道德的本源,并由此而給人性以善的價值規(guī)定。孟子認為,人能夠自覺地認知自身固有的所謂道德萌芽,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社會化后便形成了仁、義、禮、智等道德規(guī)范,如此,上天賜于的人性便成為善的源泉。其四,人性可失。從人性是善端這一前提出發(fā)“人皆可以成為堯舜”,但是現(xiàn)實中不是如此。孟子認為其中的原因是環(huán)境的浸染和主觀不努力,從而造成其本性的喪失。
一方面,孟子把道德觀念之善看作是人主觀內心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把道德觀念之惡看作是后天客觀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前者是“性相近”的發(fā)展,后者是“習相遠”的變化,前者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先天道德論傾向,后者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對同一問題持如此相悖的觀點,這在今天似乎是難以理解的。如果認真分析孟子的思想脈絡,就會感到順理成章,孟子所謂“善端”只是指一種可能性,而要使其實現(xiàn)出來,有待后天的努力。
二、仁義說
在孟子看來,無論國君還是庶人,都應該踐仁行義?!峨x婁》篇云:“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仁義是人立身處世之根本,它對調整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維護封建宗法等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仁義的具體內涵是什么?《盡心》篇說:“仁也者,人也?!薄墩f文》云:“仁,親也。從人二?!币馑际侵灰袃蓚€人在一起,便不能不有仁的道德,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才能產生。可見,孟子已經初步觸及到道德關系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的思想?!峨x婁》篇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比柿x禮智樂都歸結到仁義上,為仁義服務,而仁義的內容就是事親、從兄,也即孝悌。這是儒家所一貫倡導的,只要在家孝悌,在外就絕不會犯上作亂。所謂移孝為忠,移佯為敬,其旨蓋在于此。因此,孟子反復強調仁乃人之安宅,義乃人之正路。居安宅,由正路,乃可為善人,否則必淪為惡人。
三、義利觀問題
義利問題即道德與經濟利益的關系問題,歷來是思想家們爭論的一個焦點。孟子認為利和義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包含三個方面的認識。
第一,利是義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和保證。人假如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物質財富,便沒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是很難形成穩(wěn)定道德觀念的;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就容易犯亂胡為。所以,在孟子看來,利是義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和保證。
第二,以義制利。孟子生活的年代充滿了利益紛爭,當時完全沒有道德的約束,一切事物均以利字當頭。針對當時社會尤其是統(tǒng)治者私欲之壑難填,“以攻伐為賢”的現(xiàn)象,孟子提出任何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都必須接受道德規(guī)范的制約,人們不能背義取利、不能以利害義,而要以義取利,以義制利。
第三,舍小義而取大利。孟子堅持以義制利的原則,但是他并不一味地拘泥于這一原則,而是能夠根據(jù)具體的情況,權衡二者的利弊得失,舍小義而取大利,而不至因義害利,體現(xiàn)了孟子在義利關系上的權變思想。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就是《離婁》篇里孟子與淳于髡的對話,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在這里,孟子舍去了小義而取大利,更深刻闡明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因義害利的道理。
四、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教育
重視道德修養(yǎng)是孟子倫理思想的顯著特點,孟子非常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必要性。至于修養(yǎng)的方法,他一方面強調個人的主觀內省,另一方面也不忽視外部的道德灌輸。人不是生來就存在什么完美的道德,而必須“聞過則喜、聞善言則拜、樂取于人以為善”,不斷積累善德,才能成為圣人君子。
在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上,孟子主張“反求諸己”,另一方法是清心寡欲。孟子認為欲望不多,善心縱使有所失,也不會多,欲望多,善心縱使有所存,也是極少的了。孟子不僅重視道德的自我修養(yǎng),而且也強調外部的道德灌輸,懂得教育的作用。他認為,在物質生活條件滿足的情況下,人不受教育,就近于禽獸,《滕文公》篇云:“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關于教育的方法有五種:“有如時雨化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孟子懂得,道德教育非一時所能奏效,而須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受教育者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如果一曝十寒,將很難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孟子.中華書局,1962.
[2]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7.
[3]蔡陳聰.孟荀人性論淵源、互補及其歷史影響——兼論當代中國人性沉淪與道德價值觀沖突[M].倫理學刊,2004(2):57.
[4]丁原明.先秦人學思想的成熟——孟子“心性學”管窺[J].倫理學刊,2007(3):36.
[5]車文博.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7.
[6]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2008:136.
[7]靳義亭.中國古代先賢智慧導讀(下)[M].西安出版社,2010:217.
[8]朱熹,徐德明.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