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當前語文課堂的三種常見類型,提出把課“洗”干凈再上的觀點,即“洗”去語文特點以外的教學目標,“洗”去“蜻蜓點水”的內容,“洗”去傳統(tǒng)的總結方式等主張,從而把課上得簡潔、有效。
【關鍵詞】“洗課” 刪繁就簡 合理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A-0021-02
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有人認為理想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要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有時我們會看到一節(jié)公開課被上成了一堂表演課,學生的每一次回答都是“演練”過無數遍的,為的是回答到教師的“點”上,而其實學生的課堂疑惑根本沒有得到解答;有人認為理想的課堂應該注重提問和分析,因而課堂呈現的是“讀的少、感悟少,提問多、分析多”,學生少了一分自己的領悟和思考的過程;也有人認為理想的課堂應該體現學科課程的特點,然而,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學科特點與拓展整合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有時會過分關注學科課程的拓展,甚至為了綜合而綜合,讓課堂變成了“大雜燴”。筆者認為,理想的課堂是“洗”出來的。筆者在此結合當前常見的語文課堂類型,談談“洗”課的教學經驗。
一、當前語文課堂的常見類型
(一)熱熱鬧鬧型
這類課堂,十分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把語文課上成了“體驗課”。很多教師會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說感受、談體驗;或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和各種教具,讓學生在音樂和圖片中享受美、感受美。許多時候,課堂表演也會是這類課堂的“殺手锏”,以為這樣做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讓課堂的氣氛和活動看起來形式更加多樣,更能體現學生的參與度。但實質上,有些學生并不能從別人的表演中感受課文內容與文字本身的魅力。往往這樣的課上下來,很多同學是“走馬觀花”,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
(二)目標高大上型
這類課堂往往會制訂過于籠統(tǒng)的教學目標。例如,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盤古開天辟地》一課,有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為:1.認識“猛、緩”等十個生字,會寫“創(chuàng)造”這兩個字。2.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盤古的獻身精神。3.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想象,并能根據文本展開想象,練習說話。實際上,教師對這個教學目標的認識不夠清晰,即沒有對語言訓練點做出準確的定位。要想上好這一課,應該把教學目標修改為注重讓學生掌握如下重難點:1.能正確認讀“混沌、猛劈、緩緩、逐漸、四肢、肌膚、滋潤、血液、創(chuàng)造、祖宗”這十個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盤古開天辟地的獻身精神。3.初步感知對偶和排比的句式特點,能展開想象,用“他的? ? 變成了? ? 的? ? ?”進行仿說、仿寫。
(三)大雜燴型
語文課堂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應注重學科滲透,以及各門學科的資源整合。一些教師在一堂課上想要將方方面面都進行訓練,結果沒有抓住文本的語言特點,這樣的教學設計因為沒有教學重點而雜亂無章。仍以《盤古開天辟地》這篇課文為例,這篇課文是一篇神話故事,課文語言符合神話的特點,因此,教師應該抓住課文的語言特點來訓練。但是,某教師既讓學生進行:“他的_______ 變成了_______的_______;他的_______變成了_______的_______;他的_______變成了_______的_______……”排比對偶的句式訓練,又讓學生認識神話這種文學體裁,還讓學生通過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豐富想象力而培養(yǎng)自身的想象力,一節(jié)課下來,似乎什么內容都講授了,但是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零散的,缺乏系統(tǒng)性。其實,教師只要抓住其中一兩個訓練點讓學生體會排比的強烈氣勢及神話特點,這樣的語言訓練就很有效,能讓學生學有所獲。
二、讓語文課更有實效的“洗課”策略
我們倡導的本色語文,即主張“把語文上成語文課,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既是對高效語文課堂的追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把課“洗”干凈再上,使語文課更加簡潔、有效。
(一)“洗”去語文特點以外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應該基于課程標準,體現教師這節(jié)課“教什么”。教學目標應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例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一篇介紹駱駝生理特點的科學童話。起初,筆者把教學重點設定為“懂得腳掌、駝峰、睫毛的特殊用處”,把難點確定為“懂得判斷事物的美與丑,不光要看外表,還要看內在的道理”,突出文章內容和隱含的道理,而忽略了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經過反復鉆研教材,再圍繞語文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筆者把這節(jié)課的語文教學目標改為:1.能自己讀懂課文內容,知道駱駝的腳掌、駝峰和睫毛在沙漠中有哪些用途。2.能生動運用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講故事。這樣,修改后的教學難點就是運用課文中的句子講故事了,這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的。這節(jié)課的訓練重點就是把故事講清楚、說通順,對學生進行說一段話的表達訓練,目標十分明確。
(二)“洗”去“蜻蜓點水”的內容
有些教師備課上課都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把所有能講的內容和訓練點都聚集起來,這種課往往過于繁瑣,學生收獲也不見得豐富。例如,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這篇童話故事中說話練習是課堂的一個訓練點,在第一次磨課時,筆者抓住文中的兩組關聯(lián)詞訓練學生說話:一是仿照課文中的句式用“沒有……也沒有……”“只要……就……”練習說話;二是想象青蛙登上山頂之后,看見了什么,練習說話;三是如果是你,登上山頂你會說什么?四是松鼠面對青蛙又會說些什么。課后,筆者反思這四次說話訓練,其看似內容很多實則雜亂無章,學生一會想象大海的美景,一會想象面對大海的自己,一會又是面對青蛙的松鼠,這樣角色不斷轉換,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學習起來十分困難。因此,反復推敲之后,筆者決定把這四次的說話練習整合起來,扎實說話訓練,讓學生逐步提高:先讓學生以小青蛙和小松鼠的身份用上“沒有……也沒有……”“只要……就……”復述課文的原話;再讓學生想象小青蛙和小松鼠登上山頂之后會說什么,同樣用上剛才的句式,而且要兩句話連起來說;最后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用同樣的句式,把學到的道理講給父母聽。這樣,三次說話雖然都用上了相同的句式,但是說話的內容不斷加深,要求逐步提高,使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得以提升,訓練目標十分明確。
(三)“洗”去傳統(tǒng)的總結方式
理想的語文課堂,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有所收獲。不少語文教師總結課堂時往往偏重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文,有許多教師在總結時往往偏重于課文的思想內容。筆者認為,這些體會和收獲當然也需要總結,但是語文課的總結應該體現在語文知識和方法上的收獲。因此,這篇課文應該是總結“細節(jié)描寫的閱讀方法”。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言”“意”兼得,教會學生閱讀方法的同時,體會課文思想內容,彰顯語文課堂特點。一堂課如果教師只能總結出思想內容方面的認識和體會,那么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課文”;反之,如果教師能清楚地總結這節(jié)課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什么體會或進步,那么基本可以確定教師是在“教語文”。
綜上所述,一堂理想的語文課,應該是目標明確、具體,設計合理緊密,形式簡潔深入,總結“言”“意”兼得。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洗”去雜質,“洗”去偏向,“洗”去繁瑣,留下精華?!跋凑n”最重要的是一種意識,而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讓我們樹立“洗課”觀,關注學生,研讀教材,明確目標,合理設計,正在做到從“教課文”到“教語文”。
【參考文獻】
[1]楊九俊.幸福教育的樣子[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
[2]吳忠豪.從教課文到教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薛法根.現在開始上語文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劉元玉(1984— ),女,漢族,江蘇人,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課堂教學。
(責編 黎雪娟)